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诗人描写盛世往往离不开灯彩,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写道:“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可见灯彩就是古代盛世的写照。彩灯又名花灯、灯笼等,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也是人们在喜庆节日寓意吉祥的装饰品。中国彩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盛时期为唐、宋。早在北宋时期,开封元宵灯会就已闻名。
汴京灯笼张始于清朝,是清朝末期艺人张太全留下的绝技,居今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汴京灯笼张的传统作品原料主要使用纸、布、稠、缎、绢、竹、木等材料制造,经过扎制、合褶、着色、整理等流程完成。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造型突出,令人过目不忘、用料考究,注重材料色与光源色的一致性,灯光照度高等特征。并且将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并实现了传统制灯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供应皇家名声大振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开封灯彩历史悠久,北宋定都开封以后,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花灯及灯彩品类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详尽记载。
清道光年间,张弘父子为人做灯彩,扎顶棚,裱字画。同治八年(1869年),张家在开封创建“敬文斋”装裱店。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抵达开封,并在行宫居住月余。河南巡抚松寿等地方官吏为取悦慈禧,事先对行宫进行了大规模修葺,由张弘率工匠装修,布置行宫。据清史记载:“行宫陈设壮丽,慈禧人内瞻仰一周,俨然有内廷气象,甚为满意。”由此“敬文斋”张家名声大振,汴梁人赞誉为“汴京灯笼张”。
盈盈彩灯展动人之采
汴京灯笼张的张氏彩灯造型和扎糊技艺源于开封民间的彩灯制作传统,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民间类、艺匠类、现代类。汴京灯笼张作品特点是:一、造型突出,把民间熟悉的水果、蔬菜、动物等造型进行生动仿真,使其惟妙惟肖;二、用料考究,注重材料色与光源色的一致性,灯光照明度高。灯皮材料多采用透光性较好的细纱、白纱等,颜色多采用与蜡烛光相一致的黄色、红色与粉色。染料经过精选,虽经风吹日晒雨淋,久不变色;三、汴京灯笼张将彩灯艺术与雕塑、年画、剪纸、刻纸、绣品等艺术融为一体,人们在品味彩灯文化的同时,还能领略各种民间艺术的风采。
灯笼张彩灯作品既有宫廷花灯的古雅、庄重与华贵,又有民间艺术活泼、生活气息浓郁和富贵祥和的特征,取材广泛,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和吉祥图案多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造型别致、色彩艳丽且制作精细,其主要品种“龙凤呈祥灯”“莲生贵子灯”“牡丹富贵灯”“五谷丰灯”等均体现著祈求吉祥如意的传统文化寓意,广受开封百姓喜爱。
制灯技艺世代相传
据《开封县志》载,清末时期的张泰全首度创制“汴京灯笼”,祖传世袭200多年,经历了七代传承。汴京灯笼张历代传人均有独特技艺传世,尤其以四代、五代灯笼张张弘、张嘉义布置慈禧开封行宫;六代灯笼张张金汉、王秀菊扎制千手千眼佛灯;七代灯笼张张俊涛、张俊丽创办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最具代表性。
目前,汴京灯笼张河南省开封市的灯笼制作世家,已传承七代,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代传承人为张俊涛。张俊涛继承了父亲的彩灯传统制作工艺,在此基础上,他又结合现代制作工艺让汴京灯笼绽放异彩。张俊涛说:“传统的灯笼主要是运用最传统的材料和传统的工具去制作的。在传统彩灯的传承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使用现代的材料和现代的科技。”
由于灯笼制作技艺传到近代有许多都已失传,痛心惋惜之余,张俊涛与父亲从2000年开始,投入了30万元人民币的积蓄,从国内各地搜集资料,开始古灯的研究复原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恢复了千眼千手佛灯、走马灯、立体汴京八景无骨花灯等近50种传统古灯。2011年,汴京灯笼张传承人腾出祖宅,在开封市理事厅街38号建成了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谈起汴京灯笼张的发展历程,张俊涛认为现在的就业情景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从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张俊涛父亲)开始,汴京灯笼张开始从“养家糊口”到“文化传播”进行模式的转变。
张金汉8岁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灯笼,他做过钳工、电工,懂得修表技术,后又师从著名画家蔡德全学习绘画,更在花甲之年学会了电脑制图、绘图。
他不仅继承了家传技艺,做出了复杂的“八仙过海走马灯”,还屡屡创新,运用现代科技,创作出了几百种新款彩灯。他制作的“锦鸡报春”灯,只要向鸡嘴中投入一枚硬币,锦鸡便会扭头、张嘴、展翅、鸣啼、摆尾。他制作的“天将神犬灯”,二郎神一手持戟,一手牵一条纯黑神犬,投入一枚硬币,神犬即可发出“神犬汪汪,祝君旺旺”的声音。而他制作的“猪八戒吃西瓜灯”,投入一枚硬币,猪八戒会说20分钟的吉祥词语,还会耳动、吃瓜、摇扇子……
2006年,张金汉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在这项技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刻起,就不仅仅是我家的了,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父亲说过的这句话,给予了张俊涛以深刻的印象,2008年,汴京灯笼张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张俊涛心中,传承好汴京灯笼张的责任更加重大。
非遗名片
汴京灯笼张
项目序号:349
项目编号:Ⅶ-50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河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保护单位:开封市彩灯艺术研究会
元宵节赏灯是重要的年俗活动,花灯扎制由此成为一种带有民俗性的特殊民间技艺。河南开封的张姓艺人以扎糊花灯而闻名,据《开封县志》记载,清末时期的张泰全首度创制“汴京灯笼”。
汴京灯笼张的张氏彩灯造型和扎糊技艺源于开封民间的彩灯制作传统,其主要品种“龙凤呈祥灯”“莲生贵子灯”“牡丹富贵灯”“吉祥高照灯”等均体现着祈求吉祥如意的传统文化内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传统民俗的日益淡化,汴京灯笼扎制的手工技藝备受冷落,后继乏人,某些绝技已经失传。开封张氏灯彩工艺前景不容乐观,积极开展抢救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关链接
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
该博物馆布展中原传统彩灯200多盏,陈列与制灯相关的器物100多件,展示相关民间手工艺品100余件。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开通了彩灯文化电话专线,团体参观安排专场,由传承人亲自讲解和示范。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彩灯文化,展示汴京灯笼张彩灯制作技艺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周边景点
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巍峨壮观,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开封府:
开封府是包公办公的衙门,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在开封府,除了能够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能够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真切地体会到“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
开封市鼓楼广场:
开封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清两代经过5次重修,是开封的商业文化中心。2013年10月16日,开封鼓楼重建工程圆满结束,鼓楼重新屹立在开封这片古老的大地上。
鼓楼美食
开封灌汤包:
灌汤包以前是北宋皇家食品,已有百年历史。风味独特,是开封久负盛名的小吃。包子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汤汁醇正浓郁,入口油而不腻。
桶子鸡:
桶子鸡系开封特产名菜,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选用生长期不超过三年的优质肥嫩活母鸡,采用百年老卤汤煨制而成。具有色泽金黄,肥而不腻,鲜嫩脆香,味道醇美的特点。
黄焖鱼:
开封黄焖鱼采用精选草鱼、小鲫鱼为主料,经炸制后佐以数种大料,以卤汤焖制而成。小鱼儿大味道,骨酥肉烂味鲜,汤料五香,食后回味无穷。
花生糕:
花生糕是河南省开封市的一种地方传统小吃。花生糕是古代宫廷膳食,源于宋朝,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600余年,历史悠久。
教你一招
手把手教你做灯笼
春节期间,不管是孩子收到的压岁包,婚礼收到的祝福包,还是长辈收到的孝心包,这些红包精致又喜庆,但它的功能却十分有限,往往用一次就会被闲置,既浪费又不环保。不妨学着下面的灯笼做法,做成红包灯笼挂在家里,又喜庆又漂亮。
材料:准备6个红包。
第一步:取一个红包,把两个短边对齐,从中间对折。
第二步:折好后打开,字朝外面。上下两个长边对齐,从中间再对折,在这个长方形的中间叠出个交叉的十字形中间线。
第三步:把红包的四个角向着中间线分别折一下,折出四个角。用同样的方法把剩下的5个红包都折成这样。
第四步:取2个红包,拿住2个红包上方相邻的两角用订书机订一下固定,再固定两个下角。用同样方法,2个一组,做出3组。按照相邻的顺序依次用订书机固定住,灯笼基本的样貌就完成了。
第五步:用打孔器在红包的对面两侧各打一孔,底部也对称打2个孔,把灯笼穗穿进去,在中间系个结,灯笼就全部制作完成了。
趁着假期带孩子一起试着做漂亮的红包灯笼吧,既不浪费又给家里增添了节日气氛,而且制作灯笼的方法也非常简单易行,快和孩子们行动起来,收获愉快的亲子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