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间的时光穿梭
——台州市大陈岛军事博物馆的设计实践

2022-06-18 06:29董丹申许耀铭
华中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陈岛情理山谷

董丹申 许耀铭

1 概述

造物依理,触物生情。理固然依附于物;情,也生于物,感于物,成于物[1]。有别于西方的情理关系,东方的“情理”是儒学和中国文化充分交融后的产物,它在建筑中呈现出一种相互矛盾、相互依存而又相互促进的关系。理,循理,遵循场地条件、功能需求、材料结构之理性;情,抒情,抒发对自然山水、文化历史、地域人文之情感。寄情于理,情理相生,便是建筑设计中追求的“情理合一”[2]。

但是在当下许多的设计实践中,缺少理性的怪异建筑与失去灵魂的空壳建筑并不少见,情理关系在建筑中是失衡的,是被割裂的。因此,如何平衡好“情”与“理”在当下建筑实践当中的关系[3],是在此要探讨的问题。

以情为源和本、以理为鹄和用[1]。建筑师应该兼具情与理的双重视角,以“情”为建筑设计的立足点与出发点,究其文化渊源,察其微小情感。并辅以“理”,以其对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加以引导和约束,方才达到“情理合一”的境界。

台州市大陈岛军事博物馆的设计从建筑的情理关系着手,通过对现状条件的深入挖掘,凝练出建筑与设计主旨、建筑与自然和建筑与历史三个方面所蕴含的情感。以情为本,由情入理,在理的引导和规整下,力求实现建筑内的情理合一。

2 归回与新生:对设计主旨的解读

大陈岛位于台州市椒江区东部,台湾岛的北部,为台州列岛106个岛礁中的主岛(图1)。岛上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气息浓郁,近年来成为游客的观光旅游胜地。因大陈岛特殊的抗战历史,又恰逢“台州舰”护卫舰的退役和回归,台州市政府拟在大陈岛上打造一处集军舰展示、历史研学、休闲游玩为一体的海上军事主题公园,并设计一座军事博物馆。

图1 区位分析图

每个人对于“军事”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好战者,试以利刃显国威;有思念者,拟立碑帖忆故人。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沙场点兵,挥斥方遒纵然令人心潮澎湃,但是战争给人类文明留下的创伤和记忆却是不能磨灭的。所以在这难得的和平年代,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珍惜和平、呼唤和平便是对本次设计主旨的解读,即为本次创作情感的基础。

设计的基地位于下大陈岛的东部,漫长的海岸线在这里稍稍退进,形成了一个宁静的港湾(图2)。海风徐徐,渔歌唱晚,归来的舰船在此停留,亦如归家的故人。港湾四周,蜿蜒的环岛公路穿行而过,由远及近,为游人提供了全方位的观赏视角。公路背后,两座挨着的山峦中间,一条上行的道路将人群从港湾引向一个幽静的山谷。山谷是采石留下的废墟,坑洼不平的地表,裸露的山体,就好像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图3)。

图2 停泊港湾现状

图3 采石山谷现状

此情此景,令人动容。所以在项目的整体规划中,设计引用了“生态归还”的理念。设计将山谷分为远近两个部分,针对近端山谷部分,重新开凿被废弃物填埋的山间溪流,营造趣味性的滨水景观,将其作为整个园区的前导空间;远端的山谷则结合采石场的特殊地貌,营造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坡地景观,另有几间古朴的民居散落其间,乡野、田园、人家,恍若世外桃源。设计通过采石场生态的恢复带来了整个山谷的新生,当植被掩去大地的伤痕,当欢声代替战争的苦痛,对于和平的设计初衷便也悄然走进人们的心里。

山谷两面的山体与舰船停泊的港湾一同被设计为军事展示区,分别用作陆地武器与海上舰船的展示。趣味性游览栈道的设计消弭了军事题材的严肃感和距离感,游人可以在近距离的体验中加深对军事及历史的了解。博物馆的基地位置定于山谷右侧的山峰上,基地的高度可以兼顾博物馆与军事展示区及和平主题公园的联系,并保证建筑最好的景观朝向(图4)。

图4 总平面图

3 消解与因借:与自然环境的相处

建筑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朝夕的相处中,他们之间渐渐产生感情。建筑从自然中长成,自然为建筑腾挪地方,它们彼此让步,互相成全,努力适应着彼此的性格,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而建筑师既是这段关系的缔造者,又是这段关系的受益者,细细感悟,亦能窥见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奥秘。

所以在本次设计中,针对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设计选择了一种“柔性”的相处方式[4]。建筑以横向线条作为基本的设计要素,通过几个横向体块的组合,使建筑在大自然面前延展开来,与山海的走势保持一致。石头峭壁向上蔓延,岩石材质的建筑屹立山尖,好似峭壁的继续生长,“之”字形的盘山栈道自山脚而起,强化了建筑形式与山体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彻底融为一体(图5)。建筑体量被消解成三段放射型的长条形体块,顺应山势依次向上抬升,以之字形的坡道和平台组织功能[5],使建筑与坡地紧密地贴合在一起。每段长条形体块的中间部分为建筑主要的使用空间,建筑主体虽消隐于山海,但在山海之间,建筑体块的两端偏又深深挑出几个观景的平台。一边望向山谷,一边望向大海的方向。就好像建筑在自然面前,喜欢中有几分克制,克制里却又不失了性格(图6)。

图5 西侧透视图

图6 南侧透视图

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6]。同样自然也是建筑的,可以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单以建筑所围合的空间来看,建筑是非常有限的;但若是以视觉对空间的延伸来看,建筑却可以是无限的。基于这样的理解,在面对海岛建筑多样的景观类型时,设计巧用中国园林中“因借”的手法[7],巧借天之辽阔、地之苍茫、海之浩渺,并将其以“框景”的形式纳入到每一段的参观流线中。建筑体块两端空透,沿着室内缓坡向上,窗外的景色被趣味性的空间装裱成不同的形状,有竖长型的,有扁长型的,有大方形的亦有小方形的。当天地之观突然被束缚,或长或扁,或大或小,远远望去,都勾动着游人不同的心情和境遇。此间一遭,以山海之景牵引前行,在移步易景的观赏之余,又感悟天人之间的奇妙境界(图7~8)。

图7 剖面图

图8 立面图

4 回溯与相望:对历史文化的回应

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历史,自然就会有历史的积淀[8],这份积淀包含了这片土地千百年来文化、记忆、精神和情感的传承和累积,而建筑正是这一切的载体[9]。所以如果有一天历史被人淡忘,那么建筑是有责任的。

大陈岛是一座有历史的海岛。在建国初期,国民党在战败后迁至台湾,但实际上还控制着大陆许多的岛屿,其中大陈岛便是浙中南国民党残部的主要据点之一[10]。因其特殊的军事地位,大陈岛上人数最多时可达3万人,并修有教育、卫生、军事等方面的配套设施。1955年,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在失去外围屏障后,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了大陈岛撤离计划,并将遗留的码头、渔船、物资悉数销毁。

时过境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往事已然淡去,剩下的只有那一份血脉相连的思念。虽是时间不可逆转,但是空间却可以带人们重新感受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基于这样的情感,设计采用了一种放射型的展陈空间,空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空间尺度的变化带来人们感官的转变,使人仿佛穿梭在时间的隧道中。而整个建筑又由多个尺度不同的放射型空间串联而成,每个放射型空间仅有前后两端采光,在稍显昏暗的展陈空间里,光便成为了唯一的线索,游人循光而行,便可在空间尺度和光影的变幻中重温历史的记忆(图9)。

图9 建筑放射型展陈空间分析

建筑主体由六个放射型空间构成。沿着盘山栈道拾级而上,初入眼帘的是建筑的入口空间,入口空间尺度虽小,但稍作铺垫,便可进入建筑的第一个放射型陈展空间。该空间由大及小,由明及暗,游人在空间尽头的小光簇中转身,便进入了建筑的第二个放射型空间。这个空间主要由开放式浏览区、后勤辅助房间和一条上行的走道构成。浏览区向着大海的方向打开,游人在此歇息之余,也可通过翻阅书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由狭长的缓坡向上,穿过一段稍显昏暗的走道,便进入了建筑主要的展陈空间。该空间被横竖两块斜板分割成三个不同形式的放射型展厅,相邻还设置了一个临时展厅。每个空间的出入口尺度各不相同,随之而变的空间和光影也各有不同(图10~12)。

图10 一层平面图

图11 二层平面图

图12 三层平面图

在流线的尽端,光最终将游人引至建筑内最开阔的一个平台,窗外便是大海,也是昔日同胞离去的方向。当人们穿过一个个被厚重历史装满的陈展空间,看过一幕幕不为人所知的历史记忆后,可以在这里驻足、停留,与大海那边的同胞隔岸相望。深情至此,便是设计对历史的一份交代。

结语

因有情,理被赋予了价值和意义;因有理,情便不再是无根的浮萍。情与理在建筑中交融,消解了常规意义上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冲突,使建筑最终达到情理合一的境界[1]。

大陈岛军事博物馆的设计过程秉持情理合一的价值观,以情为设计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深入挖掘设计背后的情感、理想和历史渊源,并以理加以规整和引导。当情理不再是牵强附会的修饰,建筑创作方才能回归其最初的动力和热忱。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陈岛情理山谷
全球首条35 kV 低频海底电缆入海
事实与情感——儒家“情理合一”思想的再认识
情理之外
睡吧,山谷
致新敏队长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我与大陈岛垦荒精神
沉默的山谷
习近平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