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美育精神

2022-06-20 14:34:45吴浪
艺术评鉴 2022年9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绘画

吴浪

摘要:新时代诸多教育学家都赋予美育精神新的内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构筑美好世界。不断挖掘绘画作品中的美育价值,以弘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为导向,大力发展中华美育,更新美育内涵,巩固美育价值,传承美育精神,实现人人向美的美育理想国。本文将对美育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及如何弘扬美育精神进行论证,逐步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美育精神  时代新人  绘画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9-0179-04

一、美育概念的辨析与现状

(一)概念辨析

回顾历史,美育在我国经历了数年的发展。我国美育最早追溯到西周时期,在西周时期便有了周公“制礼作乐”,其中“乐”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对陶冶人的情操、美化心灵有一定作用,是我国美育最早的缩影。到春秋末期,以孔子为主要代表,把教育从国家政治生活中分离出来,创办了古代私学,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而“乐”就是专门的美育课程,孔子以“中和”“仁礼”“美与善”为审美思想核心,结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部类发挥他的美育精神,充分发挥人格的审美精神,在美与善中交融统一,寻求美与人生的切合点,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精神的基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是“独尊儒术”的提出,还是学校教学都逐渐体现具有美育的特点的课程性质,例如国学、博雅教育、鸿都门学等。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为了挽救现状,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学者,以启蒙国民思想为目标,以美育为中介,发展近代美育精神。如梁启超是近代美育发展的启蒙者,在美育实践方面提出了“人生艺术化”将美育与情感想融合。伴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我国有一大批的学者受到了席勒、康德、叔本华的美育精神影响,如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王国维把西方的“美学”“美育”思想传入了中国,确定了美育的独立性地位。鲁迅提出挽救民族危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美术可以辅翼”启蒙心智。在民族危机加深时,提出美育的相关辨析,激活了中华美育精神传统,确立了美育独立价值。

21世纪随着精神文明的社会飞快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更加迫切,进行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国家教育方针也与时俱进,文化内容也不断丰富。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美好人生,突破了社会大众对美狭窄的定义,培养爱美、尚美的情怀,以美为媒,美育未来。进入现代化美育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栩栩如生、不再是冷漠无情而是润物无声、不再是具体的某个学科而是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

21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做好美育工作也被提到“白热化”的阶段。在国家、高校的领导下美育从最初的萌生阶段逐步步入初级阶段,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热烈的反响。

从国家层面,国家高频率的出台了美育文件,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社会大众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以来,先后颁布了做好美育工作的相关文件,从国家制度化建设来说已经推向了最高潮。

从高校层面,在高校中无论是带有强烈美育性质的美院类的学校还是综合类的大学,两者都是美育工作的重要引导着,首先在美育人才培养的数量上,高校都积极扩大的美育人才培养的数量,使他们在接受美的同时也成为美育工作传播者、创造者、追求者。在教学的科目上突破了以前美育教学的禁锢,从单一的美术绘画课向多维的美术课程转变、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等方向过渡,并设置了美育课程学分学时和选修课程。在教学评价方法上,从注重结果性的评价转变为以课程的三维目标为导向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美育学科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美育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方向来看,做好我国美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首先从学校开展的美育工作来讲,不少学校开展美育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者说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比如学校开展的一些文艺活动是为了到达上级要求以及在活动的开展之中针对的一些特长生、有文艺细胞的学生,并没有做到面向人人。具体表现为,在教学科目上,很多学校把美育课程等同于与美术课,导致学科内容单一、枯燥,缺乏正确认识。在教授的课程方面,过于专业化、理论化,并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师资队伍方面,师资匮乏,教师的专业性不高,缺乏美育思想。在评价方法方面,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功利化越发严重。在教授的内容上,往往都是以鉴赏课为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程设置的课时上,课时少,带有美育课程性质的学科占课严重。学校开展的美育工作与国家提出硬性要求是有出入的,而学校作为美育工作传播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针对所出现情况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应改革评价机制、多维度的開展美育活动、优质的师资资源跨区域的调动教学、正确认识美育的存在价值、合理的开展美育活动及时纠错,不断满足学生对美育的需求使学校美育的发展更加多元化、科学化、趣味化,提高美育教学的地位,做好美育工作应扎根时代生活、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不断创新。

从社会、家庭开展的美育工作来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而美育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不平衡的、不充分的,国家、政府应不断提高优质的美育资源供给,不断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具体表现为将审美观念生活化、美化生活环境、不断提出产品的附加值等。

根据上述观点来讲,做好美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界人士积极的投入美育的工作之中,让学校、家庭、社会应协同发展,合作助力促进美育不断完善。养成爱美尚美的情怀,以美为美,美育未来行成美育良性发展循环。

二、新时代的美育精神的实现途径

(一)学校中的美育精神

学校加强美育精神,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美育精神为导向,建构与德智体美劳相融合的美育体系。学校美育,特别是艺术学校,接受过专业的美育教育,他们是美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美的追求者、美的交流者,向社会输送更多的美育人才,艺术学校要担任好美育指引,实现人人向美的理想境界。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专业美育教育的重要场地之一,做好学校美育,让美育发展实质落到实处。首先在教学的广度上,打破时空限制,使人们对美的的感知不仅局限于学校,大力发挥社会公共艺术资源,并完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使社会的各类群体在无时无刻都能接受美的陶冶。在教学的对象上,提倡从学龄阶段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丰富学校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在教学实践中,要挖掘各课程中的美育资源,特别是当地的民间美育资源,并编写“乡土教材”,不仅有利于当地的民间美育的开发和传承,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们对美的洞察能力并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当地的美育文化资源,不断提高学生们对家乡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使整个社会美育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的科目上,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美育贯彻在各个学科之中,使学生无时无刻都能接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学生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让学生理解各个学科之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之美、人本主义之美、社会实践之美、探求真理之美。在教学的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例如走访艺术工作室、参加研学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师生关系上,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说、能笑,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热衷于表达自己对美的认知,激发对美的探索,到达以美育人的效果。在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心里健全的培育者、审美教育的启发者,对学生的心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学校中的老师不仅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同时也要发展的眼光、终身学习的理念、健康健全的思想品质。

(二)家庭中的美育精神

家庭是人出生过后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同时父母也是学龄期儿童的监护人,对儿童形成良好的美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如洛克所说刚出生的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有着很强可塑性创造性。父母作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心智完善具有重大价值,也是接受审美教育的开始,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重视家庭美育,弘扬美育精神。首先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要着眼于培养孩子完整强健的人格品质。其次家长应当创设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可以尽情抒发内心情感,敢于大胆的对美进行表现和创造。最后家长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美感表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辨别美与丑,真和善的能力。营造美好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扩宽孩子审美表现。

(三)社会中的美育

蔡元培先生说:“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又有许多已离开学校的人,不能不给他们一种美育的机会,所以又要有社会的美育精神”。纵观人的一生,无论家庭美育还是学校美育对人影响都是有限的,社会美育是对前两者的扩充与完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会受到社会的理念思潮影响,而美育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的影响,两者相互相成、相互影响。社会应当做好价值理念的指引、舆论的导向,社会美育精神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行为表现能力。

社会美育实施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各地高校,发扬美育精神,面向人人,美化生活空间,例如公园中的园林设计、乡村的城市化建设、绘画上墙等途径,做到润无细声。大力兴建美术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具有重要美育精神内涵的公共艺术空间。发动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积极运用网络信息空间、沟通媒介、公开课、论坛讲解美育精神,把握美育时代内涵,在潜移默化的物质形态中提高人民大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开展集体活动,号召社会各群体积极参与,领略团结之美、体验奉献之美、协作之美。将美育融入生活,使生活美育化,开展各种美育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三、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发挥美术教育优势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强非学科科目的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艺术家,为时代和人民创造传世之作,使社会各界在广泛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不断提升审美表现、艺术活力、思想境界。

重视美育,弘扬美育精神。我国拥有丰富的精神文明和文化传统,在进入新时代这个背景下,我们应提高我们全社会民众的审美,养成爱美、尚美的能力,以美的理想作为文化追求,提高审美的鉴赏力和美的创造力,塑造美好心里,形成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美学理念。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发挥美术作用,美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美术教育诉诸于人的意识形态和情感体验,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作好美术教育工作应转变思想理念,从关注少数到面向全体、从膜拜技术到崇尚艺术、从孤芳自赏到学科交融、从传统测评到创意表达等方面,将美术教育和鉴赏活动贯穿在美育各个环节之中,做到润物无声,养成爱美、尚美得情怀,增强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做好美育工作、扎根时代生活。应在各级各类学校、全社会、大家庭中开展美育活動,以美术学科作为导向提高审美认知、审美娱乐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结合美术学科特点进行美育教育。美术有着较强的直观性、表现性、审美性。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普及美术基本知识,以美术“四大领域”为导向,落实“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格”。

美术学科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大量的鉴赏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美的鉴赏能力、辨别能力促进审美发展。例如老舍曾请齐白石老人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作画。这一诗句是具有一定时空距离同时也给定了表现对象,一般来说,是很难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而齐白石巧妙的构思为:山间急流,六只蝌蚪顺流而下,不见青蛙影,却让人联想到蛙声。国画大师把“蛙声”这一闻而不可视的特定对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富有活力。画面虚实相生、情趣盎然、层次分明的用墨、高度提炼的形象、画中留有大片空白却引发欣赏者无穷的遐想。通过讲解关于齐白石的作品来领悟大师的创造力,提高审美认知、美化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美术学科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传授美术知识时融合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达到育人作用。例如可以结合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的作品,此画描绘的是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机时刻,画家意在表达抗日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为民族独立而战。画家用手中之笔去鼓舞人民不怕困难,表达出对国家的兴盛的关注,可以激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勇往直前的决心。以及中国文人画家经常描绘“岁寒三友”“四君子”来进行抒情,状物言志,意语高尚品德和高洁品质,对美化心灵也有一定的作用。结合美术作品来研究绘画大师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背景,来领悟中国的大好河山、爱国情怀、高尚品质,不断增强人民大众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归属感。

美术学科可以提高鉴赏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离不开大量优秀品的欣赏,离不开熟悉和掌握有关的美术知识、历史文化背景、离不开美育和艺术教育者的勤奮工作。例如中国画马的大师有很多,但因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生活阅历而有所不同,可以通过比较对比来提高人民大众辨别美与丑、真与善的能力。例如韩幹笔下的马体型壮硕、仪态安详富有鲜明的唐代气息。李公麟笔下的马,圆润又不失矫健、骨感中又有健壮之美。徐悲鸿笔下的马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法,也采用了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给人一种刚劲矫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张大千笔下的马虽不是奔腾的状态,但能看出以跃千里之志。通过鉴赏、比较可以关注美、享受美、提升美进而达到提高人的品位和精神境界。

美术学科可以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美术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广泛性的学科,不仅可以提升人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还锻炼了人道德品质、数学思维、创造能力、情感表达。是人综合素质发展的指引,以大美之作引领社会风尚,以时代之美传播核心价值观,通过美的作品,到达育人作用,行成健康向上的三观,培养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术学科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美术学科没有一个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的综合评估,不受时空、地理环境、绘画器材、文化背景限制,尊重个体差异性,对学生采取发展性的评价方法,循循善诱,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评价方法。强调动手操作、情感再现、外化内心、鼓励大胆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例如以罗中立《父亲》进行讲解,领会作品父亲外在的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并通过实践观察、对比自己的父亲,可以以不同绘画形式进行创作,并进行积极的反馈强化,培养实践和美的洞察能力,通过绘画的形式,感受父爱如山和伟大的父爱,到达育人作用,美和育本身是对自然、社会、个体的一种理解、一种认识,在慢慢社会实践和创造生涯中体会对美的感悟,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

美术学科是弘扬中华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通过美术对生活瞬间性的捕捉、历史生活的记录、情感无限的表达,让人联想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美育精神和文化背景。从有限中见无限、从前因到后果,不受时空地理环境的限制,代代相传,成为社会变迁、时代进步、文化发展的见证。

我们应该懂得艺术是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而存在,不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而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懂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追求更高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实现人人向美的美育理想国,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认识世界感悟世界,培养美的素养、滋养美的心灵,让众多的学科与美育融汇与贯通、相互渗透,从低级向高级、从易到难的过程发展,塑造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追求更高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同时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将美育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上,向美而行、以美育人。

进入现代化,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更加迫切,以美育为媒介,在慢慢学习、了解、认知中提升对美的感悟,向美而生。培养美的素养、滋养美的心灵,让全社会的人民大众在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氛围中陶冶高尚情操、激发创造能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以美感人,做到以美化人,务求以美立人。

参考文献:

[1]宿志华.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0(04):58-60.

[2]钱海燕.以美储善——论当代视野下的美善关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楼昔勇.论美育的普遍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02):91-94.

[4]美文.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 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N].南方都市报,2019-11-15.

[5]谢灵.论绘画艺术的美育功能[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243-244.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绘画
高校共青团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进程中的功能研究
青年时代(2018年23期)2018-10-13 09:34:54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培育时代新人的三重维度
人民论坛(2018年21期)2018-08-28 02:50:04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人民论坛(2018年4期)2018-03-26 08:22:56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文理导航(2017年4期)2017-03-29 15:04:23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9期)2014-10-27 15:58:45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