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科研素养培育的实践课程教学探究
——以《科研规范训练》课程“项目式”教学为例

2022-06-17 03:11马子红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本科生成果素养

李 波,马子红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引言

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任务[1]。各大高校一直都在探索全方位、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育人作为高校科学研究服务人才培养的直接体现,也被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高校中广泛应用。从实践来看,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目标逐渐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凝聚为共识[2],成为所有专业本科生受益的“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经历之一[3]。因而,强化本科生科研训练,提高科研素养,不仅为本科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高校践行科研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下创新驱动增长提供“养料”。

所谓本科生科研素养,即本科生科学研究素养,指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所具备的品质综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然而,科研素养培育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不相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方法也并不完全适用于科研素养培育。虽然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有涉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内容,但其更多的是理论性的探索和方向上的指导,倾向于对知识点的传授,而科研素养提升不仅涉及理论知识学习,还涉及科研实验与实践。为此,各大高校为本科生广泛开设《科研规范训练》综合实践课程,科研训练也在各大高校中广泛兴起,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与假设及通过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科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素养。

本文尝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笔者承担的经济类专业《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为理念,将科研素养的内涵融入该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之中,以“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研发创新的关系”为案例进行“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全方位呈现该课程在科研素养培育中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大力贯彻“科研育人”的教育方针提供现实案例。

一、科研素养与OBE理念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一)本科生科研素养内涵构成

《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和培养本科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科研素养是本科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4]。其不仅仅体现在本科生科学研究的质疑、归纳总结、逻辑思维、自省等多维能力本身,更重要的是科研意识、方法、实践及科研精神的塑造和培育[5-7]。因而,从内涵构成来看,本文认为本科生科研素养应包括科研道德素养、科研思维素养、科研方法素养和科研表达素养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本科生科学研究素养的构成部分

其一,科研道德素养是指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和行为规范。其作为本科生科学研究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道德塑造的重要方面,与学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术繁荣发展,而且能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8]

其二,科研思维素养是科研素养培育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决定本科生是否形成科研素养的关键。它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拥有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素质,其本质上是指研究者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考能力。[9]

其三,科研方法素养是指研究者可应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的素养。一般地,从能否量化的角度来看,研究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之分。科学方法素养也有科研定性分析素养和科研定量分析素养之分。科研定性分析素养指通过定性分析方法探究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理的能力,科研定量分析素养则主要指利用案例、数据等工具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定量探索的能力。

其四,科研表达素养是指研究者能通过恰当的语言方式和组织形式,对科学研究过程进行合理的交流、沟通、呈现及展示的素养。其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素养,口语表达素养体现在与同行进行交流、沟通及讨论等方面的能力,书面表达素养体现于论文或报告文本的行文思路、学理表达及语言逻辑等方面的素养。

(二)科研素养与OBE理念的融合

OBE理念是由Spady[10]提出,其认为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服务于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强调学生通过课程教育后,拥有解决和完成特定场景下的问题及任务的能力。本研究中的《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更关注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科学研究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在具体科学研究实践后,通过融汇贯通,在特定情境与现实条件下所具备的科学研究及探索素养,并能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持续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

基于OBE理念,该课程教学内容设定的最终学习成果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过程性学习成果、期中学习成果和期末学习成果。其中,过程性学习成果又包括针对前沿论文的选题方法与原则分析、研究背景结构分析、文献综述分析、实证过程分析、结语分析及摘要分析六个方面,期中成果则为《校级创新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与汇报,期末成果为经济学论文提交。科研素养与OBE理念下最后学习成果的融合关系如表1所示。过程性学习成果的六个方面侧重于训练学生科研道德素养、科研思维素养、科研方法素养、科研表达素养等四个不同部分的科研素养,期中、期末学习成果则体现总体科研素养培育的最终效果。

表1 科研素养与OBE理念的融合过程

(三)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三方面最终学习成果——即过程性学习成果、期中学习成果和期末学习成果,按照科学研究的自然过程,将经济学研究过程与科研素养的内涵要素有机结合,对《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最终实现全方位提高本科生科研素养的教学目的。图2展示了该课程教学内容模块与科研素养培育的逻辑关系。

图2 科研素养与《科研规范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逻辑关系图

首先,强调科研道德素养在科学研究中的首要地位,引导学生充分把握科研道德、规范及政治导向。该课程从一开始就讲述加强科研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意义及科研失信、失范的危害等内容,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要求。另外,鉴于经济学的特殊性和国际化,经济学研究还会存在部分政治导向偏误,此时还特意强调科学研究中始终要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站位,做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研究,实现“科研育人”和“思政育人”双重育人。

其次,培养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思路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夯实科研思维素养教育。该课程对科研思维素养训练包括三方面:其一,选题上,加强研究问题选择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不仅要强化关于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的研究,还要加强选题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教学;其二,问题提出上,从所研究问题的政策现实、发展现实出发,加强所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教学,同时注重所研究问题的理论逻辑,强调其与当前前沿研究的差异与继承,着力培育本科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其三,研究假设上,适度加强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教学,引导学生明晰如何从经济理论到经济现实应用分析的逻辑过程,使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科学思考的习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推理思维,传承科学研究精神。

再次,丰富和拓展科学方法的学习渠道,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研究方法进行科研实践,强化科研方法素养。研究方法作为完成证明或得出研究结论的工具、方式或策略[11],是实现科研思维素养提升的重要工具之一,成为科研素养塑造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背景下,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在各大高校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将从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出发,在区分科学研究方法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基础上,着重介绍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问卷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因果推断分析方法,重点对三种方法的前提假设、适用条件及分析思路进行教学,训练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为本科生未来分析具体经济社会问题提供方法借鉴。

最后,加强学生言语理解、表达、沟通训练,规范科研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科研表达素养。通识教育下,沟通与表达能力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12],表达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通过课程教学和入学教育获得提升,对学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13]。同样,科研表达素养培育也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本科生开题、毕业设计等要求不断严格的现实下,《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将着重对科研表达的两种形式——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进行训练[14]。一方面,加强学生课下专业论文学习要求,注意专业术语的表达,进行开题报告、课程论文撰写等书面表达实践,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更加强调过程性学习,要求学生对学科前沿论文进行现场讲解和分析,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以学术会议研讨模式,分组汇报项目申请书,使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评议、讨论环节,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

二、基于科研素养培育的“项目式”教学实施

(一)“项目式”教学活动设计

在笔者承担的《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生的科研素养训练及实践普遍存在两大难题:一是不知如何动手开展科研项目,比如不知道怎样针对现实经济问题提炼出一个可行的研究项目;二是对科研项目的现实性和理论性往往无法把握,无法运用所学习的经济学原理解释所研究的问题。而“项目式”教学法则是一种基于项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15]。其实施步骤通常包括: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六个环节。

为此,本研究的《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将以“项目式”教学模式为指引,基于上述教学内容模块,结合“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步骤和科研素养培育内涵构成,设计面向科研素养培育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切实改进学生的科研素养。从“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步骤来看,该课程设计了包括以下五个环节(见图3):

图3 “项目式”教学活动五环节

第一,项目选定环节。“项目式”教学中,项目选择是“项目式”教学能否实施的关键。此环节一般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观察选定合适的项目,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第二,项目研究情景设定环节。本环节要求教师根据科研项目与科研素养的映射关系,创设研究情景展开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引导学生顺利指出本次科研项目的意义,强化学生科研思维素养的锻炼。

第三,项目分析框架与模型构建环节。明确项目研究情景之后,对项目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寻找研究问题的分析方法。

第四,项目成果形成及应用环节。完成上述三个环节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对已开展的项目进行总结、修改、提炼,形成最终项目成果。与此同时,还应向学生强调成果应用的不同形式。

第五,项目成果交流及评价环节。在项目成果形成及应用环节完成后,教师应“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将形成的项目成果进行学术讨论与交流,听取同行专家意见,这样不仅能对项目成果进行修改完善,还能达到锻炼学生科研表达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评价——学习成果的评价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采用多元化综合评价方案进行学习成果评价,具体体现为评价内容立体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两方面。

第一,学习成果评价内容立体化。在评估内容方面,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为蓝本,以美国心理学家C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融入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特征,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估进行有机结合。不仅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末考核,还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考核,以达到对学习素质进行最终评估的目的。该课程的评价内容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块组成,成绩比重分别为60%和40%。根据该课程最终学习成果的三种形式,过程性考核又可从课堂出勤、过程性学习成果考核与期中学习成果考核三块展开。课堂出勤是根据学生每堂课的出勤与互动情况进行打分,比重为10%;过程性学习成果考核则以针对学生上述6个方面的过程性学习成果及其课堂汇报为基础进行打分,每次比重为5%,总比重为30%;期中学习成果考核是以学生分组撰写并汇报的《校级创新项目申报书》进行考核,比重为20%,具体从科学研究的选题依据、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研究问题的创新性、研究表达及汇报和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期末学习成果考核是以学生提交的经济学论文进行考核,比重为40%,从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标题表达、研究背景及意义、调研论证、综合分析及结构安排等方面对论文进行评分。这样,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该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实践应用情况,还能对学生科研素养综合水平进行考察,实现了分阶段立体化的全方位考察过程。

第二,学习成果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互动式教学理论和评价理论,教师与学生均作为学习成果评价的主体[16]。其中,学生评价有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与互评主要针对期中考试中各组《校级创新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及汇报情况分别进行自评和互评打分,使学生明白自身的优缺点,提高学习主动性。教师评价主要是针对包括出勤与互动、作业、期中和期末等教学过程涉及的考核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项目式”教学案例分析

根据上述“项目式”教学活动的环节安排和教学评价过程,针对“项目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结合刘贯春[17]关于“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研发创新的关系”研究案例,从课堂知识点突破和课后实践性拓展两块对该课程“项目式”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案例剖析(见表2),强化每一模块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引导,同时设计不同的评价依据,了解学生不同环节的学习效果(1)由于期中成果和期末成果考核都涉及科研素养的四大部分,难以根据“项目式”教学环节分阶段进行考核,此处仅对过程性学习成果考核进行教学评价说明。,进而达到全面培育本科生科研素养的目标。

表2 《科研规范训练》课程“项目式”教学活动设计(以“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研发创新的关系”为例)

其一,项目选定与学习成果评价。在选定项目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采用专题式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如何把握项目选定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如问题导向、数据导向、方法导向等方法);另一方面,还结合现实的研究项目案例,以案例式教学法剖析学者们在研究项目选定过程中所具体应用的项目选定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例如,表2选定的案例是非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金融资产配置”和“研发创新”。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配置涉及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研发创新则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本例将两个重大的宏观问题付诸微观层面,将现实宏观热点问题有效应用到项目选定之中,典型的“问题导向”选题。此外,还以一些警示性案例强调科研道德与科研思政的重要性。此时,主要针对前沿论文关于选题方法与原则分析的过程性成果评估学生项目选定环节的知识学习情况,以达到了解学生科研道德素养的目的。

其二,项目研究情景设定与学习成果评价。本环节通过“专题+案例”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何种形式呈现出项目研究情境(含现实环境和理论背景两种研究情景设定方法),引导学生明晰科学研究的意义。例如,对于上述案例,着重引导学生从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实体经济“冷”与虚拟经济“热”出发,指出该案例研究问题所在的现实经济背景,同时围绕着学术界关于金融资产配置和企业研发创新间关系的争议(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点出该研究项目在现有文献中的位置和作用,两方面刻画该项目所研究问题的现实性和理论性。此时,基于前沿论文关于研究背景结构分析的过程性成果,对学生的项目研究情景设定环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科研思维素养培育情况。

其三,项目分析框架与模型构建及学习成果评价。本环节由两个小环节构成:一是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讨论。回顾与本研究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了解本项目的经济学理论原理,构建与研究项目相关的理论分析框架,对项目研究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二是实证研究模型设定与分析。在介绍经济学研究相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重点讲述经济学的常见研究方法,剖析如何结合相关数据和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经验分析。本环节旨在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方法素养。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减少学生挫败感,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文献,同时提供实证研究的数据、模型及代码,指导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完成分析过程。对于本案例,其目的是研究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其研发创新的作用。现有研究指出,从融资约束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配置既会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又会抑制研发创新。为此,教师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指导学生辨析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研发创新作用的争议点,分离出可能的切入点。比如,从金融获利渠道和金融资产持有渠道,进一步指出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研发创新可能的影响;实证模型分析上,首先引导学生寻找企业研究数据库(如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然后指导学生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利用STATA软件进行相关检验(如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完成金融资产配置在金融获利和金融资产持有两渠道对企业研发创新作用的经验验证。本环节主要从前沿论文关于文献综述分析和实证过程分析两个过程性成果,对学生的项目分析框架与模型构建能力进行测评,进而了解学生科研思维素养和科研方法素养的培育情况。

其四,项目成果形成及应用与学习成果评价。本环节应向学生强调成果应用的不同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基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学术论文或科技论文。向学生展示不同期刊的投稿须知,指导学生根据学术论文的结构要求和格式规范进行完善,并积极参与学术会议讨论,或者将论文提交期刊进行评审和发表;其二是基于政策研究而形成的政策研究报告。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地调研结果,进行更多的政策探讨,最后向政府机关提交报告,以供政府决策。表2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学术研究案例,根据上述三个环节的分析,形成论文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同时,根据期刊的要求,增补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部分,然后向意向期刊进行投稿,最后实现发表。本环节主要从前沿论文关于结语分析和摘要分析的两个过程性成果,了解学生的项目成果形成及应用能力,评估学生科研思维素养和科研表达素养的学习情况。

其五,项目成果交流及评价与学习成果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将以学术会议讨论的形式,安排会议议程表,以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带动全体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成果的讨论和交流,锻炼学生的专业科研表达素养。例如,本环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10组,对前期每组形成的过程性成果以及期中成果进行分组汇报,每组指定3名评论人,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实现全员参与,生生互评。

三、结语

在教育部“以本为本”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笔者承担的经济类专业《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以OBE为理念,将科研素养培育融入本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之中。结合“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研发创新的关系”案例,从项目选定、项目研究情景设定、项目分析框架与模型构建、项目成果形成及应用、项目成果交流及评价五个环节开展“项目式”教学设计。同时,还采用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进而强化学生知识点学习,夯实学生实践拓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规范训练》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为其他专业本科生《科研规范训练》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经验借鉴,也为大力贯彻“科研育人”的教育方针提供现实案例。

当前,本科教学及其人才培养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科生“考研高考化”趋势愈演愈烈,如何进一步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和能力迫在眉睫。如何持续把握本科生科研的教学需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继而深化教学改革是首要问题。此次教学改革中,不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实现了教学内容模块化及教学活动项目化,还在教学评价中实现了全过程和多主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改革,深化了科研素养的全过程培育。下一步的细化教学改革中,在继续关注学生兴趣点基础上更新教学体系和方案,实现学生兴趣塑造与科研素养培育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本科生成果素养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验收成果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