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晨 李平
【摘要】字幕翻译是影视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国内影视作品走出去或国外影视作品引进来的重要手段,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之一。本文整理了近20年间(2001—2020)字幕翻译文献,归纳了20年间字幕翻译的研究方向,指出了字幕翻译领域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回顾与展望,一方面能够避免学术界的重复研究,另一方面能为字幕翻译提供一些新思路,促进字幕翻译研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字幕翻译;多视角研究;成就与不足;展望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4-010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4.034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高校翻译课程建设中的课程思政研究”(2020
WYKT080)、南京农业大学教改项目(2019Z010)和SRT项目“目的论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系列影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202121XX11)。
随着国内外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学界开始关注影视作品的翻译研究,字幕翻译的作用日益凸显。近20年有关字幕翻译的研究很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加以分类和梳理,总结字幕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以供研究人员参考。
一、字幕翻译简介
(一)字幕翻译的定义及分类
到目前为止,字幕翻译还没有相对统一的定义。其中,丹麦翻译家亨里克·戈特利布(Henrik Gottlieb)关于字幕翻译的定义相对而言更加完整、科学。他将字幕翻译定义为“将视听产品的口頭或者书面源文本翻译成书面目标文本并添加到屏幕底部的原始文本图像上”。(Gottlieb,1992:162)
以语言学为出发点,可以将字幕翻译为语内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ing)和语际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ing)。语内字幕翻译也被称为“垂直字幕翻译”(Vertical Subtitling Translation),改变的是说话方式,而语言并没有改变;语际字幕翻译又叫做“对角字幕翻译”(Diagonal Subtitling Translation),是将原语译为目的语,并将目的语同步叠印在屏幕或图片下端 (Gottlieb,1994:104-106)。有时会同时涉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在此双重翻译过程中,语内翻译通常是语际翻译的基础。
以字幕技术为出发点,字幕翻译可分为开放式与隐藏式。开放式字幕具有非任意性,主要有电影字幕和语际电视字幕;隐藏式字幕具有任意性,是将文字加入电视信号的一种标准化编码,有助于耳聋或听力有障碍的观众观看(刘靖之,1991:337)。
以字幕的内容为出发点,有显性电影字幕翻译和隐性电影字幕翻译两种。显性字幕翻译主要是对原文本人物话语和对白的翻译;而隐性翻译主要是指示性翻译,例如对时间、地点等的解释说明。
以字幕的形式为出发点,影视字幕翻译可以分为单语和双语两种。双语影视字幕包括原语字幕和译语字幕;而单语影视字幕只显示一种语言,但可以进行语言种类的转换,或者在屏幕上端调出第二字幕。
(二)字幕翻译的特点
字幕翻译具有一般文学语言的要素,但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主要包括字数限制、屏幕上演员动作的限制、时空限制、信息限制(张春柏,1998;李运兴,2001)。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字幕翻译有许多特性:即时性、通俗性、聆听性、无注性、综合性(钱绍昌,2000);此外,还具有通俗化、口型化、口语化、情感化、人物性格化(麻争旗,1997)等显著特点。字幕为观众提供语言信息,与视觉信息、听觉信息相辅相成,因此原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字幕不能表达或表达不充分的信息(李运兴,2001)。
以上学者对字幕翻译的特点做出了较为完整的总结,但是有些问题还存在分歧。例如,关于字幕的无注性特点,学者们持不同观点。如有学者认为可以在不妨碍观众观剧的情况下添加注释,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不能够在译制片中另加字幕或旁白来进行注解。电影字幕翻译内容要遵循原片,额外的字幕可能会使观众目不暇接。
从众多译者的实践经验来看,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此类问题确实难以处理,但译者仍可通过一些策略找到相对合适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译者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原语进行灵活处理,使其转化为目标语观众所能理解的形式。
二、字幕翻译研究概况
(一)字幕翻译研究动态分析
2001年,李运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了《字幕翻译的策略》,开启了字幕翻译研究的新篇章。2021年11月26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字幕翻译”为关键词级进行检索,共得到3525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2211篇,硕士论文1309篇,博士论文5篇。发表文献数量从2002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到2013年达到最高发文量419篇,之后逐渐趋于平缓。
(二)字幕翻译研究方向
1.字幕翻译的多视角研究
随着字幕翻译的深入发展,字幕翻译研究逐渐多视角化。大多数研究方式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某部或多部电影为研究对象,依据某种翻译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翻译策略。关联理论、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生态翻译学等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较多,而合作原则、规范理论、翻译伦理、接受美学、语域、阐释学等视角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关联理论是字幕翻译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向,几乎每年都有涉及。王荣(2007)认为应当把最佳关联作为指导原则,使观众能够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以翻译目的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主要始于2008年,大部分都是对某部影片进行字幕翻译研究。功能对等理论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之一。周冲(2015)认为字幕翻译能够在以下四个层面中实现功能对等,即语言形式、语用、文化和审美四个层面,要注意目的语者要和原语读者之间的功能对等。
除此之外,其他理论视角的研究也很丰富。如从释意理论角度分析如何从理解、脱离源语言外壳、重新表达三个步骤进行字幕翻译(李晓健,2020)。还有一些较新的研究视角,如翻译转换理论、翻译传播学、交际翻译理论等。但这些视角下的研究寥寥无几,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字幕翻译过程也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在处理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重构、修润与转换(柴梅萍,2001)以及压缩式、直译、归化和抽象化等策略指导文化信息的传递(龚瑜行,2008)。
2.字幕翻译原则和技巧的探讨
很多学者将丰富的实际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在翻译原则和技巧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例如张春柏(1998)分析了影视翻译与普通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还提出了影视翻译应使用普通话,但并不排斥非正式的普通话。钱绍昌(2000)对个人经验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七条原则,强调了“信雅达”中“达”的重要性。麻争旗(2005)的影视翻译五大特点为影视字幕翻译提供了指引,其著作《影视译制概论》无论是影视译制理论研究还是在影视译制人才培养等领域都十分重要。
在影视翻译的原则与技巧上,很多学者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归纳总结。有学者提出了“缩、简、直”的综合翻译策略(李运兴,2001)。部分学者总结了影视翻译的特点和难点,如赵春梅(2002)指出在影视翻译的过程之中,还有四对主要矛盾亟待解决。还有部分学者将关注点放在了具体的研究方面,如粗俗语、幽默语、俚语和修辞翻译的难点等。
综上,有关字幕翻译原则和技巧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大多数作者在影视翻译领域中缺乏实践经验,这就导致论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说服力。研究内容大多只涉及微观层面,缺乏宏观角度的探讨,且部分文章有雷同现象,缺乏创新。
3.对字幕翻译人员的研究
国内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中也不乏对翻译人员的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译者主体性,涉及选择译本,确定翻译目的以及策略、阐释作品以及艺术再创造等翻译过程(唐培,2003)。除了翻译过程,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性关系、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也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查明建&田雨,2003)。对于译者本身的研究,胡庚申(2014)详细阐述了生态翻译学里“译者责任”的伦理原则。
三、字幕翻译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在近20年间,我国学者在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从总体上看,我国学者的发文数量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不断拓展。此外,还从多元视角展开了自身的研究,但尚有以下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总体上处于较低层次,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缺乏一定开创性和前沿性的研究,且大部分文章发表在较低层次的刊物中,在学术上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在中国知网上对“字幕翻译”相关文献来源进行可视化分析,其主要来源是《电影文学》和《海外英语》,占比高达16.46%和11.43%;而在《中国翻译》近20年的刊文中,关于影视翻译研究的文章只有12篇,占比不到1%。影视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其字幕翻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电影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因此,学界要给予影视翻译研究足够的重视,加大其在影视学和翻译学领域中的重量,各研究组织可以举办相关主题的学术论坛,交流学习最新的发展成果,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策略。
其次,研究面较窄,大多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演绎和译例分析的层面上。目前,随着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不断介入,翻译研究逐渐趋于多学科化和综合化。影视翻译研究应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强调跨学科性和实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影视业的发展。
最后,研究对象较为集中,研究层面较为单一。学者更倾向于研究热门的影视剧的字幕翻译,而对于宣传中国历史文化的领域则涉及较少,甚至出现空白。这一方面体现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还不足,另一方面体现了在我国影视翻译研究领域中的跟风倾向,不利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播。
四、字幕翻译研究的展望
从理论上出发,关联理論、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等视角下的研究已颇为成熟,为了避免重复研究,可从交际翻译理论、规范理论、接受美学、释意理论、翻译转换理论等其他角度对字幕翻译进行研究。
从内容上出发,可进行如下尝试:一方面,学者需要重视外宣字幕翻译的研究。近20年来,关于电影的字幕翻译研究最多,英美电视剧的翻译研究次之,而国产剧的字幕翻译研究则屈指可数。因此,未来的研究要重视中国影视的外宣翻译研究,促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新文化现象层出不穷,跨文化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传播学视角、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交际翻译理论等较新视角进行拓展研究。
从研究方法出发,应该促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研究时,大多都是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而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相对而言则较少。因此在未来的研究进程中,可以基于语料库对多部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通过拓宽研究范围,从更广阔的层面上分析研究字幕翻译,更具实用意义。
总之,我国的影视翻译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仍有发展和进步空间。在今后的研究进程中,应当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中国影视作品的外译,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Gottlieb,H.Subtitling A New University Discipline[A].Dollerup Cay, Anne Loddegaard (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162.
[2]Gottlieb,H.Subtitling:Diagonal Translation[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1994,(2):104-106.
[3]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4]龚瑜行.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5]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1):29-35+126.
[6]李霞.从《老炮儿》中粗俗语英译再看生态翻译三维转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2):121-125.
[7]李晓健.释意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美剧《致命女人》为例[J].今古文创,2020,(24):95-96.
[8]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38-40.
[9]刘靖之.翻译新论集[C].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
337.
[10]麻争旗.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05):81-84.
[11]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
[12]马小莉,罗亦君,郑欢.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研究[J].电影文学,2008,(17):6-8.
[1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61-65.
[14]佘晓洁.从交际翻译理论视角看电影《闻香识女人》的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12,(17):137-138.
[15]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06):68-72.
[16]王榮.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 《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2):5-9.
[17]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21-26.
[18]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
[19]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中国翻译,2002,(04):51-53.
[20]周冲.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电影字幕翻译实践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
邵晨,女,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在读本科生。
李平,男,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和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