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晋
陆治是吴门画派继文徵明之后的领军人物。董其昌在《唐宋元名画大观》册中题写道:“吴中自陆叔平后,画道衰落”,对陆治的绘画评价甚高。
一、陆治的生平及交游
陆治(1496~1576)字叔平,号包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先祖由开封迁居至苏州包山(今太湖西山)。生于士儒之家的陆治“生而磊落,负文采有姿制”②,被王鏊所赏识,且游于祝允明、文徵明门下。但陆治的科举之路并不顺遂,不第后无心仕途。作为研究陆治生平的重要资料,王世贞所做《陆叔平先生传》中以较多的笔墨描述陆治的高洁品质和恪尽孝道。中年之后,“有风调而极耿介”的陆治隐居于支硎山中,遍植奇花异草,潜心书画,与友人交游唱和。
在弘治、嘉靖间的苏州文坛,文徵明(1470~1559)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陆治与文徵明可谓世交。在黄省曾所作《明吴郡有竹陆先生碑》中记述陆治的父亲陆铭“遂理洙泗之业,受易于涞水文先生。”④此“文先生”正是文徵明的祖父文洪。因其曾任涞水县学教谕,故有文涞水之称。而陆铭去世时,文徵明“高其节,为之志其墓。”③作为曾随文徵明习画的陆治,其与文的交游则更多体现在书画酬唱活动之中。
如果说文徵明之于陆治是师长与前辈,那王世贞则更像是伯乐与赞助人。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州,弇州山人。太仓人。“后七子”之一。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陆治结识王世贞时已将近80岁。虽然二人相差30岁,但王世贞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且雅好书画收藏,其对陆治的推崇,无疑使陆氏的名望得到提升。对于为陆治作传的缘由,王世贞亦有详细的记述:
叔平负节癖,晚益甚。有一贵官子,因所知某以画请叔平,为作数幅答之,乃贽币直数十金以谢。叔平曰:吾为所知某,非为公也。立却之。余遘先戚庐居,则致吊,更数月,见遗桃源图大襞纸,曰:区区三岁之力以博一笑耳,非敢有请也。后更托余所知来,意欲求为传,余素高其人,许之,叔平乃大喜,贽币拜请余。文成,会襄先事,叔平蹩蹩行至墓所,余报谢,邀留竟日,夕其所居,萧然也,呼羊酒剧饮。自是从洞庭游,得余诗辄分为十六景,画以见贻。又为余临王安道华山图四十,皆有妙致。余固未之敢请也。凡叔平画,强之必不得,不强乃或可得。
二、陆治的花鸟画艺术
明何乔遠《名山藏》中记载:“吴中又有鲁治、陆治、钱穀。治善花卉翎毛。”?王世贞则在《艺苑卮言》中评价陆治:“工写生,能得徐黄遗意,不若道复之妙而不真也。”自明代开始,对于画家花鸟画艺术的渊源,几乎是言必称“徐、黄”。实际上,徐熙和黄筌的绘画风格,在当时已经通过文献的记载成为两种不同画风的标签化指代。王世贞在题《陆包山写生图》巻中写到:“画家写生,右徐熙、易元吉,而小左黄氏父子。政在天真人巧间耳,宣和主稍能斟酌之。明兴,独吾吴沈启南入熙室,而唐伯虎于黄氏有出蓝之美。”既然陆治一人可得“徐黄遗意”,说明他是一位工写兼备,表现手法丰富,风格多样的画家。从陆治的存世作品来看,大部分刻画精致,物象形态准确,一小部分为写意点染。但其较为工致的作品,亦有多种面貌。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梅石水仙图》卷(图1)可以说是纯粹的工笔作品。水仙、灵芝与梅花都以勾勒填彩法绘成,水仙叶以深浅不同的色彩体现出内外两面。奇石则以细笔皴擦出类似于晕染的过渡效果。整幅作品妍雅明丽,精工之致,以勾勒为法,但能脱去板滞之病,傅色工致秀丽而富有生气。作为一位文人画家,以72岁高龄创作出如此精能的作品,极为准确地表现物象的造型,可见其笔端写生功力之深。确如王世贞在跋《陆叔平临王安道华山图》中所称赞:“能接宋人,不作胜国弱腕。”①另外,这也与陆治在中年之后在隐居之地能够长时间接触自然花卉有关。《陆叔平先生传》中提到:“支硎故晋高僧遁遗址,君庐在其下,云山四封,流泉间之,丰陆广场,地宜田圃,衡门低庳不可托乘容膝之外,皆艺名菊,菊多至数百千本。它奇花木,日南苍梧万里之种,宛转募致之,手自封殖,灌溉剪剔,妙得其候。”
工写兼备、妍丽清新的作品在陆治花鸟画中比较多见。天津博物馆藏《梨花双燕图》轴(图2)是其中的典型作品,此图以对角线构图绘折枝梨花,两只白燕,一只停留在花枝上,一只展翅而飞,有动有静,相辅相成。梨花以圈画点粉而成,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灿丽盛开。花枝以墨色双钩再赋色彩及焦墨修饰。梨花及双燕均逼真生动,这种细笔勾勒与小写意画法相结合的作品在吴门画家中实为少见,但此画题材却深受吴门画家喜爱。自明初诗人袁凯有《白燕》诗后,吴门文士经常和原韵赋诗,并以此题作画。此图即有文徵明、袁裂、许初、王穀祥、周天球、陆师道、彭年、文彭等人次韵题诗。另外,上海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均藏有陆治所绘金笺扇页《梨花白燕图》,其中故宫博物院所藏《梨花白燕图》图扇页中的双燕画法与天津博物馆所藏《梨花双燕图》轴完全相同。文徵明也曾绘《梨花白燕图》轴,水墨勾染,图上文徵明、陆师道、文彭的题诗内容也与天津博物馆所藏《梨花双燕图》轴相同,只有周天球和文嘉另作一首。陆治较为工致的花鸟画作品中还有一种面貌明显受到明院画影响。收藏于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桃竹锦鸡图》轴(图3),双钩填色画竹,钩廓的笔触虽然灵动潇洒,但仍颇具古意。桃花则纯以色彩点染。奇石用小斧劈,利落劲爽。锦鸡则以墨为彩,而墨分五色,层次分明,意态生动,明显受到林良画风的影响。
陆治纯用写意点染的作品较少,但艺术水品不低。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端阳即景图》轴(图4),几乎纯以水墨落彩写就,具有较明显的吴门写意花卉风格。此作充分利用水与墨、彩的晕染关系,其中主景的三朵蜀葵均以叶片挤出,颇显洒脱纵逸。
辽宁省博物馆藏《仿赵孟坚水仙图》卷(图5)是一幅纯墨笔作品。与天津博物馆藏《赵孟坚白描水仙图》卷(图6)对比,虽然构图如出一辙,但赵氏所作水仙以细长流利而匀净劲秀的线描勾勒花叶,并用淡墨晕染出阴阳向背。陆治所作水仙,叶片用笔更像以书法用笔写出,行笔迅速,意境洒脱,而非细致勾勒,且并不以墨色填染。虽在陆治的作品中亦为少见,但技法的运用毫无生涩之感。E993D0D0-9E61-492A-BE5A-216212B78122
三、陆治花鸟画艺术的影响
王世贞在跋《周之冕花卉》中写到:“胜国以来写卉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之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如此,陆治的画风,必然为其后众多画家所借鉴,其中周之冕和王武的花鸟画风格与陆治有着较大关联。画史对于周之冕的记述甚少,根据其作品的纪年来看,应活跃于万历年间,略晚于陆治。徐沁的《明画录》中记载:“周之冕,字服卿,号少谷,吴县人。万历间,落魄如李邈卓,不甚为世重。其写生花鸟点染生动,最为擅场。或谓复甫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能兼撮其长者,少谷也。”周之冕的花鸟画兼工带写,往往花用勾勒法,叶以墨色点染,被称为钩花点叶法。实际上,此法并非周之冕首创,只是多用此法作画而已。由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周之冕《花鸟图》册中的两开(图7),可以明显看出其所受陆治影响。此册中《梨花白燕》一开,其题材及空中飞行的白燕均与前文所述陆治《梨花双燕图》轴十分相似,只是白燕与梨花的描绘都更为写意,尤以白燕的用笔略显草率。另《墨笔水仙》一开与辽博藏陆治《仿赵孟坚水仙图》相比,只是用笔更加放逸。虽然画史认为周之冕的花鸟画真妙兼得,但从具体的作品来看,相比于陆治,周之冕的作品应该是妙多于真的,而仍未脱陆治的藩篱。
王武(1632~1690)字勤中,晚号忘庵,又号雪颠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世家,为王鏊六世孙。由于家传及收购古书画甚富,心摹手追,所作花鸟画气韵生动,能取诸家之长。清末名士杨钟羲在《雪桥诗话余集》中写到:“王勤中为明太傅鏊六世孙,长于画,师陈道复、陆叔平。”天津博物馆藏王武《仿陆治杏花白鸽图》轴(图8)自题:“包山先生《杏花白鴿图》始见于娄东友人斋,阅二载,复于装池家壁上,观之时避暑虞山,迄今又两易春秋矣,兹辱静安道兄属笔,犹彷御记亿其原题以静老,高逸之品可举以况之,也并录如右,壬寅暮春,忘庵王武。”此图杏花纯以色彩点染,白鸽画法则与陆治《梨花白燕图》轴中的白燕画法相似,只是对于白鸽的钩廓,线条更为放松自然,可见王武对于陆治的花鸟画技法颇有所得。
通过梳理陆治的作品,并将其置入明、清花鸟画发展的历程中,可以发现,陆治是文人花鸟画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虽然单就艺术成就而言,他无法与“青藤白阳”和恽寿平比肩,达到开宗立派的高度。但其在以沈周为代表的文人写意花卉风格之外,开拓了在重视客观还原物象原貌的同时又符合文人画家气质和审美要求的花鸟画创作思路,并且在具体的技法运用上,不断进行尝试,留下面貌多样的作品,为后世画家提供了诸多经验。
注释:
①《石渠宝笈》,《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1,第439册,第351页。
②⑥⑨[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81册,第496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续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84册,第176页。
④[明]黄省曾《五岳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集部第94册,第827页。
⑤[明]王世贞《陆叔平先生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80册,第375页。
⑦[明]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卷12,第22页,樵云书舍明万历十七年(1589)国图藏本。
⑧[明]何乔远《名山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8册,第5696页。
⑩[明]王世贞《弇州续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84册,第449页。
?[明]王世贞《奔州四部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81册,第279页。
?[明]王世贞《奔州四部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80册,第376页。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84册,第456页。
?[清]徐沁《明画录》,《美术丛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三集第七辑,第126页。
?[清]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第67页。
(责任编辑:田红玉)E993D0D0-9E61-492A-BE5A-216212B7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