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冲击及应对

2022-06-20 17:22蒋明敏何旭
传媒 2022年11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蒋明敏 何旭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泛娱乐化”现象具有明显的危害性表征,通过空间的隐蔽销蚀、主体的误导传播和舆论的错误导向污染网络精神家园。通过网络的快速传导和社会的渲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这一思潮的冲击,其离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一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应搭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能力,推动全社会协同发力,探索消解网络“泛娱乐化”倾向的破局之道。

关键词:互联网 “泛娱乐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思潮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复杂网络环境的考验,互联网广泛存在的“泛娱乐化”现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面临的重要现实挑战。作为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本耦合的产物,互联网“泛娱乐化”的表征已经渗透到当代青年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文化活动中,坚持问题意识,把握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找准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路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网络媒介场域充斥着大量的“泛娱乐化”形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在话语内容上,零散感性的网络话语压缩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在传播过程中,网络“娱乐景观”诱导公众踏进虚无主义的思想陷阱;在价值导向层面,娱乐风向正在消解理性权威的力量,营造网络空间符号消费的不良风气。这三个方面混合作用下,网络“泛娱乐化”的危害性凸显,并具显著表征。

1.“泛娱乐化”通过感观刺激销蚀理想信念的内化空间。首先,个体的娱乐需求是娱乐思潮内嵌于消费逻辑的价值“在场”。网络社会自我赋权的特点给具有同质性的松散群体借助戏谑、吐槽、恶搞等方式表达对非主流价值观的追求建构了场域,而社会背书的免责条款又极容易淡化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主体在个体原子化的过程中主动寻求纾解现实焦虑感,弥合空间距离感,渴望索取更多需求慰藉精神。与此同时,处于复杂虚拟社会的离散个体主动适用“满足与消费”心理,在互联网搭建的虚拟“娱乐场所”中,沉溺于“娱乐景观”而不自知,在虚实互动的穿越感中逐渐卷入感性化的娱乐漩涡,个体自觉性消融的同时也逐渐沦为网络“娱乐世界”的缔造者与维护者。其次,娱乐属性和文化产品的过度融合使得娱乐效应外溢至其他领域,消解了理性权威的严肃性。网络“泛娱乐化”的内容表现手法主动迎合大众所需,信息传播者充分利用大众需要感官刺激的心理诉求,通过还原“感性的真实场所”,辅助图像吸引、需要满足、自尊重建的方式作用于大众心理,充当激起大众病态欲望从而获取酬金,部分“抗战雷剧”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再次,娱乐形式的“出圈”给娱乐消费提供了现实意义。诸如网红直播带货、网络婚恋、真人秀等娱乐产品的输出折射出娱乐界限的消融。并且,“网络直播翻车”、“网络婚恋诈骗”及预设剧本等乱象更像是把网络空间打造成一个情绪赋值的纯粹娱乐广场,导致“原有的大众文化被娱乐所侵占,娱乐的侵蚀性、所覆盖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因此,娱乐在网络空间的过度饱和给受众提供了逃避现实的“乌托邦”筑体,并营造出“万物皆媒、全面狂欢”的娱乐盛景,最终导致娱乐功能的泛化、延伸,腐蚀主流价值观宏大叙事的根基,形成残缺不全、任意拼接的碎片化语料,侵蚀理想信念之本。长此以往,受眾特别是高校学生极有可能因理想信念的日渐消磨而成为马尔库赛所述的“单向度的人”,逐渐丧失理性批判能力。

2.“泛娱乐化”通过传播虚无主义误导行为主体的理性认知。总的来说,网络“泛娱乐化”的本质是异化的娱乐,是从价值层面释放出现代信息社会的虚无主义信号,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虚置道德共识和傻乐主义虚化政治认同两个层面。一方面,在互联网搭建的“伪语境”中,娱乐动机和草根阶层的耦合使得娱乐成为一种补偿性情绪体验,逐渐走向低俗、平庸,并由此生产出大量无关的碎片化语料,而失去话语语境的信息内容最终会诱导公众认知趋向异化娱乐,推动更多“道德滑坡”事故的发生。例如,部分网民热衷玩“梗”,将恶性事件细节做“梗”营销,在互联网掀起“绞肉机测评”、“专治各种不服”的话题热度,将悲剧惨案设计成营销卖点,在背离公序良俗、践踏道德底线的同时,也诱导公众掉进道德虚无主义的陷阱。另一方面,“傻乐主义”强调,“通过景观化的快乐政治遏制传统大众文化悖论性的现实批判冲动,大众文化的‘快乐’,变成人们想象中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新的意识形态形式”。后现代语境给傻乐主义思潮在政治领域的“开拓革新”奠定了基础,也给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披上了“类像文化”的新衣,导致公众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娱乐文化中审美取向易位。部分网民对民族艺术和英雄人物的戏谑,都体现出网络恶搞正在假借“无厘头”、“荒诞化”的艺术形式为政治去崇,虽然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受众主体和传统文化、经典偶像、政治权威之间的心理距离,但也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公共政治的导向作用。最终导致在泛娱乐景观的虚假繁华中,公众主体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是非观念、价值取向、政治认同趋于扭曲、异化,而大众媒体也因社会责任的让步,最终沦为只有“点击率”、“转发率”和“评论率”的娱乐工具。网络“泛娱乐化”通过传递虚无空洞的娱乐价值,悄然无声地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3.“泛娱乐化”通过左右舆论导向助长符号消费风气。“泛娱乐化”能取得网络空间的准入资格,与消费主义思潮风靡一时密不可分。其一,资本逐利的本性动机。一些社交媒体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偏好在涉及公共利益、道德伦理、突发事件、社会价值观等公共话题上采用揶揄、暗示、调侃、反讽等艺术手法表达隐含戏剧性、故事性、冲突性、暴力性、媚俗性的亚文化内容,调动大众的娱乐情绪,营造“全民狂欢、娱乐至上”的纵情享乐氛围,推动公共理性嬗变为畸形消费观,建构娱乐消费经济模式。网络“泛娱乐化”是情绪享受和消费主义媾和的产物。其二,围观猎奇的娱乐心态。互联网的低准入门槛、匿名的互动方式和多样化的媒介形态使得信息传播的质量大打折扣,也给低成本的娱乐方式提供了灰色地带。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于宏大叙事的主流话语体系,公众更偏爱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的表达法则。比如,全网走红的“面筋哥”、“凤姐”等,以另类“出圈”方式主动附和公众的围观、猎奇心理,在哗众取宠中中饱私囊,坐收“流量红利”。其三,符号消费的娱乐行径。在数据结构搭建的网格中,是人机互动、人际互动、自我互动全面实现的领域,主体的社会意识被充分唤醒,并渴望在适应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标签,以便实现身份界定,释放影响势能。而符号消费若没有理性规制,其负面效应则会压制正面效应,流变为“浮夸风”、“人设垮塌”、“土豪炫富”等不良风气,异化发展中主动回应主体的社会期待,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加思索地顺从现状。由此,网络“泛娱乐化”对助长符号消费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盲目追求纵情享乐为旨趣的“泛娱乐化”价值尺度正在流变进社会的各个领域,腐蚀公众的理想信念根基、异化主体的认知思维,营造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不良风气。

网络“泛娱乐化”逐渐突破其空间临界点,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具体表现为,日渐削弱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收益,侵蚀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核和荒芜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认识和实践中左支右绌,摇摆困顿。

1.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网络“泛娱乐化”裹挟着特定的利益倾向、道德主张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导致青年大学生在网络“泛娱乐”思潮更迭的虚幻图景中自我迷失,极易导致政治认同的引领力被分化、道德共识的作用力被淡化、法治精神的约束力被销蚀,最终离散高校主流价值的凝合力。第一,网络“泛娱乐化”表现出明显的“去政治化”倾向。传统政治话语主要以严肃理性、深度思考和抽象概念为主,而网络“泛娱乐化”在叙事策略上则偏好通俗、直白、简单、逗趣的风格,符合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且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这就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以娱乐元素为价值内核的网络亚文化意识形态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媚俗化、庸俗化、戏谑化的娱乐内容一方面弥散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消解着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意蕴、底蕴的理解。第二,娱乐形式跨界融合,借“娱乐”之形,浸染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通过输出西方美好社会图景的外包装形式,旨在动摇理想信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支撑作用。而活跃在虚拟世界的大学生,本身就自缚于被隐蔽诱导的“娱乐茧房”中,思辨能力早已被“万事皆可娱乐”的宣传口号钝化,哪里还能意识到主流价值观在催眠和暗示下渐渐失语呢?此外,高校是兼容传播权落地的应然、实然条件的理想场所,因而给“泛娱乐化”的萌芽提供了滋长的土壤,而网络“泛娱乐化”又携带着“去道德化”危机,正在淡化高校大学生道德共识的作用力。第三,网络的匿名性弱化了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治精神的控制力,削弱了大學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容易导致大学生借“无名氏”的身份外壳沉沦于网络娱乐文化搭建的海市蜃楼,自陷于“泛娱乐化”构建的世俗泥沼,在虚实相间的穿越感中,增加了因边界模糊而导致行为极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2.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困局”。聚焦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冲击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即:肤浅内容钙化理论品质,通俗话语降解理论品格,浮于形式尘蒙理论价值。第一,娱乐趋向正在冲淡高校思政课政治性的课程底色。在短视频流量冲击下,不少大学生长期留恋在“短平快”的感官刺激中,甚至将短视频作为自己接收社会信息、增加知识储备、拓宽思维眼界的主要渠道,强烈追捧“五分钟读经典”、“三分钟轻松读名著”的“快速学习法”。而相对于短视频推荐的明快轻松的学习内容,传统线下严肃理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难免会陷入对空言说、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难以收获被教育者的青睐。许多高校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会采用娱乐形式嫁接经典内容,曲意迎合受众主体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嫁接、杜撰、“矮化”、“丑化”等方式导致思政课的底色变质。第二,不仅教学内容流于肤浅,思政课学理性的叙事风格也走向低俗化。部分教师在学理性阐释的过程中,为了“赶时髦”、“追潮流”,往往会接壤网络流行语、“谐音梗”来化解学生对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晦涩难懂的困局,表面上是在创新,而实际上却稀释了思政课的学理性分析深度。更有部分教师拿捏失当,通过“抖包袱”、“甩机灵”、“子母哏”和夸张手法使严肃、理性、权威支撑的思政课在“综艺节目、单口相声、脱口秀”的边缘试探。第三,思政教育的形式浮于“娱教愚乐”,尘蒙了思政教育的思想厚度。思政课堂运用适度的感官刺激可以帮助学生大脑发育,提高学生对教育因子、教育内容、教育要素的吸纳力,但如果过度追求课程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则会陷入“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怪圈”。因此,“泛娱乐化”易导致缺乏政治统领向度、思想引领质度、学理支撑厚度的思政教育模式,从而钙化思政教育的理论品质、降解思政教育的理论品格、尘蒙思政教育的理论价值,造成思政课的“讲台困局”。

3.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场域。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网络“泛娱乐化”浪潮的冲击下,环境对人的改造体现在人社会心态的变迁,即内隐性条件作用。而人对环境的改造则体现在社会环境的调适,即外显性条件作用。其内隐性特点表现在娱乐思潮携带而来的犬儒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遁世主义等消极能量定势孵化“空巢青年”社会心态的群体症候,外显性特点表现在价值易位的认知逻辑消耗高校思政生态资源,从而催化、衍生乌合之众的校园氛围。一方面,内隐性特征主要强调网络“泛娱乐化”通过解构和重塑两种手段形塑大学生多元化的社会心态。主要包括低成就动机的浮躁心态、低自我效能感的随意心态、低自我概念的从众心态、低自我满足感的焦虑心态和低审美价值的虚荣心态等。这些心态在相互交织和动态调适中消磨大学生的意志动力、奋斗精神和理想信念,导致部分以“斜杠青年”自居的大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因“人生信条”坍塌而显示出发展动力不足的迹象。另一方面,网络“泛娱乐化”表现为更强的渗透力和隐蔽性,可以通过借助多样化的渠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勾起大学生的情感和欲望,重塑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增加大学生主流共识体系裂变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无意识规训。例如,金融信贷产品的推广为大学生培植了超前消费的消费习惯,“颜值营销”为大学生注入了“变白、变美、变好看”的审美强心针,“偶像人设”为大学生情感建立、情感交往创设择偶标准等。至此,网络“泛娱乐化”正在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大“魅力”吸引大学生对其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网络“泛娱乐化”的有效治理,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与使命结合起来,搭建多元共治、协调联动的治理共同体,以合力之势谋求共治网络沉疴顽疾,共建网络精神家园,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破局之道。

1.全方位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格局。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强大的解构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强化战略导向,突出问题导向,全方位构建思政教育工作的大格局。首先,深入挖掘优质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资源,搭建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全矩阵文化宣传基地。一方面,强化主体责任,由高校党委牵头,以全员学习的方式培养高校教师、青年大学生对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态的敬畏之情,涵养政治认同,思想自信,行动自觉的价值基底。另一方面,强化同辈引领,搭建以优秀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充当宣传教育“排头兵”的校园媒介宣传平台,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优质精品文化内容的传播形式。其次,加大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优选兼具理论储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网络媒介素养、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以专业化人才梯队肩负起构建思政大格局的重任。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工作创新考评机制。对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者,科研领域的重大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后,完善舆论反馈机制。通过动态监测学生的娱乐动向,通过严审校园平台的推广内容和高校教师的授课内容等举措给高热度的娱乐内容进行物理降温。同时,针对正能量的舆论场域善于引导和扩大影响力,通过开展典型案例的专题讲解,热点难点的主动回应,优秀作品的集中展播等途径,帮助学生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知。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能力。全面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的“微”能力建设是重塑公众理性精神和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必要途径。第一,着力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承载力。主动增设社会心理学和网络媒介素养等课程,着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和思辨能力,帮助其走出内心“虚幻世界”的空中楼阁,重拾健康心态,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同时加强高校媒体建设,要坚持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同向发力,为高校舆论平台的建设贮备一批政治素养过硬,专业技能过人的“后备军”。第二,通過强化“微”能力破解“讲台困局”。“寓情于教”,着力提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沟通力。要注重情感因子的作用力,通过新媒体交流方式和网络平台,融理于情,情理结合。不仅要上好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也要努力搭建师生互动、扶持帮助的第二课堂,以差异化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构其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知,努力实现以同频促共振,以共振谋共识。同时,以“微”能力塑造为契机,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在学生价值塑造的过程中要着重培育学生的“感知和感悟”能力,通过新媒体方式和平台让大学生提升学习知识本领的主动性,并通过思政话语的感染力、解释力、穿透力和引导力,将富有时代感和青年特色的优质网络精品内容作为思政教学的构成性资源,以理论深度、思想高度、视野宽度和情感温度的思维统一释放高校思政的教育张力。第三,与媒介平台加强合作,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通过媒介平台,搭建主动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物料”。通过大学生熟悉的方式建立对历史的深刻认知,从而确保在娱乐议题易位的时候,用强大的政治认同的精神力量筑牢网络空间的娱乐底线。并通过与媒介平台合作出台相关规范,以刚性态度统摄娱乐尺度,全力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审美观,强化与主流价值观的共情、共振和共鸣效应。

3.广泛凝聚全社会的治理合力。首先,高校主动探索思政教育的互动模式,通过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将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媒体行业的精英、意见领袖等请进校园,走进课堂,同时将优质精品的思政课程推广出去,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之势筑牢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凝合力。其次,社会治理中全面压实对娱乐市场的有效、有为监管职责。网络“泛娱乐化”起因于“流量资本”的无序扩张。因此,要想从根源上破解“泛娱乐化”的危机形态,要从制度监管和技术监控两个方面协同发力。其一,完善对网络娱乐市场的制度约束。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娱乐市场的准入制度、巡查制度、退出制度和追责制度等多方面举措为“重拳出击”开展娱乐产业的专治行动提供法律依据。其二,统筹网络举报机制和网络诚信机制的一体化建设。通过深入推进网络实名认证,搭建兼容政府信用、社会组织信用、媒介信用和个人信用等多要素的网络诚信数据库,充分激发个人监督、媒介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活力,提高扰乱网络秩序的犯罪成本,奖励对网络诚信建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个人和组织。最后,通过技术手段和道德评议机制激发媒介平台自身治理的内生动力。紧抓网络文化和建设,推动媒介技术的本质回归。现代媒介技术衍生出的超级链接、秩序重构、规训权力和全景监狱等问题推动着媒介技术由“物”和“工具性”的存在形式转向“人的”价值和主体性。媒介平台在应对网络“泛娱乐”侵袭时,要切实解决好娱乐“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高度重视内容输出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媒介平台通过优质内容涵育民族文化自信为基点,夯实社会心态的认知基础、价值基底和情感基调,维护媒体行业崇德尚艺的良好风气。同时,搭建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全程教育的媒介平台,以大思政的文化精品内容为核心,扭转网民异化的审美心态,培育“崇德、向善、尚美”的社会心态。

作者蒋明敏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何旭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0SJZDA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豆勇超.泛娱乐主义的基本症候、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

[2]李力,常青.网红文化影响下的青年价值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青年研究,2020(06).

[3]周志强.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韩宪洲.课程思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