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绮琳,黄时华,洪子杰,江雪华,陈玉霏
(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1]。2020年春季因新冠疫情的发生,使各地高校各门课程纷纷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抓住这次“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改革契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结合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特点重新录制了教学视频,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单独创建了SPOC课程,制订了“SPOC+直播课”混合式线上教学方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临时应急的教学方法,也是未来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因此,本研究于2020年3月—7月,对完成该课程线上学习的2019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SPOC+直播课”混合式线上教学的满意度以及该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课程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体抽样法,选取广州某中医院校2019级1 0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程开始前收集1 060名学生的问卷,课程结束后收集1 057名学生的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和重复问卷,剩余有效问卷1 040,其中男生385人,女生655人。
1.2.1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一贯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大学生。疫情期间,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组织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录制了新的教学视频。共有12个单元,24学时,包括导论、精神障碍与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活的心理适应与生涯规划、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与人格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意志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创新心理、大学生的情感培养与情绪调节等[2]。另安排8学时的直播课,为心理体验课程。
1.2.2 教学方法(1)SPOC课程:自主学习。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建立独立的SPOC课程,实现“五统一”(教学素材、课程指引、教学进度、教师要求和学生要求)和“两学”(标准导学+学生分散自学)。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以及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体现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学生自主登录网站观看课件视频、完成单元测试和作业、参与线上讨论,教师需要及时上网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回复学生疑问和讨论。(2)直播课:集中学习。允许各班教师灵活采用多种线上教学工具,例如慕课、钉钉直播+QQ群互动、腾讯会议等,这样有助于避免网络拥挤。并安排两次直播课,分别是团体训练线上直播互动课和心理电影鉴赏课,替代原来的线下体验实践课。
1.3.1 课程满意度 对黄时华等[1]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满意度问卷进行修订,使其适合对线上课程满意度的评估。问卷共25道题对应6个指标:总体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网络平台、教师和教学效果。采用5点计分,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5分代表非常满意,并通过一道开放性填空题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建议或想法。
1.3.2 心理健康水平 生活满意度: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中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量生活满意度。该量表由Diener等[3]编制。量表共5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快乐感:采用由美国舆论研究所编制的快乐感问卷[4],共1个条目:“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快乐吗?”采用11点评分,分数越高说明快乐感越强。抑郁: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测量抑郁程度[5],共9个条目,采用3点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深,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
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问卷与患者健康问卷需要在课程开始前和课程结束后分别填写,而课程满意度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填写。采用Excel和SPSS 22.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
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评价分数为(4.29±0.65)分,高于3分的一般水平。5个具体指标也都在4分以上,属于比较满意的水平,并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网络平台>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其中,对教师的满意度评分为(4.31±0.64)分,高于总体评价分数,其他4个指标的评分都低于总体评价分数,而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评分最低,见表1。
表1 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度(±s,分)
表1 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度(±s,分)
指标评分总体评价教师教学网络平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4.29±0.65 4.31±0.64 4.13±0.74 4.07±0.70 4.15±0.71 4.10±0.69
经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后测分数显著高于前测(P<0.000 1);快乐感后测分数显著高于前测(P<0.000 1);抑郁后测分数低于前测,但前后测分数差异不显著(P >0.05),见表2。
表2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后测差异分析(±s,分)
表2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后测差异分析(±s,分)
项目 前测 后测t P生活满意度快乐感抑郁22.34±6.21 8.27±1.63 3.80±4.04 24.04±5.87 8.66±1.53 3.68±4.22-10.71-8.85 1.04<0.000 1<0.000 1 0.30
通过对开放性填空题内容的整理,得到以下结论:(1)课程的优点:①学生对内容受益匪浅:“课堂让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一些有困扰的想法在这门课上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家在自由讨论环节中介绍了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方案,从中学习到很多同学的解决方法以及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②教师教学能力强,互动积极:“慕课讲授的内容比较清楚,教师也在线上积极回答我们的问题,有效帮助我们学习。”(2)课程建议:①对教学内容的建议:“慕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缺少灵活性,建议采用案例讲授”“直播课的时长短,建议适当增加直播课的时长,增强课堂互动性”。②对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议:“建议开启重要作业结束提醒和取消慕课学生互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19级学生的课程满意度比2012—2014级学生的课程满意度[1]有所提升。在本次调查中,虽然教学内容满意度排最后一名,但评分为(4.07±0.70)分,接近“比较满意”,而在之前的调查[1]中,6个满意度指标的评分均没有超过4分。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团队不断根据学生反馈完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果。2020年春季学期受到疫情的影响,临时改成线上教学,将教学改革成果与网络技术结合,通过建立独立SPOC课程,满足了教学需求,并结合直播课进行集中学习。今后课程教学可以借鉴这次“SPOC+直播课”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占比[6],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SPOC+直播课”混合教学模式也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疫情期间贯彻体验式教学模式,线上课程融入案例分析、情景创设、游戏演练、脑力激荡等多种体验式方法和手段,通过布置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内部体验,通过发布讨论和直播互动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外部分享。受疫情影响,两次体验式实践课(户外拓展+室内团体训练)无法安排线下完成,调整为直播课:团体训练线上直播互动课程和心理电影鉴赏课程。在教学效果满意度上,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线上课堂表现及线上讨论表现较满意或非常满意。有研究表明,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师生互动性。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在集中学习之前就掌握了基本知识;上直播课期间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知识;上完直播课后通过单元测试、课后作业来巩固知识内容,而且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疑惑及时在线上给予回答和反馈。可见,基于体验式的“SPOC+直播课”混合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心理成长。
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同时从消极和积极两大指标来考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经过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显著提升,虽然抑郁得分有所下降,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学生通过线上自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方法,在直播课中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过,由于疫情的影响,线下实践课教学内容只能改为直播课形式,使学生没能参加心理漫画艺术展、户外拓展等,这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不少学生在建议中都提到对线下心理拓展等活动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