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教育实践研究
——以遵义市第一中学为例

2022-02-26 08:53进,姜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育人

熊 进,姜 庆

(1.遵义市第一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2.遵义市第一初级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集中承载着革命老区精神,蕴含着我们党为民的宗旨、党性观念和优良作风的正能量。遵义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作为遵义文化的底色,红色文化在中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具有极大价值和深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中学的教育实践中,并使中学生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实现自身价值,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是当前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的现实意义

在新课标、新高考等背景下,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在中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是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有机结合。

(一)有利于赓续红色血脉

党的百年征程路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用革命时期先烈们的英勇奉献,社会主义时期建设和发展中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的坚定信仰以及他们在自身岗位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践行着对人民、国家和党的忠诚,推动着国家社会的发展。用革命先烈的民族精神和先进模范的先进事迹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就是在赓续共产党的红色血脉,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个性和优点讲好红色故事,在故事中传承红色基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

(二)有利于传承红色文化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时期。在革命时期,国家危亡之时,很多有志青年英勇奉献。就如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所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年时期的周恩来“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浩然壮气。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时期先进人物的事迹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和激励着广大的青少年。在新时代,我们要在新形势下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传承好民族文化。

1.传承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下的中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的提升,却容易忽略对学生理想信念教学的引导。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四个意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现实国情中坚定“四个自信”,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自己的成长紧密结合,将个人的梦想和民族复兴紧紧相连,充分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梦想实现的汇聚,做志存高远的人才能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身的一份力。

2.传承革命者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人生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人生的目标、责任和担当,同时彰显着个人的一份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扬革命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自我革命和创新实践中为青春远航助力。

3.传承革命者实干兴邦的精神

在红色文化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脚踏实地、敬业奉献的行事作风,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勇挑重任,积极为国家奉献智慧和力量,才能成为新时代勇担国家兴旺的大梁。

4.传承革命者乐于奉献的精神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德和行的培养,自觉践行爱党爱国爱校爱他人爱自己的“五爱”教育,在社会中讲究公德,注重个人美德,带头传承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奉献中引领他人,促进社会进步。

(三)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带领各族人民创造了底蕴深厚而又独特的红色文化。红色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是一份希望,是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它代表中国革命的胜利,象征着无数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撑。在对中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承载着革命文化的革命遗址遗迹、遗物、文献资料以及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对培养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理想信念等思想教育方面是一本生动而富有涵养的教材。引导学生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精神,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事中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习中提升自我,树立创新意识,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奉献自身的一份力量;也可以从服务工作做起,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为需要之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开展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的实践探索

遵义市第一中学,位于遵义会议会址所在地红花岗区,具有近百年的建校史。学校所在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氛围浓郁。因此,学校将“红色铸魂”确定为学校的特色,把“传红色基因 讲遵义故事”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特色建设中,彰显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并在特色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打造德育特色强校,弘扬遵义红色革命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办学历史,用遵义会议精神培育一代新人。

根据学校的区域优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彰显学校特色文化,提升学校办学的特色内涵和品味,学校分三个阶段推进红色文化特色建设。确立特色阶段(2018年8月—2021年7月):制定红色文化特色建设方案,引领文化发展;提升特色阶段(2021年7月—2022年7月):主要从环境的营造、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广、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教育研学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自觉践行着对党和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彰显特色阶段(2022年7月起):将形成的办学特色进行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对红色文化特色进行深化和创新性发展,力争实现个性化办学特色。

(一)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遴选代表性遵义红色文化资源

学校红色文化课题组从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青杠坡战斗遗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老鸦山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众多的红色文化基地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遵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形成课题调研计划,以遵义会议会址为试验点开展调研。

2.第二阶段:红色文化读本编写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教学应用

为将遵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学校课题组进一步研究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的有效性,设计融合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课、主题班会课、综合实践活动,丰富课堂设计方式,协力制作遵义红色文化读本。

(二)实践阶段

1.营造红色文化底色,实现环境育人

营造文化环境,让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每一个角落,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的精神。

学校布置富有校园特色的 “文化墙”,张贴红色革命宣传画,以彰显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制作红色文化宣传橱窗,将红色内容的故事、图片、名言用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宣传,让学生感受红色的魅力,接受红色的熏陶与精神的洗礼。悬挂红色格言,建立红色文化宣传阵地,让学生们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革命传统文化气息。建设独特的年级班级和办公室文化,教室开设红色教育板块,鼓励和引导学生、教师参与红色文化建设,精心打造班级特色文化,体现年级特点、班级特色,让教室、办公室成为学生、教师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红色场所,提升班级、办公室文化内涵。

2.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深化文化内涵

学校广泛开展 “十二个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得到落实。通过举办红色历史讲座,开展红色知识问答、红色诗词朗诵、红色故事演讲、红色影片展播等丰富多彩的与学校特色建设相关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红色革命精神,营造特色文化氛围,不断深化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3.实施校本课堂教学,铸牢红色之魂

学校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以“三个一”的课堂模式融入课堂教学,即一个月的实践期、一个校内专业老师、一个校外专家共同授课的模式。学校积极探索“遵义红色文化进学校,红色思政入课堂”的育人品牌,引导学生学习遵义红色文化。此外,学校还开展“读红色教材、行红色足迹、听红色教育、宣红色事迹”活动,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做到领悟和践行遵义红色文化精神。

4.开展红色课题研究,提高育人水平

学校充分挖掘遵义红色文化故事资源,发挥学科渗透的优势,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采取“3+1”“自我红色文化”阐释、“红色故事编剧”等德育主题探究模式。“3”即三个年级,“1”即一个红色经典,备课组长带领本组教师从遵义本土文化中去挖掘与课堂相关的红色资源,把“一个红色经典故事或者人物”贯穿到三个年级的教师课堂,让红色元素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自我红色文化”阐释,邀请红色文化基地的专家向师生讲解地域红色元素,让遵义当地的红色文化故事“活”起来,让历史精神品质显出来。同时,学校还依据学科优势,编排了《百年对话》舞台剧、《岁月一中》话本剧等节目,让遵义的历史全力彰显。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5.探索多向模式并举,强化红色传播

学校努力探索多向并举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新学期,先开展“入学红色先行德育”“红色普及德育”教育活动,在形式上,摒弃“一统灌输”式、“填鸭式”的单线传输,深入探索“互动德育”(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主阵德育”,彰显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在红色文化思想引领上,强化“一课两会”,即“每月班会课”“每周红色历史专题讨论会”“红色故事演示会”。学校设计了四大德育互动模式,即“家校定期红色文化交流互动模式”“课堂-课余分期长征故事分享互动模式”“学生学习体会交流互动模式”“学校评价互动模式”。多向并举的教育模式,助推了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的育人成效

学校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教育,通过“传红色基因 讲遵义故事”,弘扬红色革命传统,构建了“以德励志,以德育行,以德陶美,以德欢心,以德健体,以德育智”的德育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并潜移默化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3]。

(一)理论成果

1.区域性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一般路径

基于行动研究的取向,学校课题组探索出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般方法:课例研究—文献查阅—实地考察—重构教学—研评反思—课例优化。方法一:以遵义红军革命历史时间轴线构建教学主线的思想政治课,形成了《意识的作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以红色精神向时代迈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等典型案例。方法二:以某一红色资源辐射拓展的思想政治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了《讲好中国故事之遵义会议》《关于绥阳烈士陵园的调查研究》《遵义红色西迁文化的了解》《行走红军山》《于国庆之际,悼过往烈士——红军山研学调查》《红色遵义美术展》《遵义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创意项目的研发与市场化推介》等典型案例。

2.区域性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大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基于课程体系的整合,学习探索建立起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位一体”“双轨并行”3+2大思政教育实施路径: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中心任务,以思想政治课、主题班会课、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抓手,“思政学科”国家课程、“学科思政”校本特色课程两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双轨并行”的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3.区域性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学校办学特色的方式

基于办学方式的创新,将遵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国家课程、校本特色课程,逐步在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中学形成了“红色铸魂”的办学特色。

(二)实践成果

1.构筑了红色文化教育阵地

学校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校园文化,实现红色课程和校园文化的相融共建。把红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校本特色课程,如开发了《红色的土地——遵义市第一中学红色文化教育读本》《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遵义故事》中英双语宣传手册,让学生在讲述红色故事、演绎红色经典中感悟了红色文化魅力。同时,积极开展红色阅读、红歌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了红色文化精神。

2.成立了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甄选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基地,研究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合理规划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以及评价体系。还打造了不同学科的红色文化经典课堂以及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开展了师生共同参与的两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区级课题研究,均取得了实效,研究成果正在运用和推广之中。

3.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主义精神是红色文化精神的核心。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学校通过挖掘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营造校园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运用身边的故事,让学生感知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是空中楼阁。通过体会遵义红色文化深刻内涵、时代精神以及生活实际,学生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观,提高了综合素质能力,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目的。在重大节庆日,为了深化“弘扬长征精神,争做红色传人”主题教育,学校开展了“讲红色故事,悟红色精神”主题演讲、征文等活动。通过重温这些红色经典故事,让奋斗精神进入师生的骨髓,最终让遵义红色文化的故事、精神、品质等逐渐得到渗透,让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4.培养了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学校通过多形式组织学生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红军三渡、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挺进云南的艰辛。通过参观学习,学生了解了红军在遵义地域的革命经历,瞻仰了革命先烈当年浴血奋战的文物、书籍,通过讲解和亲眼观看,深切体会到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更是体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从而有利于形成自我独立意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5.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

学校始终把红色文化教育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时刻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学生能深切感悟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培养对红色文化经典的浓厚兴趣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知和感召力。近年来,学校为高校输送了大批的合格学生,已经或正在为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的问题反思与展望

从将红色文化作为特色文化建设以来,学校从环境的打造、课程的挖掘和开发以及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开展等方面了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但是,通过深入剖析红色文化内涵,我们深知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育人实效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问题反思

1.内涵挖掘不够

红色文化有着浓厚的革命文化底蕴,涉及的内容多、领域广。目前,学校在德育管理和活动中重形式宣传,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不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和育人的实效性研究。

2.育人形式较为单一

学校对红色文化的实施多为课堂教学的渗透和活动的开展,学生收集、整理红色文化的途径多为教师传授和利用仅有的信息课查询、班会课展示和学校宣传的传统方式,这与当下提倡的“互联网+教育”现代教学模式不相适应。同时,红色文化研学教育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单一,无法满足和激发学生对研学实践深入研究的积极性。

3.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学校缺乏专业的德育管理队伍且处室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育人效果有待提高。另外,德育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的意识又不强,德育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播力度和效果。

(二)展望

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用鲜血书写的一篇壮丽史诗,承载着百年来党的奋斗史,见证着革命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学教育应该致力于品牌打造,彰显红色特色,把红色资源的开发运用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让学校教育彰显红色文化,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坚持创新引领,营造爱党爱国爱家乡爱校浓厚氛围,加强校园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学校将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力度,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等多个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总之,中学教育应该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找到其育人的价值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只有人人做到赓续红色血脉,才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