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与翻译实践课程是大学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培养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人才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越加频繁,翻译作为对外交流桥梁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英美文学翻译往往局限在英美文学表层认知上,不能很好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底蕴,翻译过程中往往因中西文化巨大差异而掩埋了英美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过程中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历史背景,还要针对英美文学著作加以深度剖析和研究,研究英美文学内涵对我国文化形式多样化的影响,探究英美文学独特的教学改革价值和现实意义等,以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完善他们的思维结构,提升大学生英语口语灵活性表达的实力。通过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礼俗,以及西方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等专业知识内容的把握,实现我国现代教育中的个体自我改造;通过细致分析英语语言表面深层含义,以激活大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从而改观我国高校现代英语知识系统化学习的核心理念,以避免今后对外交流实践中产生的任何歧义和突兀问题。
鉴于我国高校在拓展英美文学教学和翻译实践过程中遗留的各种弊端,为了与时代要求相契合需要探究网络科技时代英美文学翻译的恰当策略。为此,由周凇琼撰写的《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一书有助于探究网络科技时代英美文学翻译策略。作者系统地分析和梳理了我国英美文学翻译理论,认真探索了跨文化语境下的英美文学翻译的本质,准确描述了英美文学翻译的特质问题,详细论述了英美文学翻译所涉及的关键性理论问题,集中探讨了前沿西方翻译理论,旨在深入认识和把握英美文学翻译活动的本质问题,并尝试运用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启发我国翻译工作者的理论研究。该书紧扣主题将英美文学与翻译实践研究紧密结合了起来,还探讨了英美文学中主要理论、发展历史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等问题。作者将大量例句作为理论分析客观依据,在英美文学研究过程中阐释和评议了英美国家一些诗人和现代小说家;在翻译研究中分析和探究了英美文学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当代国际译学研究趋势、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和翻译文学新概念。在撰写该书过程中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实现了该著作的先进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统一,旨在使该书尽可能地反映当前英美文学最新动态、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果。
在书中,作者首先论述了英美文学的历史演变和英美文学思潮等问题。英美文学如同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孕育出来的明珠,英美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和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英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学时代和追求新古典主义的文学时代,出现了莎士比亚、托马斯和约翰·班扬等伟大的文学家,并创造出《悲惨世界》《乌托邦》和《天路历程》等大量经典作品,他们反对教会独裁统治、追求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个性解放的向往与追求。在美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教会文集为主的文学时期、民族文学的诞生与繁荣时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先后为主流的文学时代。十七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以日记游记等形式为主,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以神父迈克尔·维格斯《审判日》为代表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幅宗教统治思想的社会画面,反映了当时美国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状态。美国独立之后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成为美国民族文学繁荣的代表作,极力倡导和平、自由与统一。独立后的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以惠特曼、麦尔维尔和爱默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其文学作品大多带有主观色彩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丰富自由的形式带有自然和超然之美。其次,论述了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相关知识、翻译理论及其意义,具体阐述了翻译理论的作用、理论与经验、理论与实践和翻译理论术语等。最后,比较了东西方思维方式,如英汉思维方式与语言逻辑的比较,英汉思维差异与语言翻译的比较等;还进一步论述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如语音语法、修辞手法和民族文化等可译性限度。
在网络科技时代积极探究英美文学翻译策略,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英汉翻译教学质量。首先,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要尊重英美文学作品的本意,不可能通过简单词语翻译解决问题。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要注重文学作品创作背景、反映的文化特点等方面介绍,注重中西文化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地域色彩和非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对英汉翻译产生的各种影响。其次,还要探究基督教思想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等西方文化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渗透,探讨英汉互译中多元化翻译策略与技巧的实施,在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采取合适策略,运用多元互补译法处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第三,以归化和异化两种思维作为翻译出发点,让读者思维与作者思维尽量重合,以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意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文学作品内容和翻译需要,选择异化思维进行直譯、音译和注释等方法,抑或采用归化思维进行替换、省译和解释等方法;以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落脚点,翻译时注重读者感受、读者群体素质和接受能力,从读者角度全面考虑综合使用隐喻、异化、归化等多种翻译方式,并把握好归化与异化的“度”,尽量使用本国语言表达出作品原本的含义,尽量避免语言生硬现象。第四,采用同化策略。在翻译时不要限制于字面意思,可以大胆采用神似而非形似的方法将作者真实意图表达出来,翻译过程中要将两种文化比较后将文化内涵对等地翻译出来,翻译文章应该与原文最自然的对等起来,使得译文自然流畅。这就要求译者对英美与中国文化都要深度了解,可以将英美文化意象能够自然地转化为中国文化意象。最后,还要明确英美文学翻译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模式,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文章要与阅读的人相靠拢,将英美文学作品作者平时写作风格与翻译之后的句子进行比较,然后进行修改和改进,从而提高英美文学翻译水平。
基金项目:
2020年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课题“《基于信息化技术(SCAULabofArts微信公众号)在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研究”(JG20178)
书评人简介:
侯金萍,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