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豪豪 毛晓霞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05
摘 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的挑战。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精准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条件。文章探究疫情常态化防控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难点,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018-04
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VID-19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 accurat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a prerequisite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normal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raduates; employ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呈现常态化趋势,而疫情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就业方面,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凸显,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裂,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下降,外贸受到剧烈冲击,壁垒增多,物流不畅,企业破产倒闭,裁员增多,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可以说,疫情带来的众多负面影响交织在一起,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1]。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
(一)中小微企业破产重组加剧,就业岗位大幅减少
受疫情影响,各地防控压力增大,人员流动受到极大限制,各地区各行业复工复产延迟,人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意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较低水平,对餐饮、旅游和娱乐等服务行业以及中小型制造业造成了巨大冲击[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民消费需求下滑极易导致中小型企业订单量减少而出现资金流断裂的问题,出于疫情防控压力,人员流动受到限制,亦可能导致全国物流成本直线上升,在短时期内抬高物价水平,同时影响部分企业的供应链,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一些小型企业可能难以承受长期冲击,出现倒闭或者被大型企业兼并的情况[3],进而减少了招聘岗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经济下行压力大,员工待遇降低,人才流失率增加
国外疫情日趋严重,全球经济呈下行趋势,尖端科技领域出现产业转移,人才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重重防疫压力之下企业复工投产缓慢,而项目跟进、新客户合作需求以及产品升级换代则刻不容缓,工程完工周期和项目回款周期以及资金流面临巨大压力,由此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供货商、合作伙伴、投资方尾款结算缩水严重,而公司迫于生存压力,裁员降薪首当其冲[3]。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多为年轻员工,当前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如房贷、车贷等,一旦降薪,员工失去生活保障,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則降低,离职率增加,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
(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受影响程度差别较大
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仍然突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和服务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此外,国外展销会延迟举办或取消,失去线下展销会采购商,导致原来客户订单大量削减,国际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活动停滞不前。一些国家迫于疫情防控压力,对我国出口货物提出严格检验检疫条件,亦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活动。由于人员流动受限,一些项目投资也可能推迟或取消,项目前期申报手续可能放缓脚步,直接影响项目完工进度[4]。员工收入大幅降低,可能出现集体跳槽风波。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形成了重点风险地区和非风险地区。疫情呈现季节性和多点式爆发,高风险区出现在较大城市和农村,大城市多为当地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是疫情防控的重难点,相应经济活动受影响较大,而农村是毕业生和农民工输出比较大的地区,而疫情导致区域间求职者的流动不顺畅,因此对未来地区产业布局和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点9867BE54-56E0-44E1-B8A0-CC900854483D
(一)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竞争压力更大
根据教育部官网最新数据,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900万人,规模达到909万,同比增加35万,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间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这将全年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使得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还将导致2021年待业人数增加,而就业岗位不增反减,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1]。此外,当前的就业市场推出机制不健全,中小微企业抗压性差,实力较弱,为求职者提供的福利保障不够健全,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部分民营企业缺点日趋显现,导致大学生向体制内单位扎堆。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疫情划定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全球多个国家为防止疫情传播已经采取限制性措施,而这将对国际人才流动和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作为毕业去向的重要渠道將被挤压。此外,一些大学生宁愿通过“慢就业”的方式回避就业,从而增加了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岗位需求减少,就业机会持续下降
就业机会持续减少,且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大学生对线上招聘方式不适应也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点。受疫情防控压力的影响,高校无法组织大型线下宣讲会和双选会,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取消招聘计划,招聘岗位减少。此外,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企业一方面需要尽快复工复产,另一方面需要提升组织效能和盈利及盈利速度以抵消疫情期间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4]。而用人单位的这一经营诉求需要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强的求职者来满足,因此,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说更加艰难。疫情期间,“云端”招聘作为线下招聘的补充方式迅速成为各大用人单位的主要招聘手段,然而对于众多应届毕业生来说,传统观念和思维认识上更倾向于用人单位面对面的校园招聘,对于线上签约、网络面试等“云端”招聘形式认可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4]。此外,高校及高校毕业生对于线上招聘求职流程不熟悉,同时,企业认为网络面试无法全方位考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导致招录的员工水平参差不齐,招聘效果大打折扣,企业招聘积极性降低。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向体制内卷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高校防控压力及防控意识不断增强,多数单位采取隔离和高强度的消杀来阻止疫情的传播,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如学生感到与社会的隔绝感愈发强烈,与人交往的意愿减弱,干事创业的惰性不断显现。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出于规避风险心理会调整自身就业价值观念,开始信奉稳定至上的择业观,由此向体制内卷。表现为:在单位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等事业单位,开放意识相对淡化,进入企业和创业意愿显著下降,就业单位选择向体制内卷,择业观念呈现出向稳定性内卷[5]。
(四)工作模式多元,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
疫情影响下,一些新兴产业日趋繁荣,社交平台大范围覆盖,如在线观影、线上会议和教学等网络文创产业以及线上直播带货的商业模式等,这些新兴产业有着工作时间和场地自由、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等特点[4],促使当代年轻人的工作进入了“秒级响应”时代,“指尖办公”成了工作安排、沟通、分享的首选,在享受这些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之外,我们还清楚地看到无时无刻的“隐形加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烦恼。面对当前新型的工作模式,传统的职业认知、工作方式及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如何尽快适应这种新型工作形式,也是毕业生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建议及对策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为保障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高校毕业生的稳就业意义非凡。就业乃民生之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宏观政策上坚持就业优先,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中央提出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和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总要求,就业问题被列为“六稳”和“六保”之首[6]。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深入探究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及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政府出台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保就业稳就业
面对疫情,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府迫切需要通过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引导公众预期,提振社会信心,保障经济平稳发展。首先,政府应对中小企业以及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在税费、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渡过难关。同时,银行尽可能让利于实体经济,通过降息等举措减少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对于个人或企业贷款,应给予一定的缓冲期,避免其出现因现金流断裂而破产的情况,以增加就业岗位,最大程度减小疫情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政府应加强新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建设。疫情影响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居家办公和线上教学发展迅速,面对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新一轮竞争,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向居民生活、政府管理、生命健康以及企业经营、教育培训等领域渗透。同时,政府还应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产业及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发展。最后,从国家层面来讲,应尽可能增加基层单位、社区街道、公益岗位及其他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岗位,加大三支一扶,大学生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应征入伍计划招录人数,且适当向应届生倾斜[7];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尤其是应该增加专业型硕士的招生名额,更加注重技能教育,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适应企业需求,政府部门应积极调配一定数量的就业见习岗位,分流部分毕业生;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工业园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技能指导和培训[4];银行可以提供贷款给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保障高校毕业生多样化就业。9867BE54-56E0-44E1-B8A0-CC900854483D
(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学生灵活就业
学校和社会在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有责任帮助毕业生调动各方资源,协调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从当前来看,学校主要通过网络线上招聘完成学生就业工作,方法单一,成效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理应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学校应该积极发挥校友会的作用,依托校友群体,拓展就业渠道。充分利用校友返校的时机,向校友传递学生就业信息,及时联系在公司企业担任相关职务和成功创业的校友,回校开设专场招聘,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联系学生实践基地和社会团体,根据岗位需求,有计划地开展专场双选会,以提高签约率。最后,高校要了解导师及其团队的用人需求,在实验室设置本科生实验员和科研助理岗位,既满足科研需要,同时满足毕业生深造或就业的需求,促进毕业生的灵活就业。
(三)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从学校、家庭和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来讲,首先需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认清自我,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专长选择就业地域和领域,既不局限于沿海发达地區和热门领域,也不歧视艰苦边远地区[8]。同时,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应注重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加强其他行业及领域知识的涉猎,时刻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储备,拓宽自己的就业范围。其次,注重自身实践技能的提升,避免理论实践两张皮,要将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践中,从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培养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塑造更加优秀的自己;此外,还要注重提升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认识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情况,结合时代的变化对自己择业、就业有所思考[9]。最后,一个合理的求职心态对于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整学生心态,增强就业信心,高校就业部门要时刻关注毕业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找准人生定位,调整好求职心态,既不能骄傲自满,也不可妄自菲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疫情防控带来的长久影响,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和岗位需求,跳出行业看就业,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城市,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做到不因激烈的竞争而失去就业机会[10]。
(四)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学生培养体系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充分认识和有效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必然要求,学校和二级学院应积极构建全方位、国际化、开放式的育人环境,加强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统筹推进创新创业学院各项政策落地。学院应以国家级和省级工程训练中心为基础,利用学校、学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科研实验室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高校还应该积极构建创业孵化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同时可以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创业服务。
高校除了提供创业教育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所需要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学生培养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学生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快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产教协同、科教协同等新的育人模式,努力实现师生和课程的全覆盖。对高校而言,一是要加强创新创业主题教育,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线上教学开展创新创业基础课、案例课、实验课及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专业课程内涵,将创新创业课程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把创新创业基因植入价值观;三是要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增强学生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下所需的创造思维、批判思维和求异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以及多学科交叉思维,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四是要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不断扩充数字化资源,积极开展“研究式”“参与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打造多学科交叉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从而构建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11]。
(五)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方法,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当前,多数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方式为课堂讲解,这种方式属于单向传授型教学方式,过多注重理论指导而缺乏实操,学生收获不大,很难对当代大学生的求职起到指导作用。从学生诉求来看,新时代大学生更希望在实践中收获就业相关知识,如邀请有求职创业成功的校友或合作的企业负责人进行案例分析和就业指导,学校就业部门创建求职情境体验、模拟面试现场和就业环境等,让学生们切身感受真实的职场生活和未来求职的各类技巧。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科技时代,大学生就业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以变革的思维和眼光审视大学生就业这一课题,可以说,探索新的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方式迫在眉睫。改革就业指导课程[1]。首先,要立足时代要求,精准分析就业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特色制定授课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符合未来就业市场需求,让学生在就业课程中真正掌握求职技能;其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手段中加入实践性演练,给学生营造真实的求职环境。
提高教师服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第一,组建专门就业人才队伍。构建一支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队伍,发挥各类教师的主动性和业务性以及企业的灵活性;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第二,线上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只能在线上开展,帮助学生建立适合学生成长的职业规划十分必要,通过网上互动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努力有方向,就业有希望,职业规划有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的就业观念系统化;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应着手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推荐服务工作,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帮助他们成功就业。第三,学校就业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准确分析岗位信息,实现简历精准投递,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
总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巨大影响,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家庭共同努力,从而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充足保障;毕业生本人应该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提高工作本领,增加自身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春阳.后疫情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22):106-107.
[2]李红梅.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7-7.
[3]疫情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N].经济日报,2020-2-6.
[4]张婕.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新趋势[N].光明日报,2020-6-30.
[5]刘成斌,张晏郡.向体制内卷:疫情风险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J].江汉学术,2021,40(4):5-13.
[6]马京帅.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J].青年与社会,2020(24):139-140.
[7]万飞燕.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8]王密.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1):247-248.
[9]代兴梅,张艳,刘彦博.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农科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9(12):105-107.
[10]毕莹.培养大学生价值观 缓解大学生就业现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229-230.
[11]樊丽明.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N].人民日报,2018-1-8.
基金项目:2019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于整体性视角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优化研究”(2019zsszsx017)
作者简介:崔豪豪(1993-),男,汉族,山西晋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9867BE54-56E0-44E1-B8A0-CC90085448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