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水祥,狄 蕊,徐抗冬,翟 婧,赵丽稳
(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宁波 315200;2.宁波金惠利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12;3.浙江省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宁波 315012)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属半翅目、飞虱科,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不仅直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还能传播病毒,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1-2]。近年来,由于受水稻品种多而杂、害虫抗药性增强以及气候条件适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水稻褐飞虱发生普遍较重,产量损失较大。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褐飞風发生时间早、虫口密度高、大暴发趋势明显,最早于9月9日出现单季常规粳稻受褐飞虱为害冒穿倒伏,冒穿时间比历史上大发生年份还早一个月。
褐飞虱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特点,在镇海区历史上多次爆发成灾,导致损失惨重。因此,稻飞虱的防控对水稻生产意义重大[3]。为筛选防治褐飞虱的有效药剂,控制褐飞虱为害,笔者进行了褐飞虱防治药剂测试。
试验药剂包括90%敌敌畏乳油(南通江山农业化工有限公司生产)、48%毒死蜱乳油(广东东莞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苏州佳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19%氯虫·三氟苯悬浮剂(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田位于宁波市镇海滨海图垦田恩赐生态循环农场内(30°1′34″N,121°38′52″E)。种植品种为“甬优7860”杂交稻,直播单季种植。试验田管理水平一致、生态环境相同。
试验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单个小区面积400.2 m2,具体药剂施用方案见表1。试验于2020年9月22日下午采用手持喷雾器施药,药液用量70 kg/667m2。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于施药后3d和5d,采用目测法观察水稻有无药害发生,对试验药剂进行安全性调查。施药前调查褐飞虱基数,药后3d、7d调查各处理小区的褐飞虱残留虫量,每处理小区随机调查25丛水稻上的褐飞虱虫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防治前虫量-防治后虫量)/防治前虫量×100
校正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施药后3 d和5 d,目测各药剂处理区,水稻均生长正常,未出现明显药害症状,与对照区一致;说明供试药剂在本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生长安全。
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处理对褐飞虱均有良好防效(表2)。其中,以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的防效最高,其次为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9%氯虫·三氟苯悬浮剂的防效位列第三。上述3种药剂药后3d、7d的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药后7d的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表2 不同药剂防治褐飞虱的结果统计
本试验各处理为褐飞虱防治常用药剂,从药剂安全性表现来看,参试药剂均未见药害。
从防治效果看,吡蚜酮、吡蚜·呋虫胺、氯虫·三氟苯这3种药剂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7 d防效均达94%以上,且对水稻安全;从成本上看,3种药剂中以吡蚜酮的成本最低。故推荐吡蚜酮作为本地褐飞虱防治的首选药剂。
吡蚜酮作为当前褐飞虱的主防药剂,已有研究表明,目前除个别种群外,大部分种群对吡蚜酮达到了高水平抗性,且3年间其抗性呈上升趋势[4]。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依然较好,并且在实际生产防治中的防效也明显,如2020年镇海区褐飞虱的严重度在重于大暴发2005年的情况下,生产上由于采取“治四代压五代”的策略,采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5 g~40 g/667m2配方,防控效果显著,但该配方用量已明显超过登记剂量范围。因此,应及时掌握本地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敏感性变化和抗药性发展情况,必要时考虑吡蚜酮与三氟苯嘧啶等药剂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