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鹤 韩新灵
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先生说: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了,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
在我园课题《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涂画活动研究》的引领下,我带领孩子们持续开展了涂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很喜欢把感兴趣的事情、现象或故事画出来并讲给别人听,用这种写画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确实如此,幼儿的涂涂画画是他们丰富内心的写照,代表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稚嫩的线条是他们独特的绘画语言,透露出他们纯真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做一名“听画”的老师,倾听幼儿,发现幼儿。
“听画”——理解孩子,发现孩子涂画背后的故事。
在开展《立冬到 风萧萧》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在记录着自己知道的保暖方式。我发现司雨蚕小朋友竟然画了一只狗,而且小狗的身上还画了好多竖立的、短短的线条(见图1、圖2)。我一时之间并没有看懂她想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就问她:“你能给我讲讲你的记录吗?”孩子告诉我,天冷了,小狗也需要保暖,线条是小狗的毛,因为它是换毛过冬的。冬天到了,他长出了更多的毛,这样才不会冷。听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心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让每个孩子尽情的“说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我们正确领会孩子的意图,了解他们的想法。
“听画”——鼓励孩子,激发孩子产生更多的想法。
孩子的涂画内容其实就是他们生活情境的缩影。在一次绘画日记分享时,很多孩分享了当天利用偶然发现的松果开展健康游戏的事件,他们利用小小的松果创编了很多玩法。有的是两人相互踢松果、有的是多人围圈传递踢松果、还有的是四人一组,两人腿叉开,设置障碍,两人一前一后传递踢松果。但我发现,孩子们创想的玩法大都是踢松果,比较单一(见图2)。难道就没有别的玩法吗?于是我先鼓励孩子观察幼儿园场地上的器械,通过问题“有哪些材料可以和松果搭配、组合着玩?”又鼓励孩子思考,除了运动器械,家里还有什么工具可以进行游戏。通过“听画”,鼓励孩子尝试,给孩子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激发孩子产生更多的游戏想法(见图3)。
“听画”——启发孩子,提高孩子反思归纳的能力。
清明之际,幼儿园要举行踢足球比赛。我和孩子们商量着设计个队徽,大家都兴致勃勃的说起了自己的构思,于是我们进行了“队徽”设计和评选活动。初选环节,孩子们逐个介绍了自己设计的队徽,大部分孩子的设计都由三个元素组成:孩子、足球、小草。但三个元素的比例是孩子很多、足球很小,小草零散分布,个别设计中还有孩子们最爱添画的蓝天和白云,总体上是一幅绘画作品的呈现方式(见图4)。鉴于这种情况,我用教师示范的方式启发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把我的设计稿和孩子们的设计稿放在一起,请别班孩子猜一猜哪一幅作品是足球队的队徽设计稿,结果他们不约而同的选出了我的设计稿。于是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我和他们设计稿的不同,并请他们说一说自己的设计稿存在的问题。孩子们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很快发现了设计队徽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搜集各种队徽,我鼓励孩子们观察这些队徽,引导他们尝试归纳总结出队徽的特点,孩子们发现了队徽图案要简单明确,突出主题,形状上以圆形居多,也可以是其它不规则图形(见图5)。这些发现让孩子的自信心暴增。于是,我趁热打铁,启发引导孩子们设计了班徽、园徽。孩子们通过经验重组的过程,不仅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还提高了分析归纳、反思改进的能力。
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是心与心的默默靠近,是情与情的悄悄对流,是对幼儿真正的尊重,做一名“听画”的老师,带一批交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