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春 晁中豪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深入,老旧住区成为城市老龄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对老旧住区的有效更新改造来提高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水平是支撑社区养老的重要一环。老人由于社交圈层变小、身体机能衰退等原因,日常活动多集中于住区的内部及周边。通过对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更新设计,建设一些适合老人身心特点的代际交流空间,可以在提升住区整体环境品质的同时,促进不同代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对缓解老年人的负面情绪,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老旧住区一般是指20世纪50~90年代之间国家投资建设的,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居住小区,建筑层数多在4~6层[1]。据统计,上海1990年以前建造的居住房屋的面积超过了1亿m2,占到总居住房屋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2]。
通过对上海多个老旧住区的走访调研,初步总结了老旧住区既有户外公共空间存在以下问题:①绿化缺乏,景观单一;②户外活动场地匮乏;③公共设施老旧;④公共空间零散,缺乏系统性。
虽然住区居民的组成是全年龄段的,但是中青年人群由于学习、工作等原因,社会性活动较强,对社区户外空间的使用频率并不高(由于儿童户外活动需要成人监护,所以中青年夫妇对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使用也较多)。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对老旧住区居民户外活动的时空规律做了初步的总结(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居民住区户外活动规律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老人和儿童的日常户外活动多在住区内展开,活动的空间场所及时段有部分重叠,这为代际的空间共享提供了基础。同时调研中也发现,由于儿童和老年人户外活动内容差异较大,以及对于户外空间环境的身心诉求的差异,导致彼此的活动空间多呈现一种有意的分离与区隔(图1)。
图1 住区内老人和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分离
代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代际关系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之间所形成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的联系;广义的代际则突破了传统血缘关系的限制,将代际关系拓展到了整个社会的层面[3],这也是代际共享理念研究的所指。
代际共享理念是随着西方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提升而形成的,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增进代际关系”作为“健康老龄化”项目的理念框架之一,重点提出老龄化与代际关系的联系[3]。代际共享理念以及基于此的实践至今在西方已经有将近30多年的历史,是西方应对社会养老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将代际共享理念运用到建筑与环境设计中,通过打造包容性空间环境,可以促进跨年龄的交往与互助行为的发生。德国多代屋就是代际共享的典型实践案例,位于德国汉堡的Nachbarschatze.V.多代屋(图2),通过设置跨代的共享空间,为多代人群的相遇与交往提供契机[4]。
图2 德国Nachbarschatze.V.多代屋一层平面图
基于代际共享理念在住区内建设具有代际共享性质的公共空间可以增进不同代居民之间的代际交流,促进不同代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让老年人可以老有所乐,中青年人可以舒缓自己工作或求学的压力,儿童可以促进身心成熟[3]。同时,住区代际共享空间还有利于增进社区归属感,促进社区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
针对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特点以及对不同年龄段使用人群环境行为特征的分析,初步总结出住区代际共享空间的特点如下:
①无障碍性:代际共享空间的设计应满足无障碍的相关规范,方便老人、儿童及残疾人群的无障碍使用。
②多代包容性:代际共享空间应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使用需求,应考虑到老人、儿童以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之间不同的空间感知特性和偏好(表2)[5-6]。
表2 不同年龄段居民对住区户外空间使用诉求
③适宜性:安全舒适是户外空间使用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小气候适宜、环境舒适、具有安全感的户外空间,居民才有较长时间停留的意愿。
④功能的复合性:空间的功能属性是支撑空间使用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户外活动空间将吸引不同年龄段居民参与的功能并置与组合,是引发空间代际共享行为发生的重要举措(图3)。
图3 代际交往空间多代功能的复合
⑤多层级性: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户外公共空间的空间属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诉求,因而住区的代际共享空间应具有多层级性,这种多层级表现在空间划分的多领域性、空间设施的多尺度、交往空间的多类型以及不同活动空间的多层次关联上。
⑥可参与性与归属感:代际共享空间的共享不仅体现在“共用”,还应体现在“共建”上,通过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设计的过程,激发不同年龄段居民交往的热情,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我们将符合上述特征,能够实现代际共享、激发代际交往的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称之为“多维链接”空间。“多维链接”空间具有支持多代共同参与的意义,其“多维”不仅包含场所活动内容的多维,空间组织和空间属性的多维,还包括时间维度的多维。这种基于代际共享的“多维链接”空间是相对传统的单一指向空间而言的,强调空间对不同年龄段使用人群的包容性和需求满足的多样性,进而对共享交往行为具有建设性。
综合以上的分析,基于“多维链接”空间的概念,对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更新改造给出了以下一些设计策略。
(1)交错与并置
将住区内老人和儿童的户外活动场地或设施进行有意识地交错和并置,实现功能上的组合和空间上的连接,提高老人和儿童以及其他年龄段人群发生代际交往的可能性。
(2)附加与植入
通过在原有特定户外空间内选择性附加、植入新的功能设施或功能空间,引入不同年龄段的使用者及伴生使用行为的发生,增加空间中共享与行为链接的可能性。
(3)联通与系统
通过对小区各级道路的更新改造,增强步行路径的可达性与系统性,同时将不同年龄段人群活动的户外公共空间进行连通,建立流线的关联,进而促进代际交往行为的发生。
(4)融界与扩层
多利用绿化(如灌木)、景观设施(如座椅、亭架)、材质机理等软性元素对户外空间进行灵活划分与限定,避免形成过于封闭、单一的空间边界,提升空间的层次性和多重属性,使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活动空间可以通过视线甚至声音相互关联,有利于引发跨年龄交往的发生[7]。
(5)主题与事件
通过改造在老旧住区中植入具有主题性和参与性的空间场所,通过居民共同参与事件作为驱动,促进住区不同年龄段居民相互交往与互助行为的发生。
锦泰苑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祁连山路2828弄,住区内基本为6层左右的建筑是上海典型的老旧小区。住区内部配套设施较少,户外活动空间品质较差,使用率不高(图4)。
通过现场调研和居民访谈,对锦泰苑住区外部公共空间进行了分类(表3),并对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表4)。
表3 锦泰苑住区户外公共空间分类
表4 锦泰苑实地调研与分析
基于代际共享的“多维链接”概念,对锦泰苑的点、线、面三种不同户外空间类型,分别给出如下的改造设计策略(表5)。
表5 住区户外不同空间类型的改造策略
(1)“点”空间更新改造设计
锦泰苑点类型的户外公共空间包括邮寄站旁的空地、小区出入口、楼栋口、道路交叉口等。点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特点,选择性采用交错与并置、附加与植入等设计策略进行改造(表6)。
表6 锦泰苑点类空间改造设计——以住区入口为例
(2)“线”空间更新改造设计
锦泰苑线型户外公共空间包括小区道路和宅间步行道等通过性空间,改造中运用联通与系统、附加与植入的设计策略,首先通过步行路径的系统性打造,连接不同的活动区域;其次在步行路径植入适合不同年龄段居民活动的功能,增加不同年龄居民交往的意愿(表7)。
表7 锦泰苑线类空间改造设计—以宅间步行道为例
(3)“面”空间更新改造设计
锦泰苑面类型的公共空间包括中心绿地和宅间绿地,其中中心绿地目前使用率较低,除少量健身设施外,大部分都为空地,空间品质较差。对于该中心绿地的改造设计,综合运用交错与并置、融界与扩层、附加与植入、主题与事件等设计策略,通过增加空间的功能复合性与层次性,以及植入一个社区种植角的方式,力图形成一个住区“多维链接”的代际共享空间(表8)。
表8 锦泰苑面类空间改造设计——以住区中心绿地为例
城市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和人口的老龄化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的两个严峻的问题。将代际共享理念引入到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中,可以在提升老旧住区居民生活品质和适老化水平的同时,营造良好的代际交流环境,激发住区不同年龄人群的良性互动,进而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资料来源:
表2:根据参考文献[5][6]整理自绘;
图2:根据参考文献[4]整理自绘;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