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理念下的学生德育管理信息化研究

2022-06-18 20:45张涛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9期

张涛

摘要:德育是我国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在小学教育中形成的各种道德规范意识和养成的行为习惯,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健康快乐成长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和指导。基于此,以下对大数据理念下的学生德育管理信息化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理念;学生德育管理;信息化研究

引言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德育、智育、体育之间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与促进的关系,通过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当学生对道德是非有正确的判断力,对客观事物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为我国学校教育提供保障。

一、搭建德育平台,突出学校的渠道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除去家庭环境,学校是他们所处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道德情操的主要阵地。在大数据环境下,教育者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渠道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来搭建德育平台,从多方位、多角度出发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首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细节入手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和管理。例如在每天的衛生检查环节中,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通过微信群,将卫生状况进行主动汇报,以周为单位来记录个人卫生信息,其中包括剪指甲、洗澡、打扫房间,等等。再如,在课间或午休时间,如果学生之间出现了矛盾,教育者则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歉,并且根据事件的性质和结果进行适当的惩罚,通过此种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主动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其次,校方还需要为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德育工作逐步渗透到不同主题的集体活动中。例如可以在每年的七一和八一时,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博物馆、革命遗址参观,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观看红色电影、聆听红色歌曲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懂得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二、转变德育教育理念

在新时期的小学阶段教育中,为能够使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困境有效突破,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德育教育理念。作为小学领导及德育教师,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重视,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促使学生得以更好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从而增加德育教育课程及课时,在对于教育方面加强投入力度,这样一来,可使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具有更好的支持与保障,进而使德育教育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三、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如果想要保证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高效推进,除去上文所提到的几点措施之外,还应当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学团队。校方需要适当提高德育教师的入职门槛,并促进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朝均衡性与多元化的方向过渡。同时还可以面向整个市场来招收实践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以及综合素质水平更优的人才加入德育教学团队,以此来促进小学德育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德育者本身也要做到严于律己,认真审视原有德育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积极参与到由校方所开设的德育讲座或选修活动中。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应当组建家长微信群,将学生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展开交流,以此来打造家校合作模式。在这一环节中,教育者要向家长传输一些正确的德育管理和教育方式,在家长的督促下,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排解心理与思想中所存在的不良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完善德育教育内容

在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中,针对其存在的困境,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需要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及创新。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所选择的教育内容仍旧以故事性内容为主,但需要注意选择更加丰富新颖的故事,可向学生讲解一些周围所发生的真人真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以提升,这样也就可以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更积极参与,进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另外,教师在选择德育教育内容时,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选择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出德育教育的应有作用,使其得到满意效果。

五、提升对小学德育的重视程度

第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扩展德育空间。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实施,教师应当意识到学校教育不单要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育人”。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多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给其他学科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实现德智并重,给德育更大的空间,以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第二,完善教学评价标准,提升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只有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注重“德育”这一指标,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时刻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才能改变此前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德育的忽视。每个学期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增加教师德育教学能力的指标,将班级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成绩、日常道德行为等都纳入其中,既增强了教师对德育的重视,还提升了这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第三,营造良好德育环境,增强德育教学实效。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文艺活动、传统美德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提供更多的德育契机,优化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可以在植树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外植树种草,并在这一活动中渗透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理念,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又如在国庆节期间可以展开以爱国、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学生们可以制手抄报,进行歌曲演唱,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结束语

随着目前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实践及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德育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特别需要实现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因此,小学德育教师需要在清楚认识德育教育困境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性措施及策略突破困境,实现德育教育的改善,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实行有利培养,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潮林,何宇惠.大数据助力学校德育精准化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2):100-102.

[2]杨姝.小学德育精细化管理实现途径探索[J].教书育人,2019(26):36.

[3]王瑛.大数据理念下的学生德育管理信息化研究[J].职业,2018(2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