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容止
医者仁心,从来就不是说说而已,而吴孟超为了写好这4个字,用了整整一生。
2021年5月22日,仅仅相隔5分钟,我们相继失去了两位院士。很多人自发在网络上沉痛哀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相比之下,知道另一位院士名字的人少之又少。
他的名字,写在《外科学》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位;他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肝癌中叶切除手术;他创造了肝胆外科手术多项世界纪录;在他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挽救了1.6万名肝胆患者的生命,培养出169名博士、博士后;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医学事业,96岁时每周仍做3台手术,97岁时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正如他在《肝胆相照:吴孟超》中所说的那样,只要拿得动手术刀,就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他就是被誉为我国“肝胆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吴孟超。
少年强则国强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白樟乡后垄村一个贫寒的家庭。当时的老百姓过着千疮百孔的日子,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吴孟超3岁才会走路。
1925年,吴孟超的父亲吴孔钦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南洋谋生。为了生计,吴孔钦先在马来西亚做苦力,后来开店经营福建米线,再后来才购置了一块橡胶林。5岁时,吴孟超随母亲和弟弟移居马来西亚,投奔父亲。
自幼穷苦的生活,让吴孟超十分早熟,6岁就开始在橡胶作坊里干活,8岁就随着父亲去橡胶林割橡胶。
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马来西亚地区种植的橡胶很容易因温度变化而发生凝固现象。割橡胶是一门技术活,随着天气的变化,割橡胶也要讲究深浅程度,割多或者割少了都会影响橡胶的产量。为保证橡胶产量,吴孟超一家人每天凌晨2点就要到地里去割橡胶。
吴孟超回忆:“割橡胶是很讲技巧的,树干本身有个水线,是供应营养的,割的时候不能割破这层水线,否则这块伤口上就长出一个疙瘩。有的人不管这个,但我就特别注意。这个跟做手术差不多,好的医生开刀,要准,还要稳,切口尽可能地小,我现在拿手术钳就是这样,非常精细。”
经过不断地琢磨,吴孟超割橡胶的技艺越来越成熟。后来忆起这段往事,他还开玩笑说:“从手握割刀到柳叶刀,割胶算是我最早的操刀训练吧。”
吴孟超的父亲是个有远见、有头脑的人,他非常明白让孩子们有个好未来的唯一方法就是好好读书。吴孟超作为家中的长子,也成了家里的重点培养对象。
于是,吴孟超上午割橡胶、帮父母舂米和照看弟弟妹妹,下午在当地进步华侨办的光华中学读书,并在那里接受了早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1939年,吴孟超初中毕业,按照当地习俗,学校和家长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当钱全部收齐之后,在身为班长的吴孟超的提议下,他们把聚餐的钱捐给了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然收到了署名为毛泽东和朱德的感谢电报。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引起了全校轰动。
受到这次事件的鼓舞,吴孟超萌生了回归故土、报效祖国的想法,并与其他5名同学达成了一起去延安的共识。而父亲则更希望这个很会读书的儿子去英国继续深造,将来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但此时,吴孟超的心中已不只小家,更有一个祖国。
1940年春天,18岁的吴孟超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离开马来西亚诗巫时,父亲和母亲带着弟弟妹妹们都到码头来送行。此时的吴孟超万万没想到,与母亲这一别竟是永诀……
归国途中,吴孟超等一行华人学生遭到了区别对待。这让年轻的学子们深深地感受到“国家不强盛,咱们的腰杆就不硬”。
回到祖国后,因种种客观因素,吴孟超并未能上前线。于是他立志知识报国,开始了半工半读。
在同济附中读完高中后,自幼喜爱手工的吴孟超本想选择工科。然而,同班同学吴佩煜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不要念工了,跟我们一起念医吧,念出来以后不求人。”
吴孟超自小在异国长大,比谁都清楚“不求人”三个字的分量。他被说服了。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入了同济医学院,并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而那位名叫吴佩煜的女同学,后来成了吴孟超的妻子。
1949年8月,解放军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向社会招聘医生,27岁的吴孟超去应聘外科。时任该医院外科主任的郑宝琦被吴孟超的坚定和执着打动了。多年以后,郑宝琦很有成就感地说:“吴孟超身上有一股劲,一股年轻人永不服输的冲劲,一股让人对他刮目相看的韧劲,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这正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我最喜欢的。”于是,吴孟超顺利被录取,而且被录取到他梦寐以求的外科。
1951年7月,上海军医大学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改名为长海医院,成为第二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吴孟超在长海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他的外科生涯从这里正式开始了。
幸运的是,1954年,学校聘请裘法祖为兼职教授,吴孟超得以再次师从裘法祖。
1958年,医院收治了一名肝癌患者,并特請某国外权威医生主刀。彼时,吴孟超作为助手参与了这场手术。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患者的肝脏不断渗血。两天后,患者因失血过多不幸去世。
这件事对吴孟超的触动很大,他的恩师裘法祖告诉他:“世界医学发展很快,但肝胆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偏偏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于是,吴孟超一头扎进了肝胆外科的领域,这一扎进去便是一生。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发达国家的患者都来我们中国治病咧!”很多年后,吴孟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自豪而动容地说。
然而,他最初踏入这个领域时,我国肝胆外科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一位国外专家断言:“中国肝胆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D4D601B0-1EE0-4F18-983E-BE08F7FB5320
吴孟超听后,夜不能寐,披衣起床写下一份立志要“闯禁区”的报告,誓言“世界肝胆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
实际上,肝胆外科领域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片空白,在当时的国际医疗领域也是“生命禁区”。肝脏的血管非常丰富,手术过程极易大出血,止也止不住。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人染上肝病,便只能听天由命。
可偏偏中国又是当时的“肝病大国”。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致死率极高。而当时,世界上每年新发肝癌患者中,中国占到一半左右。吴孟超决心“要把中国这顶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荆棘丛生。当时,中国肝胆外科处于“三无”状况:没有教科书,没有肝脏解剖理论,没有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先例。
想要攻克肝病,必须先搞懂肝脏。吴孟超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一起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译著。
1958年,吴孟超给医院写报告要求向肝胆外科进军。医院批准他和张晓华、胡宏凯三名军医联合攻关,这就是中国肝胆外科史上著名的“三人小组”,吴孟超任组长。
要对肝脏做手术,如何止血是必须要攻克的首要难题。而《肝脏外科入门》没有涉及肝脏手术的止血方法。三人小组从研究肝脏解剖入手,经300多天,1959年2月,他们终于制作出肝脏血管铸型标本,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
随着肝脏血管构造如同珊瑚般呈现,把他们自己都吓了一跳,肝脏内大大小小的血管多达几千条,这犹如打开了一座神秘的宫殿。1959年年底,他们已经制作了108个肝脏标本、60个固定标本。对于如何认识错综复杂的肝脏,他们经过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吴孟超也完全掌握了肝脏内部的所有构造,中国医生也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同时,1954年-1958年,吴孟超跟随裘法祖从医,从查房、检查患者到科研、开刀,一直与老师在一起。4年的贴身学习,在恩师手把手地点拨与悉心传教下,吴孟超直接接触了裘氏刀法(以精准见长,手术时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尽量减少患者的创伤),让他的临床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越来越成熟。
196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实现了中国外科这一领域零的突破……自此,吴孟超在治疗肝病的领域不断突破,在1963年更是一举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禁区的限制,震惊世界。
短短不到10年,吴孟超和他的战友们就将中国的肝胆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1975年,他为患者切除了重18千克、体积为63×48.5×40厘米的肿瘤,是至今为止国际文献报道的最大的被切掉的血管瘤。
1979年9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以1960年1月-1977年12月期间,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达91.2%的成果,震惊了国际医学界。
1983年,日本一家电视台派出了由顶级摄影师和录音师组成的豪华阵容,来到中国记录一场特殊的手术。这是一台切除肝癌的手术,手术进行了5个小时,日本记者也拍了5个小时。最后,吴孟超从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体内,切除了一个肿瘤,肿瘤居然比婴儿的头还要大,而婴儿的肝脏,完好无损。婴儿的肝脏手术,是生命禁区中的禁区,这台手术的成功,让全世界震惊。
60多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并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在吴孟超的带领下,中国肝胆外科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1993年成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更是凝结了他的一生心血。
吴孟超从医70多年来,自主创新了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创建了我国肝胆外科理论基础,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更加难得的是,如今全国肝胆外科的专家和医生中,八成以上都是吴孟超的学生。
吴孟超生前曾感慨:“从医70多年,从第一例肝癌手术到世界第一例中肝叶手术,从肝癌切除手术年龄最小到术后存活时间最长,从当初的肝胆外科3人小组到今天世界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和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我培养研究生260多名,主刀和参与救治了近16000名肝胆疾病患者,履行了一个老师和医生的职责。”
吴孟超曾在采访中回顾自己的一生:“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后首次获颁的醫药卫生界人士,2011年第1760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吴孟超星”。
医之道 德为先
“医之道,德为先。”吴孟超一生都时刻铭记老师裘法祖讲过的这句话。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救人,更凭仁爱感动世人。
“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我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看来,我这一辈子是放不下手术刀了。我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吴孟超坚定地站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2018年7月14日播出的央视《朗读者》节目中,吴孟超说:“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2004年,肝部长了巨型肿瘤的少女王甜甜引发了各大媒体的报道,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D4D601B0-1EE0-4F18-983E-BE08F7FB5320
但吴孟超反对肝移植:“这是一个良性肿瘤,肝脏移植花钱多,还有一生的排异。我建议尝试手术切除。”
甜甜的肿瘤紧紧挨着肝动脉,手术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出血,很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很多人劝吴孟超:“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一辈子的名誉可就没有了!”
吴孟超却只认“人命关天”。两天后,当甜甜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她才知道82岁的吴爷爷,整整为她做了10个小时手术才将那个重达9斤的瘤子切下来。
大医有大爱。这份爱,时常让身边人感到温暖。吴孟超给患者检查前,总会先把手搓热,每次为患者做完检查,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甚至90多岁高龄了,他查房时最经常做的一件事仍是弯下腰把患者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他说:“对医生而言,这仅是举手之劳,可对患者来讲,这不光是内心的温暖,还有康复的信心。”
在吴孟超眼中,如果一个医生对患者不负责任,那就失去了做医生的基本资格。因为作为医生,就是要一切为患者服务。
为了给患者省钱,他甚至给医生们定了不少规矩: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患者去做CT或核磁共振;如果患者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
他最反对用缝合器械给患者缝针,他说:“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没了,那可是农村孩子几年的学费,我就主张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吴孟超教导年轻人常说一句话:“德是第一位,术是第二位。”他也常援引恩师裘法祖的话:“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1996年,他用个人积蓄的30万元和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2006年,他把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元、总后勤部100万元的奖金全部拿出来,用于奖励和资助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
“我是一名治疗肝癌的医生,要为患者解除病痛;我還是一名军医,肝癌是我的敌人,而手术室就是我的战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看门诊,站在手术台旁,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2018年吴孟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96岁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把时间尽量都留给患者,只要还能上手术台,就要为患者解除痛苦。当时,吴孟超每天仍早上6点半起床,8点上班,中午休息1至2个小时,然后工作到晚上9点回家。
他的眼前是病,心底是人。他总说:“我想背着每一位患者过河。”
直到97岁高龄时,他仍在坚持为患者做手术。2019年97岁的吴孟超才正式退休,他在退休感言中写道:“只要患者需要我,我随时可以进入手术室,投入战斗。”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医者仁心,从来就不是说说而已,而吴孟超为了写好这4个字,用了整整一生。D4D601B0-1EE0-4F18-983E-BE08F7FB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