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开幕式上肉眼可见的科技感,冬奥会赛场、冬奥村等场所也是“卧虎藏龙”。本期,我们继续探寻冬奥会中的黑科技。
冰丝带:最快的冰
“速滑场馆一定要为运动员出成绩提供最好的条件,我们把‘最快的冰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国家速滑馆智慧场馆建设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负责人李久林说。造就“最快的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冰面的质量和温差。李久林表示,团队围绕“最快的冰”和绿色低碳目标,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这套制冰系统不但将节能环保GWP(全球变暖潜能值)由最初的将近4000降为1,同时还能控制冰温。
据介绍,“冰丝带”采用的制冰系统是中国“科技冬奥”重点的研发成果之一。“冰丝带”有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全年运行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可节电超过200万千瓦时,相当于约120万棵树实现的碳减排量。
服饰:黑科技上身
冬季比赛服装项目总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表示,竞速类项目服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减阻,针对这点,项目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了150多种面料的基础性能,最终自主研发出减阻面料,设计出减阻结构,并为每一位运动员量身定制“战衣”。
在保证速度的同时,项目团队还充分利用服装材料性能,为不同项目设计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避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受伤。比如在短道速滑比赛服上,团队使用了新型的高弹防切割面料,将单向防切割升级为双向,在保持弹性的基础上,把防切割性能提高了20%~30%。
餐饮:进入“无人化”时代
在本届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智慧餐厅”里,从菜肴的制作到配送上桌,都已经实现了“无人化”。餐厅的面积约为3680平方米,顶部铺设了大量的云轨,这是为机器“送餐员”设置的。用餐者在档口区点完菜后,智能化炒菜区的机器人便会把菜和调料按比例自动分配好,依次倒进炒锅里上下翻炒;接着把炒好的菜装进餐盘,通过自动升降设备送到云轨里;再由云轨系统的智能小车进行精准定位,送到相应的桌台上。用餐者只需坐在位置上等,美食便会“从天而降”,是不是很神奇?
医疗:效率至上
“所谓突发事件,常规情况下,99%都不会发生,但我们仍要为这1%的可能性做100%的准备。”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主任刘亮说。2019年,冬奥会应急医疗救援指挥调度系统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套系统可通过科技赋能,从数据分析、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到组织指挥、现场急救以及转运后方等一系列的环节,帮助指挥中心及时做出有效的决定。此次北京冬奥会共有138个医疗站,98辆救护车,3个冬奥村内的综合诊所,以及41家定点医疗保障机构。通过这套指挥系统,指挥中心可以和每个诊室進行实时视频通话,了解现场救援情况。
应急救治其实就是跟时间赛跑,正所谓“白金10分钟,黄金一小时”。在冬奥会开幕之前的多次模拟演练中,从调度中心接到指令到运送伤员至定点医院,平均用时仅为15分钟,完全符合甚至超过国际运动赛事的保障标准。所以,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指挥中心可第一时间科学合理地调度医疗资源,精准救治伤病员,有效降低死亡率、伤残率。
这套指挥系统只是北京冬奥会“智慧医疗”技术中的一项。冬奥会项目的致伤比例比较高,尤其是雪上项目,比如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一旦出现伤情,往往都是重伤。当伤病运动员被运送到冬奥会定点医院后,若伤情和病情比较严重,就需要专家去做诊断和治疗,这时,便要用到一项黑科技——远程手术机器人。利用5G技术,从阑尾炎手术到恶性肿瘤手术,医生均可远程操作手术机器人完成。
类似这样的黑科技还有很多,如全天候都会进行消杀作业的杀菌机器人;增加了传感器,可随时监测运动员的睡眠状态,还可调节床头的抬升角度的“智能床”;在经历了朱广权的魔鬼面试后才正式上岗,在各类冰雪赛事中提供24小时不间断手语服务,来自百度智能云团队的AI手语主播;场地里随处可见,不仅能指路,在外国选手与其打招呼时,还会无情提醒“带好你的口罩”的智能向导机器人……以上种种黑科技“生”于奥运,却不止于奥运,未来,它们都会变成宝贵的“奥运遗产”,应用到更多场景,惠及更多人。
(文章根据人民邮电报微信公众号、量子位微信公众号登载的相关内容整编)039387E8-795A-4786-B604-35CFE66B6A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