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阳
引言:城市道路的养护工作是道路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终端环节,在合理使用年限内,道路的日常养护工作会贯穿整个道路的使用寿命。其中包括偶发类病害的日常维修、中等规模的局部维修、病害的专项处置。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设施数量不断增加,道路日常养护作业的压力也日益增大。新建道路或改扩建项目竣工后,即进入养护周期。在此期间,为保证道路结构满足设计年限要求,同时满足道路的正常使用要求,需要在养护周期内进行局部的零星补修、中小修、抢修、抢险、预防性养护等内容。而养护管理方式、管理水平、维修质量将直接影响到道路的使用周期。
在一些大中型城市,道路养护作业会给交通出行、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道路养护都属于补修性质的养护,即出现病害以后才进行维修。为了减少道路养护作业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同时降低道路的使用成本,应该从道路竣工交接之日起制定科学、可行、经济的养护方案,在管理方式和维修质量上做到精细化服务管理。
改革开放后,国家城市道路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城市道路养护技术逐渐成熟,如图1所示。为更好地满足道路建设的总体要求,城市道路养护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近来,由于汽车数量的逐渐增加,道路超载,因此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对道路的安全和畅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外,在我们国家,由于当地道路路面出现裂缝和损坏的城市很多,加强道路养护和养护对道路交通安全会产生重大影响。加强城市道路养护是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恢复道路运输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图1 市政道路养护现场示意图
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我国城市道路养护水平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其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影响城市道路养护管理质量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缺乏统一管理机制。
当前,很多的城市虽然存在较多的道路养护管理部门,但是,这些养护管理部分的工作开展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管理,每个区域的养护管理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样的分散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的规制,导致道路养护管理的水平呈现层次化。而且,各养护管理部门之间还存在职责的交叉、责任推诿等问题,完全不利于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水平的提升。
2.管养不分,责任不清。
从目前的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情况分析,由于体制不完善的限制,道路管理部门对于道路养护的权责认识不全面。对于管理部门来讲,他们既是道路养护的首要单位,但是也是道路养护开展者的管理单位,由于权责划分的不明确使得道路养护管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养护计划确定、养护资金的分配等等,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找到负责主体。
对于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来讲,是一个耗资相对较大的工程,基本的养护管理工作都需要以充足的资金作为启动条件,无论是人员配置,还是设备的更新,都是需要丰厚的资金作为基础。但是,从城市道路的性质上分析,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养护资金的来源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财政为主,其他方面的投入少之又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护管理水平的提升。
1.缺乏养护管理数据支撑。
对于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来讲,数据评价是核心的依据,但是纵观实际的工作分析,很多地方对于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完全是依据经验进行,有的领导更是为了追求美好的政绩而进行,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对道路状况缺乏有效数据的支撑,所做出的相关决策缺乏合理性,导致很多的资源浪费,劳民伤财。
2.道路状况监测不到位。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为了更好的展现城市的形象,众多的领导对于道路的完整率要求较高,不断地在开展所谓的面子工程,在进行基本的道路养护管理过程中,仅仅是对道路的表面进行检测,而忽视了关于道路结构、损坏程度、平整度和使用合理性等众多因素的检测,导致道路养护管理的开展呈现面子工程化现象。
1.设备种类单一。
对于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的开展,很多的城市在基本的设备应用上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小型的维修、养护器械为主,严重缺乏先进的、大型的器械,这样导致养护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制约了道路养护维修的质量。
2.既有设备工作性能不高。
对于发达地区来讲,养护维修器械的质量也会对养护管理的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的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情况分析,我国所采用的养护器械都相对陈旧,而且由于使用时间过长,很多的设备频发故障,再加上半人工半机械化的工作模式,完全不能满足新时期道路养护维修的需求,导致养护维修的工艺可靠性和效率性很低。
就目前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情况分析,首先要从资金上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养护管理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其主要的优化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增加城市专项资金投入,主要由国家和省政府财政拨款,实现专款专用;第二,合理的抽取土地使用金、占道费等,增加城市道路养护管理资金的来源,做到针对性应用;第三,建立以养路费为主的道路用户税费筹资体制,实现对城市道路养护管理资金的统一化管理体制等。
资金的合理利用也是决定城市道养护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专项资金只有实现了专款专用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资金利用率的提升,即花更少的钱做更好的事。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政府机关建立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对道路养护管理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第二,加强管理人员的决策科学性,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资金的滥用;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养护维修设备的更新,提升养护管理的效率;第四,积极创新新技术,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的运用,节约施工成本等等。
对于道路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针对的就是信息采集的信息化、路况检测的信息化。具体的优化策略分析如下:
1.提升道路信息采集信息化建设水平。
对于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来讲,信息的准确性确定了养护维修角色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往的信息采集都是施工人员对路况进行人工式的收,这样的方式,各数据缺乏科学性,而且,分析汇总相对较为复杂,工作效率很低。但是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对道路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然后由信息系统统一对数据进行规划整理,为决策者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案,这样不仅提升了道路养护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信息技术的准确性也提升了道路养护管理的水平。
2.道路检测的信息化建设。
以往的道路检测都是通过表面对道路状况作出简单判断,然后再由人工进行实地取样,待检测完成后再由管理者做出相关的评价、判断,这样检测的周期性很长,影响道路的基本使用。信息化检测就是借助于信息设备,随时随地的对马路状况进行检测,系统直接根据相关比对数据做出评断,决策者可以直接根据评断进行决策,选择养护维修的方案,这样缩短了工作开展的期限,还可以提升道路养护管理的效率。
1.建立养护管理基本单元。
精细化养护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养护维修施工,更多的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维修方法和养护理念,将养护工作进行企业化管理。按照养护内容和实施目标,在养护体系内设置养护业务、工程业务、安全管理等部门,形成基本工作单元,保证养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为保证精细化养护管理的落地实施,需组建区域养护管理项目部。基本养护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精细化养护管理基本体系
2.建立养护管理流程和制度。
养护管理流程应按照与道路产权单位、业主单位签订的相关协议和管理文件制定,其中项目部的养护管理流程应本着对道路抢修抢险及时、施工安全、质量合格、保障有力等原则制定。
养护技术人员:负责编制年度维修计划、调查道路病害信息、编制施工方案、组织养护施工、进行现场管理等内容。
信息管理人员:负责病害信息接收、社会及相关单位问题接收和反馈、信息平台的病害分类、对外热线及社会来电的接收和反馈。
安全管理人员:负责项目部年度安全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对养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人员和机械单位进行安全交底、对养护作业的日常安全行为进行管理和考核。项目部安全员应为专职安全员,不得参与其他岗位工作,不得兼职岗位。
机务管理人员:负责对养护作业机械和车辆进行管理及调配、对自有资产进行维护和管理、对作业机械的性能和环保进行管理、对外租机械进行合同管理和票据签认。
材料管理人员:负责采购和分配养护工程所需的材料、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及结算。
劳务管理人员:负责所用劳务队的日常管理,维护劳务人员的权益,保障劳务人员在现场安全有序作业。
试验质检员:负责对养护工程的施工质量、材料质量、材料试验进行日常管理,负责组织内部的质量检查工作。
内业资料管理:负责收集整理管养道路的基础数据文件,负责养护工程施工资料的编制、整理、存档工作。
养护作业班组:根据管养道路的分布和数量成立养护作业班组,以能快速处置抢修抢险、及时修复道路病害为原则进行养护作业班组驻点布置。养护作业班组由班长进行日常管理及具体任务分配。
交通导改队:项目部应成立专业的交通导改队,对施工占路进行交通拦护工作,并负责对导改设施和车辆进行管理。交通导改队应根据不同的作业路段编制不同的交通拦护方案,保证作业人员在安全有效的拦护区域内进行养护作业。
1.选择精细化养护道路。
由于道路修建年代和养护状况不同,应根据道路调查数据,结合道路实际情况,从提高设施养护水平、提高设施服务水平、提高道路管理水平、提升道路综合环境4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进行精细化养护管理的道路。
(1)提高设施养护水平。
保证道路整体状况良好,人行道、盲道、无障碍设施完善,日常病害维修标准符合规范要求,紧急类病害能在24h 内进行修复。
(2)提高设施服务水平。
提高道路通行的舒适、抗滑、降噪、抗车辙等指标。保证人行道平整贯通,路口处做无障碍处理,并施划斑马线。完善道路交通标线、指引标识等功能设施,更好地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盲人提供优质服务;完善非机动车道、慢行系统的建设工作,保证各有路权。对盲道系统进行完善,在精细化养护管理的道路范围内,盲道应连续贯通,使盲道终端延伸至路口、公交车站、天桥、主要商业区等地区。
(3)提高道路管理水平。
提高道路产权保护意识,保证道路在使用期间不受人为破坏。加强道路巡管力度,对违法占路、非法掘路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制定道路管理保护条例,建立道路巡查动态档案,将道路日常管理落实到具体巡查人员。
对许可的占路、掘路工程进行专项监管,对占路范围、挖掘类型、开挖位置、占用时间进行专项管理,整条道路在施工结束后,按原道路标准进行恢复。
(4)提升道路综合环境。
保证道路设施外观效果。道路日常病害处理后,外观(包括材料类型、颜色、规格)应与原道路一致,保证道路外观干净整洁,防止道路受到污染,及时清理小广告、喷涂等污渍。规范道路标志标线、指示牌、路名牌等附属设施,保证附属设施完好整洁。
2.制定精细化养护方案。
充分考虑道路现状、周边环境等因素,对沥青路面病害、检查井病害、人行道和无障碍设施分布等进行重点排查。针对每一条道路,制定有针对性的精细化养护方案。
(1)沥青路面病害处理。
沥青路面病害主要处理方法包括日常养护(零星补修)、小修、中修、专项处置等。对于道路存在的零星病害或小于10m2的病害,可采用日常养护手段进行维修;若病害面积在10~400m2之间,如大面积网裂、碎裂病害,可采取小修手段进行维修;若病害较为集中,可进行中修施工,维修后可以提升整条道路效果;对于路口、公交车站等容易出现车辙的路段,可进行路面抗车辙的专项施工。
(2)检查井病害处理。
检查井病害主要类型为:井周边路面破损、井周边下沉、井盖与路面存在高差、井盖跳响。井周边路面破损主要发生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可通过日常养护、巡养一体化工作进行处理。井周边下沉多因为原路基、基层密实度不足引起的,通常需要将基层、面层一同处理,按道路原结构类型对井周边进行恢复,也可采用检查井加固进行专项处理。井盖与路面存在高差时,应对检查井进行升降处理,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升降的同时进行加固处理。井盖跳响影响通行效果,且存在安全隐患,应与相关产权单位协同治理,更换井盖的同时,解决高低差、井周边下沉等病害。
(3)慢行系统设施病害处理。
人行道要保证在所属道路内完全贯通、外观平整、宽度合规、盲道精准、无障碍物。对于步道缺失、下沉、拱起等病害采用日常养护或巡养一体化的手段进行维修,对于步道砖出现大面积沉陷、面层脱皮等病害可进行小修或中修处理。
盲道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在横穿路口、公交车站、过街天桥等位置应与现况路面进行平接。盲道改造时尽量沿直线布置,在转弯或路口位置设置提示砖。对人行道上的检查井应按照无障碍设施标准进行升降。
结束语:
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水平在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加强城市道路的养护水平,可以解决道路老化、管道复杂等技术难题,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道路水平。以科学进步观转变维修观念,进一步将区域维修向专业化、区域维修轨道转变。从设计和规划过程开始,我们用最好的方案,用好现有资源,节约财政资金,控制养路成本,降低能耗,使道路美观、经济、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