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我们描绘出宏伟蓝图。“两个确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河南实践。“十大战略”进一步明晰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战略方向、战略重点、战略路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加快实施“十大战略”、实现“两个确保”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
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为决策部署,我省将不断开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新局面,优化资源结构、提升人才层次,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以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和转化创新第一动力,凝聚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磅礴力量。
高素质农民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成色。扎实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民生工程。
去年10月15日,全省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安排部署“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吹响了河南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集结号。
过去一年,随着“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扎实推进,全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99.27万人次。今年伊始,全省人社系统也制定了全年工作目标: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新培养高技能人才80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40万人。
在这个人人可以出彩的时代,持证动力在人们心中澎湃,技能学习也在全省不断涌现。值此新春佳节,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些技能学习践行者的故事和心声,希望更多的人用技能点亮人生,用行动温暖新春。
技能报国不是梦
今年,是家在平顶山市郊区的李阳阳在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第15个年头,也是他进入胡中辉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的第5个年头。
看工作年限,李阳阳也算得上是一名老员工了,可“90后”的他毫不疲倦,在眼前的春节假期一点也不松懈,不但要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到除夕夜,还计划大年初四就上班,加班加点赶订单。“身为一名一线操作工,岗位就是职责所在。只要机器不停,人就必须在岗,这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李阳阳说。
这是这名一线技能工人的职业追求。从平顶山技师学院数控专业毕业后,他进入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本就勤奋好学,想依托技术来改变命运的他,又遇到平高集团的首席工匠胡中辉,和胡中辉工作在一起。
“85后”的胡中辉,从基层岗位干起,29岁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河南省首批中原大工匠,30岁那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受到身边榜样胡中辉的成长激励,李阳阳一头扎进技术的海洋,不知疲倦地学习新技能、研究行业新动向,一有机会就向胡中辉请教。胡中辉也被李阳阳的钻研劲头打动,收李阳阳为学徒,使李阳阳成为平高集团有限公司胡中辉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员。
李阳阳说,在师傅的严厉指导下,他在岗位上进步很快,获得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技术标兵等一系列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跟着师傅不断学习和参加各种比赛,他的眼界得以开阔,为工作中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极大帮助。
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李阳阳觉得最值得总结的是“学习”两字。“一個人选择了技能这条路,就得肯吃苦、下笨功夫随时去充电学习,这样才能为单位、为个人争取到荣誉,实现人生价值,实现技能报国的梦想。”
“我希望能像师傅那样不断攀登技能高峰,在技术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春节虽然来了,我会合理安排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然后以最好状态投入新一年的工作中。”李阳阳说。(王向前)
父子种田来竞技
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商水县邓城镇牛张庄村一个农家小院里,36岁的李东峰和68岁的父亲李军良,坐在饭桌旁进行年终盘点,二人通过晒收入,比技能,论输赢。
李东峰的8亩地,种的是猕猴桃,2021年第一年挂果,虽然亩产只有1000斤,但由于种的是名优特新品种,每斤的价格都能卖到10元以上,除去各项投资,亩均收入6000多元。父亲李军良的2亩地,收完小麦种玉米,夏秋两季平均亩产都是1200斤,除去各项投资,亩均收入才1200元。
算账对比,李东峰的种地收入高出父亲一大截儿。李军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我这个种田‘老把式’,确实落伍了!”
2019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却是另一番场景。父子俩坐在饭桌旁,互不相让。“在外地干装修,一年收入四五万元,现在幻想回家种猕猴桃致富,你脑子是不是坏掉了!”父亲怒气冲冲地说。
“家里有地,有孩子,你和母亲年龄也都大了。再说,我考察过市场,也钻研过猕猴桃种植技术,我有信心种植成功。”李东峰分辩道。
“哪能恁容易!种果树投资大、周期长、有风险,哪有外出挣钱稳当?”李军良沉默片刻,劝说道。
“要不,咱打赌,两年之内看谁种地收入高,要输了,我心甘情愿外出务工!”李东峰说话斩钉截铁。
儿子铁了心,李军良也不服:“赌就赌!咱家一共10亩地,我种2亩,你种8亩,到年底咱算收入账!”
自己的这8亩地,李东峰从外地买来猕猴桃砧木和接穗,按照在县职业技术学校培训的方法进行嫁接,先后嫁接了翠香、瑞玉、阳光金果、金实一号等2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的口感,他都了然于心。
冬春季节,李东峰把邻村养羊场、养牛场的粪变废为宝,通过发酵转化为有机肥,喷施到果园里。“要想果品好,就得重用农家肥、有机肥,少用化肥、补充生物菌肥。”讲起种植诀窍,李东峰有说不完的话。
到了夏季,果园长草了,李军良赶紧拿起锄头去除草。李东峰连忙阻止:“果园里长草,不仅能保持土壤结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还利于蚯蚓繁殖呢!”李军良听完,气得直跳脚:“种了几十年地,还没听说地里长草有好处哩!”
第一年,父亲的2亩地,小麦和玉米大丰收,除去投资,亩均收入1300元。而李东锋种的猕猴桃,才抽枝吐叶,刚长成苗木。饭桌上,父亲得意地呷了一口小酒,拍了拍李东锋的肩膀:“儿子,你可要加把劲呀!”
2021年,李东峰种的猕猴桃挂果了。到了收获季节,由于采取了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猕猴桃不仅果肉鲜亮,晶莹剔透,而且口感软嫩,香甜可口。更让人称奇的是,果肉的颜色啥样都有,红心的、黄心的、绿心的……
销售上,李东锋主要通过淘宝店、抖音等直播渠道销售。一边网上销售,李东峰还一边参加了市县两级举办的品牌培训课程、名优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活动,猕猴桃很快销售一空。
“2022年,果园进入盛果期,每亩地收入2万元没问题!”李东峰自信地对父亲说。
父亲李军良面露羞赧,诚恳认输:“儿子,你赢了,我得向你学习!”
春节期间,李东峰却没有闲着,他每天坚持上网向全国各地的猕猴桃种植专家取经学习。“种猕猴桃学问大着哩,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掉队!”李东峰乐呵呵地说。(韩春光 刘飞)
种地也可“高大上”
“我现在是一名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刘记森开门见山地自我介绍。
“的确,以前提起农民,好像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如今,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不断赋予我们农民新的技能,传统农民正逐步被新型职业农民取代。”
2014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后,当许多同学都在向往继续深造或者留在城市的时候,刘记森毅然回到家乡商水县位集镇,在父亲刘天华创办的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担任助理员,从此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之路。
“一开始,我信心很足。可有一次旱季浇水,一下子浇了40多天,让我感觉有点迷茫了,种地太辛苦了,和理想差距很大。”刘记森回忆说。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发展農业机械化。在刘记森建议下,合作社开始大量使用旋耕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和烘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
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农机驾驶、维护技能等培训,如今刘记森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农民种田就变得越来越轻松了。这几天,我正和父亲商量,明年再多流转些土地,多打粮,打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作为广大农民中的新生力量,刘记森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科技的应用和推广,种地应该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去年,商水县投资1.5亿元,在张庄镇建了5万亩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良田。嗅到“商机”的刘记森,立即动员父亲刘天华在高标准良田示范区流转土地2600亩。
当时,许多人十分不解,从老家位集镇跑到20多千米远的张庄镇流转土地,值得吗?今年的两场涝灾让质疑他的人心服口服。“高标准良田内,排水工程帮了大忙!要是在往年,遇到洪涝天气,亩产五六百斤就不错了。今年即使遭遇暴雨、涝灾,玉米亩产仍然达到1100多斤!”刘记森激动地说。
“高标准良田内,有物联网控制中心、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病虫害防治监测站、自走式节水灌溉系统……”刘记森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演示:“你看,这是物联网可视化系统,点开视频监控键,就能适时监控农田庄稼长势及病虫害情况。有了硬核科技,农民种田越来越有底气了。”
刘记森说的没错。天华种植合作社成员如今已经从原来的28户发展到400多户,土地流转面积由初期233亩发展到5000多亩、托管土地达到34400亩。
为打造自身农业品牌,目前刘记森已注册“聚天华农庄”“天农华业”“刘天华农业”三个品牌商标,其中“刘天华农业”已成为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合作社生产的小麦、大豆、芝麻等,均已获得绿色认证,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商水县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乡村要振兴,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刘记森说,“下一步,我们将会在智慧农业发展、研究培育新品种、延伸产业链上狠下功夫,让农业变得越来越‘高大上’!”( 韩春光 刘飞)
电商小白逆袭记
“这是件克莱因蓝的卫衣,上面有一个黑白的小标签……”1月26日,一位怀孕的女子正举着衣服向直播间的网友介绍,镜头外一名男子轻声提醒着介绍词。这对正在直播的年轻小夫妻叫邱冬青、孔小敏。从开始电商培训到现在,短短4个月时间,这对年轻人完成了从电商小白到直播带货达人的华丽转变。
邱冬青是鹿邑县穆店乡的一名退伍兵,24岁的他年轻又有抱负,立志要在家乡做出一番事业。在选择创业方向的时候,他认识了河南省果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鹿邑县农产品电商致富带头人王彤,成了鹿邑县的电商培训班里最努力的学员,并就此开启了电商之路。
真诚朴实的形象、培训课上学到的技能,加之互联网平台的传播效应,让邱冬青夫妻的粉丝数量持续增长,如今他们每日净收入300-500元。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王彤老师很系统地给我讲解,后面遇到什么问题就去向她求教。”邱冬青说,为了不耽误王彤工作,他们夫妻二人都是在下班后过去学习,有时甚至学习到深夜。
其实,做电商不是开个直播介绍商品这么简单,还要解决货源、快递、客服、电子面单等诸多棘手问题。而这小两口克服困难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坚持”。
“我们每天上午10点准时直播,不定时进行达人带货,我妻子挺着大肚子快生孩子了还一直坚持直播。运行中也不断有问题出现,但我们从没想过要放弃,一直在努力想办法解决。”邱冬青说,鹿邑的电商培训已经办了100多场,身边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这让他下定决心沿着这条道路坚持走下去。
“做电商后既能卖货赚钱,还可以在家乡照顾家人。”邱冬青笑着说,电商收入现在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他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下一步,我打算寻找能够带领村里留守老人一起致富的轻手工项目,让更多人搭上电商的致富快车,都能过上好日子。”邱冬青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翁韬 张一婕)
(来源:河南日报)
专家点评
“三率”协同提升需要多管齐下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中,持证率、就业率和增收率是体现技能培训效果的衡量标准,“三率”协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培训机构、劳动者个人等全社会协同发力。
就业率与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才能为全社会提供又好又多的就业岗位,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重视技能和持证上岗实质上是全社会对就业和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老百姓获得幸福感的基本路径,反过来必将进一步对劳动力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持证上岗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各种扶持政策,高校和培训机构要与企业紧密配合,关注企业对新技能的动态需求,用人单位要对新兴技能岗位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职业院校要坚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充分开发利用自身优质培训资源,主动面向企业、社会开展订单式、项目制等培训,加强工学结合、校企结合,让培训效果切切实实体现在技能从业者的增收上。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共识,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持证率、就业率和增收率,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能人才支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荣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