王灿鑫
日本有句熟谚说:“积水可以成为深潭,积累知识可以叫人变得聪明。”我想对于中小学生写作,积累的作用和意义,就像我们每天都需要喝水和吃饭一样,只有从食物里汲取了营养,我们才能够长大。同样只有这些丰富的营养,才能让我们保持健康,维持生命。荀子在《劝学》中更是这样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无法想象,一个习作者没有积累,如何写出精彩的文章;一个成熟的作家没有积累,又如何写得出真正接地气、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作品。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写作经验,谈谈积累对写作的意义。
一、初习写作,积累可以化难为简
我曾经在乡村中小学当过七年的语文教师,记得当时每跟学生布置作文,无论是小学生的500字,还是初中生的800字,只要任务一安排,学生都会叫苦连天、一片哗然。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常常是因为素材的匮乏。其实写作并没有那么难,困扰他们的常常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写作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我女儿六岁入学,在老师的教导下开始识字,入学第13天,我就开始教她写日记,如今她已读六年级,当然也就写成了三四本厚厚的日记。但我惊奇的是,写日记不仅增加了她的识字量,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她丰富的写作素材、知识、灵感和想象力,并且像是一个扶她走路的人,把她一步一步带向成熟。我记得她第一篇有质量的作文,就是因为写日记积累的素材,她在日记中无数次地写到了父亲、爷爷、奶奶和妈妈读书的趣事,还有她自己的读书细节。两年后我们一起读她的日记,就感觉这些素材特别好,所以我们决定把这些素材摘抄出来再进行串联组装,结果就有了一篇《我们全家都是书呆子》的作文。在《大理日报》发表后,又被语文老师推荐到了《春城晚报》和下关八小的校报发表。一篇五六百字的小作文,有血有肉,故事鲜活,并且言之有物,生动形象,在学校内引起了一个不小的轰动。
由此可见,积累恰恰就解决了我们写作中最重要的素材问题。如今生活节奏实在太快,许多美好的灵感和素材往往转瞬即逝。因此,学习写作的路上,我还是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本日记本,积累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哪怕就如同我女儿那样,把百般雷同的事都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素材可写,就如同巧妇有了柴米油盐,再凭她的一双巧手,就可以给我做出任何花样的饭菜。也可以将之当作是盖房子,有了砖瓦木材,接下来就是如何组合和拼装的问题,这就是体现建造者(或说写作者)自己的智慧的最好时候。
换到我们的写作,无非就是把那些日常的琐碎之事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在日渐成熟的写作过程中掺入修辞和各种技能技巧,比如拟人、夸张、比喻、通感、排比、递进,再比如直叙、倒叙、插叙、意识流等,归根到底,这也就如同巧妇和建筑师的智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素材就得靠积累。而这个过程,就似一双坚强的双臂,可以从蹒跚学步开始,一步一步把学生的写作扶上高速公路。没有积累,我们快不起来,更飞不起来。
二、写作入门,把积累做成一个加号
《现代汉语词典》里,以“积”字开头的词语有许多,当然它们的意思也与积累大体相当。其中有一个词叫作“积羽沉舟”,意思是说:羽毛虽轻,但堆积多了也能把一艘大船压沉。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贬义词。对于写作者而言,这却是一个极好的反衬。我们每个人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那些执着于写作的人,更是得要有这样的劲头和勇气。日积月累,你就可以堆砌出一部真正的时间巨著。
纵观古今,这世界上有许多作家和名著,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加号。比如素有“昆虫界的荷马”和“昆虫界的维吉尔”之誉的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在创作其长篇生物学著作《昆虫记》时,就把积累的功夫做到了极致。《昆虫记》全书共10卷,每一卷分17~25个不等的章节,其中每个章节,都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在创作中,法布尔日积月累,用细致入微地观察,详尽地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而在写作过程中,他依据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文学之河,璨若烟海。历史上,类似法布尔一样勤奋和执着的经典作家还不占少数,他们始终如一,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中累计人生,把自己的创作当作一个日积月累的“加号”。比如李白,至今存世的诗歌还有982首,杜甫有1500多首,白居易存世的诗3000多首。还有唐代的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李商隐、杜牧、高适,每个人都有上千首诗存世。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存世的诗词作品就有3460多首、散文4000多篇;同处宋代的陆游,他的《剑南诗稿》收录古近体诗9000余首,《放翁遗稿》同样收诗数百首,加上他的各种作品,毕生成诗词一万余首。而南宋诗人杨万里,至今存诗4200多首……
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的确,至今许多真正的作家,我们常常只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对他们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著述等身”。他们成功的秘诀,无一不是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用一种“水滴穿石”的毅力,不断地把人生做成一个“加号”,日积月累,终而构筑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大厦。
三、成功路上,要有丰富的人生积淀
王安石曾在诗中这样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真正写出经典作品的人,得有足够的人生积累。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但无论怎么说,其实都充分说明了写作不仅需要知识方面的储备、素材的积累,同时还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换句话说,作为一个执着写作的人,就必须有敏感的神经,时时留心周边的一点一滴,用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积淀来驾驭文字,最终完成的作品,才显得不空泛、不空洞,并且经得起时间检验。不多几年前,韩寒、郭敬明等一系列作家有如横空出世,《三重门》《长安乱》《幻城》等许多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于是他们的到来,也曾给沉闷的文坛引出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作家的创作,是否仅仅就需要一个想象力的问题,而并不需要人生的积淀和经历?
其实这样的争论,交给时间来回答,那我们只需要翻开《红楼梦》,就可以得出明确的答案。《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经典,不仅来源于作者曹雪芹高人一等的文学智慧,更重要的是他与人不同的人生经历。
毫无疑问,丰富的人生积淀,特别是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为曹雪芹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石。而在我们当代中国文坛,最突出的现象就是陕西作家群,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位作家,也都有着足够的人生体验和积累,比如柳青写《创业史》,曾专门驻扎到基层数年时间;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十年时间,他不仅翻阅过各级报刊,还深入农村、煤矿体验生活;陈忠实写《白鹿原》,有长期的资料收集和准备,还有六年的创作经历;贾平凹的写作,常常回归农村乡下,回到他的老家商州,现如今,他已经完成大约20部的长篇小说,还有短篇和散文等,加起来差不多有50多本,但无一例外,差不多全都以农村和农民为题材,只有在农村乡下亲近农民,他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找到灵感;而陈彦写《戏剧》三部曲,就长期工作在基层剧团……
的确,丰富的人生积淀,是绝大多数作家不可缺乏的必修课,比如于坚写《众神之河》,就曾沿着澜沧江一路寻访。此外,他在写《昆明记》《建水记》《印度记》《巴黎记》《希腊记》《美国记》的过程中,也都绝不缺乏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阿来写《尘埃落定》,他的笔下任何一个建筑都不曾有虚构;而他的《瞻对》《空山》《云中记》,包括散文集《成都物候记》等,如果缺乏了体验、观察和丰富的人生积累,可能就缺乏了生动、真實和完美。女作家丁燕在写女工系列作品的过程中,就曾专门来到广东东莞入厂打工体验生活。可见,缺乏体验和人生的积淀,写不出真正的好作品。
◇责任编辑 晏祥辉◇2F1CE5E3-C52A-4145-84F2-80C627972B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