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交通工程专业为例

2022-06-16 08:18嵇涛邓社军于世军张俊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3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交通

嵇涛,邓社军,于世军,张俊

(1.扬州大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一 新时代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一) 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交通强国背景下,国家对交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以及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扬州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了“针对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交通人才发展需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素质、科学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实践、团队协作、国际视野的能力,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施工与管理、交通系统运营与优化等专业知识,能在城市与区域交通、智能交通与大数据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复合型人才。毕业5年左右时间,成为所在单位部门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或管理骨干”。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相关课程的改革,从而填补相关知识的缺失,丰富交通的学科内容,从而培养复合型交通人才。

(二) 城市规划面临新需求和新技术挑战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世界最大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最大的城市社会,形成了借鉴意义的研究案例,为城市规划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底数据[1]。然而,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带来大量资源环境被开发滥用的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此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遇。十九大报告中又再次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2]。城镇化进程经历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再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而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新要求。2018 年自然资源资部正式成立,这意味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被提到了最高层次的地位,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休戚与共共同体,而自然资源部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其实施[3]。国土空间规划被视为“加快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推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建设全景美丽中国的至关重要的举措”。“多规合一”就是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主体功能区划等多个空间规划融合成为有机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从而真正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有效对监督实施[4]。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要求下,大部制改革(自然资源部成立)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使之前相对传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诸多挑战,城市规划的编制从前期现状调查分析到规划方案的具体编制都更加强调如何应用大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这也给城市规划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加迫切需要改革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与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融合和发展[5]。

二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扬州大学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一直在不断教学实践中进行改进提高,近年来课程质量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些许问题。主要包括:

(一) 《城市规划原理》内容相对老旧体系庞杂

《城市规划原理》是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也是诸多非城市规划的工科类和理科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例如交通工程、景观设计、地理信息科学、建筑学以及旅游管理等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统编教材—2010年出版的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是非城市规划专业使用的教材。虽然书本上的相关内容仍然可以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但是针对新时代下城市化的相关特征进行内容的更新,包括“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信息技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通过对相关一流大学或者一流交通工程专业开设《城市规划原理》或者相近课程调研中发现,目前仅有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已经在课程中设置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内容,而其他学校或多或少还没有进行相关内容的更新[6](表1)。

表1 部分开设《城市规划原理》的交通工程专业概览

同时,《城市规划原理》全书共22章 714 页,该课程内容涉及到社会、历史、法律、生态、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点呈现出涉及面广,体系庞杂,内容跨度大等特点。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虑到课时相对较少的问题(如表1),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上述各部分内容必须进行压缩或者删减,且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没有设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突出重点加部分泛泛而谈,学生们很难通过城市规划理论学习掌握该课程的学科体系[7]。

(二) 课程教学方式单一且学生兴趣不高

《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还是以教师“填鸭式”漫灌知识点为主,虽然普遍多媒体教学能够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考虑到该课程存在着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相对较快,学生很容易遗忘前面教授的相关知识点,并且还存在对重点和难点的相关知识点认知不深刻,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果很差;另外,在《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将理论与案例教学分割开来,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相关理论的真实内涵,并且不知相关理论如何应用以及应用何处。同时,主观上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城市规划原理》被大家普遍认为不是其主干核心课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缺乏;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存在对城市规划原理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足,因而在理解一些城市规划理论时存在困难。再加之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教学模式以老师主导为主,忽视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从而不能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锻炼,进而导致课程学习兴趣不高[8]。

(三) 课程教学与交通工程专业背景结合不够

《城市规划原理》一直是扬州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大二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总共48 学时。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很强的课程,虽然《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开设多年,但是与本专业的知识背景真正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却很少。对于交通工程专业来说,《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对于他们后续交通规划、停车场规划课程的学习和研究都有较大相关性,城市交通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城市交通的辐射范围也决定了城市扩张的范围和空间布局。而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关系相辅相成,一方面,城市规划是交通规划的上位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对城市用地的合理空间布局是交通规划的根本要求,决定了城市交通的用地结构,也对交通的空间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交通规划也会促进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按照章节及课时要求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并没有找准《城市规划原理》对于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的精准定位,更是没有对学生后续课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和停车场规划等起到追本溯源以及融会贯通的作用[9]。

三 新时代《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新时代《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的要求,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灵活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与之相关的交通工程相关设计和研究能力之外,还需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因此我们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进行改革尝试,对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重新设计。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需注重学生课程能力的达成,注重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能力等方面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 教学内容

实时关注城市规划相关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前沿动态,优化调整适合交通工程专业的城市规划教学内容。

1.精简教材中关联度不大的内容,拓展与交通工程专业相关内容。根据专业的培养 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组成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首先,筛选出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点详细教学,如城市与城镇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价值观、人口与社会、技术与信息、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等;其次,对与交通工程专业关联度较小的相关内容,简略介绍,如城乡规划体制、生态与环境、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等;另外,与该专业关联度不大的相关内容进行删减,如城市专项规划中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适当的教学内容既能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了解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将城市规划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入到交通工程专业中去[10]。

2.针对城市规划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严重滞后的现象,更得实时更新与交通工程专业相关的城市规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因为《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已经十年没有更新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上述课程进行筛选调整外,还需要增加和补充相关内容的教学,如第4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方面,应该增加新时代以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内容融入到该章内容中,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城市规划价值观;第9章技术与信息,应该城市规划领域运用的新技术及最新发展动态,如增加清华大学龙瀛老师讲授的《城市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相关内容,使学生及时把握当下城市规划是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城市规划研究;还应再讲第13章总体规划前,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为什么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如何实现“多规合一”。同时鼓励教师把城市规划实践的最新成果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 教学方法

1.改变单一教学方式,增加互动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改变教师“漫灌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到主动地发散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探讨、交流甚至辩论等方式。比如,在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教学中,结合“双碳”背景下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设计该如何进行,通过学生分组的方式查阅科技论文资料并能根据资料研究对应的规划方案,以 PPT 汇报的形式,并设置问答交流环节。同时,可以在新课程开始之前通过设置课程学习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引入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课程循序渐进地讲解中,通过抽丝剥茧地方式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逐渐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为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融入案例实践。对于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而言,利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搜集大量城市规划和与之相关交通规划的案例资料(视频、文本、图纸等),根据上述案例材料进行讲述如何通过相关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知识点的应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还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以及未来投身到专业领域开展研究和规划设计产生成就感。

3.充实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扬州大学网上教学平台-EOL进行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研讨作业、教学视频以及案例库等多媒体的立体化教材,为学生提供内容多样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教会学生从国内外城市规划专业网站、专业期刊网站、大型规划公司主页、城市规划相关公众号自媒体等扩充知识面,学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资源中学会鉴别,与时代接轨,提高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形成良性循环[11]。

4.提升专业契合度,开展研究教学。通过《城市规划原理》相关专题讲座、讨论会、课堂报告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课程学习兴趣,培养专题研究爱好,通过回答问题、自评和互评,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三) 考核方式

扬州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变了过去单一考核方式,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为准则,立足于学生课程能力的达成,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积极努力探索,构建了基于多元课程目标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一是评价方式,改变了一如既往的只是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做法来判定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采用教师评定和学生互评并结合的方式,综合判定学生课程能力达成程度作为最终作业成绩;二是评价标准,改变了一如既往课程目标标准的评价体系,即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课程能力达成与否的标准,而对于具体《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而言,课程评价标准中结合了期中考试加期末考试考查理论知识学习和具体实践认知的教学内容,并融入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主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PPT汇报以及课程论文等多个评价标准为依据进行评价;三是评价内容,综合平时考核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考核更注重平时作业、课堂互动等环节,期末考试除考查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外,更加侧重结合当下热点应用课程理论、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结合实际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通过建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和标准化的课程目标评价标准(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能力是否达成,然后根据具体评价结果来反馈教学,实时优化教学内容,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城市规划原理》教学质量,使每位同学都能达成课程目标。

四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考虑到交通工程专业具有十分明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新时代交通人才培养除了具备专业基本能力外,更需要突出复合型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类课程,再加之课程本身内容涉及面广、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仅仅单纯依靠书本知识的漫灌已经无法时代的需要。因此,《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更应结合当前时代发展背景、趋势以及当前社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多增加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大数据赋能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促使每一位学生的课程目标都能达成,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原理交通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繁忙的交通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小小交通劝导员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