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意外看到了一页1604年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问题的手稿,手稿当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数据的分析。一开始,伽利略猜想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并设计了一个1,5,9,13,15,19,21的等差数列来验证这一点,之后他很快划掉了这个假设,过了很多天,他用另一只笔在数据旁边写下1,4,9,16,25,49,64,从此,一个划时代的结论出现了:物体的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为了得到这个结论,伽利略变成了哲学家、木匠、机械师、数学家……很多年以后,人们给这一类“全才”一个更受人尊崇的称呼——科学家。从伽利略时代开始,科学就一直与技术密不可分,并且研究科学的数学工具也在不断变化,近代科学的主要工具是微积分,现代科学的主要工具是电子计算机,而当代科学的主要工具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个影响整个科学界的研究领域,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更应该被视作一门基础科学,甚至可以是这个时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基础。这一点已经在前沿学术上有了共識,但是还没有得到基础教育界的充分重视。
一直以来,基础教育在用近代科学的内容和工具培养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研究者,试图将现代科学的计算机融入到科学教育当中的呼声一直有,但是这种需求尚不够迫切,没能成为变革科学教育的主流。当下,国际间科学技术的充分竞争则提供了一个我国科学教育跨越式发展并引领世界科学教育的契机:重新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当代科学教育体系。因此,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和信息科技学科有望在下一个十年携手走进属于它们和我们的新时代。伽利略们还在,只不过在当代科学的视野中,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和自然智能在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上的协作,会使得民主决策变得更科学,科学研究变得更普及,而通过当代科学教育促进发展、启迪心灵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而且这注定是一项面向所有人的新的事业。
(本刊特约撰稿人 北京师范大学 吴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