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熔
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因为和高中比,大学里的思想碰撞、民族交融、地方差异等会让我们面对一个更为复杂的人际环境。
无论是身处寝室、班级,还是加入各类社团组织,经营好每一段人际关系对独自在外的大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那在不同的场景中,怎样与身边的人相处呢?
寝室篇
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室友自然就成了你最先接触和了解的人,也是最有可能成为好朋友的人。那些“学霸”寝室、全员保研寝室让人羡慕的同时,也反映了其背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好的室友关系不仅是学习道路上的助力,也是毕业后联系较方便的社会人脉。要营造良好的寝室氛围,做好以下几点很重要。
遵守寝室公共规则。寝室是一个公共空间,大家在一起的集体生活需要有统一的作息时间和整洁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夜猫子”“早睡党”,还是“惧光户”,都应该适度退让,给予双方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同时,大家需要制定舍规,做好分内杂务。
不要把别人的举手之劳当作理所当然。室友之间相互帮助是应该的,但是自己能做到的事尽量不要麻烦别人,一两次无所谓,时间久了会招人烦,“少爷病”“公主病”“懒癌晚期”会让室友膈应你的。
珍惜宿舍的集体活动。宿舍团建有助于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而且毕业之际你会发现,这是不可复制的美好回忆,错过了或缺失了,都是遗憾。
不受“内卷”影响。宿舍“内卷”容易出现且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经济上的攀比、学习上的竞争等。你要做的是放平心态,做好自己。我们支持有上进心、互帮互助的你追我赶,但反对畸形的“内卷”。
提高隐私意识。在公共空间下大家往往会利用床帘来制造自己的小空间,但桌柜摆放的物品,未经室友同意一定不要乱动,涉及室友个人隐私的事情也不要过多打听。
班级篇
在大学里,没有固定的上课教室,没有日夜督促你学习的班主任,可以说,班级是一个相对松散的集体。可能一学期下来你还没能认全班里的所有同学,一两年下来你和班里同学的关系也只是平平。但与班里人打好交道,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大一期间往往会有很多的集体活动,意在让大家更快地熟悉起来,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节日聚餐、联谊晚会、班团会议等活动中,请尊重他人,尽力去记住每一个人,并借此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成为班委。最快了解和熟悉班级同学的方式就是成为班干部,因为你会在工作中反复接触同学,且班委自带“发光属性”,能让同学主动记住你,工作做得好的话还会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跨班级结识朋友。与同一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玩耍是有很多好处的,如我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她跟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的同学结识,既获得了友谊,也在日常交流中培养了跨学科思维,对学术科研也有一定的帮助。
社团篇
社员因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而聚在一起,可以说,社团凝聚了每个成员的初心。与一群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更容易收获一份革命友谊,拓展你的人脉圈子。
积极主动地介绍自己和结识他人。高校社团是一个非正式群体,这里没有太多的死规矩,有的是和你一样有趣的灵魂。在社团中,你要勇于展示自己,并主動靠近与你合拍的人。
不要为了合群而合群。如果你发现一个社团并不适合你,它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你与其他人相处起来不自在,那么请及时止损,不要逼自己合群,把时间花到有意义的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上去。
多听,少说。多听,是要学习别人独特的见解、创新的想法,多发现周边人身上的优点,然后向对方学习;少说,不是让你怯于表达,而是要管住自己的嘴,谨记“六人定律”(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带,基本确定在六个人左右),不要随意说别人的坏话,哪怕是听你说的人和被你说的人之间并不认识。
最后,我还想说,无论在什么场景中,都要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成长环境与生活背景,这也就铸就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个性与生活习惯,同时,也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不要轻易地批判他人的行为或想法,不要奢望也不要强求每一个人都能懂你、理解你,与你成为朋友,而即使是自己讨厌的人,也不要将关系闹僵,保持普通同学关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