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晶晶
(中国矿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很多大学生心理产生郁闷、焦虑等负性情绪(即负面情绪),在持续性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必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继而对学习及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虽然很多大学生能意识到负面情绪问题,却苦于没有过多时间,缺乏对自我情绪的认知,不知道如何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 且现有医疗健康产品多关注于人们的生理健康, 对于情绪方面的心理因素有所欠缺。基于此,本文采用移情设计方法,构建了大学生情绪健康产品移情设计模型, 将情绪融入到健康产品设计创新中,使设计师深入挖掘大学生深层次心理与互动需求,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情绪,为大学生情绪健康产品设计提供思路。
负性情绪又称为“负面情绪”,也可称为“消极情绪”,在人群中十分普遍,是一种与“积极情绪”相对立的情绪构成。 即能带给个体愉快感受(如愉快、满足等)的情绪为正性情绪,能带给个体痛苦感受(如伤心、恐惧等)的情绪为负性情绪。 心理学上,负性情绪表示系列情绪的统称,包括焦虑、紧张、愤怒、沮丧、伤心、痛苦等等。 之所以说这些情绪是负性的, 是因为这类情绪体验, 通常是不积极的、令人不舒服的。 除了精神上的不适外,身体上也可能相应会产生不适感,进而可能造成身心伤害,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适当的负性情绪会给人进步的压力和动力, 但高频率、 高强度的负性情绪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不善于疏导情绪,长期压抑负性情绪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心身症状[1]。
基于各类情绪类疾病的产生, 对于心理健康产品的探索,包括心理状态的监测、调节、治疗方面,主要在于对于用户情绪的关注。
目前, 国内智能产品各式各样, 但在 “心理健康产品”、“情绪调节产品”、“减压产品”等方面却鲜少。 大多数心理健康服务都结合了互联网平台, 以移动端APP 或者网页作为服务载体,例如壹点灵、壹心理、愈见、中国心理网等。 侯临亿[2]通过对都市成年人和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总结出了符合都市中成年人的情绪调节需求和调节方案, 并指导设计出了一款情绪调节APP。 近些年也逐渐出现关注于情绪的可穿戴设备研究,喻叶[3]和殷悦[4]基于情绪识别进行的可穿戴产品设计,为实现实时监测情绪和心理健康打下了应用基础。 但还是很少有研究者将智能设备应用于心理健康监测, 因为这涉及到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设计学、生理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 但这并不代表心理健康不重要,其实正说明着情绪类问题是被市场所忽略的问题,关注情绪调节与改善、促进心理健康的设计是本文研究重点所在。
在国外,产品形式更是多样,线下产品和线上网站、APP 皆有,以可穿戴传感器、智能产品、网站、智能手机为依托, 对于情绪的研究由集中于关注与测试情绪转到情绪调节、鼓励人们关注自身情绪并将它表达出来上。麻省理工保罗·约翰斯等人率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应用可穿戴设备, 通过运动手环来收集大学生的行为数据,发现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影响其压力、睡眠、运动等情况[5]。剑桥大学的学者设计了一款APP,可以追踪、判断用户情绪,实现实时监测,能够有效收集影响用户情绪的因素。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Priori,能够监测到用户的情绪波动, 在发现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马上警示使用者,从而有效地帮助易怒或性格较为极端的人。丁·杨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辅助教学情绪识别模型,并验证了在虚拟教学环境中,人脸表情的情绪识别可以帮助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来适当改变教学策略的可行性[6]。 Rendever VR 系统帮助行动不便老人主动联系家人,感知外界,有效缓解其孤独感和寂寞感,减少负面情绪导致的不良疾病发生情况, 让其享受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可以看出, 专注于情绪问题的体验和设计已经被广泛应用,国外相关情绪调节产品的设计已经逐渐成熟,国内相关领域和行业也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后续发展的兴起也是可以预见的。
“移情”源自于外文“empathy”,可翻译为“移情”,也可译成“同理心”。 “移情”偏向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对把过去的人或事物的情感投射到另外的人或事物,即其他人的情绪、 情感状况也勾起个体心理产生一种与之相同的情绪及情感状态;“同理心” 则侧重说明对人格特点和感情感知的反应能力, 即理解或感受他人正在经历的情感反应能力,表达主体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对其感知经历客观理解并接受,以求感同身受。
在设计学科中, 移情代表着设计师对用户的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设计活动过程中,设计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重构用户所处情境,从而进一步理解、推断、洞察出用户的真实感受。 在设计研究工作中,用户对产品的认知被普遍认为是多变和抽象的,移情设计过程中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进入研究活动,通过观察用户对于产品或服务的使用,关注细节要素,强调用户的各类现象,理解用户当前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探索其行为的意义,利用移情进行情感分析,在用户和产品中实现交互情境,获取用户认知,仔细考虑用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走进用户”以及“聆听用户的声音”, 重视用户主观体验, 满足真正的用户需求,然后将结果应用到新产品设计中,设计更亲密和合适的产品。
移情设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过程中, 前期用户研究阶段的有力工具、 设计者的设计思维过程以及设计后期产品评估测试,贯穿于产品设计开发全流程。有学者将移情设计研究分为4 个阶段,依次为产生、沉浸、联系、撤离。 在产生阶段,设计研究人员开始进入用户的自然使用情境,对其产生好奇心,然后获得感知、探索用户场景和体验的意愿,对用户进行初步观察与了解。在沉浸阶段,设计者沉浸在用户的世界里,在此获得更多用户知识与认知,加深对用户的了解,发现影响用户体验的诸多因素,在此过程中,设计师维持着开放心态,沉浸在其中而不发表意见、不做评价。 联系阶段,设计者回忆自己和用户情景中相类似的经历和记忆,与用户建立联系,理解用户所表现出的感受、 情感与价值观, 与用户积极沟通,判断此间获得的感受和理解是否与事实相左,并通过用户的反馈消除误解、获得更进一步的认识,而后,设计者拥有较高的移情水平。最后一个阶段,设计者着手撤离出用户情境,取得独立的设计师人格,并立刻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解决用户问题,产生设计方案。如果发现数据有错误, 设计者便会再次进入用户情景与用户进行积极沟通和确认。
根据移情研究是设计思维过程的基础, 将移情设计工具分为三个层面的研究,分别是观察层面研究、互动层面研究和沉浸体验研究[7],见表1。 按照移情设计阶段与移情进程,通过递进的方式来运用移情设计方法,进而获得用户较为全面的信息诉求。
表1 不同层面移情设计方法的应用
在大学生情绪健康产品移情设计过程中,设计前期,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移情探究, 获取其主观体验、用户感受、使用产品的出发点以及潜在需求等,经过搜集、筛选、剖析和利用用户反馈,对用户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以此确定大学生的认知取向与潜在需求[9],建立认知框架,形成大学生情绪健康产品开发初期的设计指南;设计过程中,以大学生为导向,帮助设计人员指明方向,全身心投入设计过程,引发设计师对于设计的方向、创意与灵感[10],指导设计实践;设计评价阶段,可以运用移情设计方法对设计原型进行评估,探索更好的用户体验。 基于此,结合丁邦禄一等人提出的移情设计模型[11]、移情设计四个阶段与论述方法,初步建立大学生情绪健康产品移情设计框架,见图1。
图1 情绪健康产品移情设计框架(作者自绘)
此框架在设计过程早期阶段预测用户潜在需求和有效地产生设计想法, 并在后期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测试,分为产生、沉浸、联系、撤离4 个阶段:
(1)产生阶段:共一个步骤,移情于大学生用户,与大学生用户直接接触,观察用户与了解用户,获取大学生行为、言语、情感等定性数据。 首先,通过参与式观察方法有效地观察、追踪大学生用户以及所有交互的产品、服务或空间,概括用户行为,总结描述其行为背后反应的现象;其次,利用移情探测包记录用户的实际生活,获取其行为、态度、典型使用情境等数据;最后,通过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与用户进行探讨,获取用户行为背后的情感数据。
(2)沉浸阶段:在这一阶段,对用户观察与了解阶段产生的用户数据进行梳理,整理归类,按照4 个分类层次要素(属性、功能结果、心理结果、价值观)进行内容分析,确定整合的含义是相同还是相似,进行精简和编码,构建认知阶梯,沉浸于用户的世界,获得更多用户认知。
(3)联系阶段:在此阶段,对前期获得的4 个分类层次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进行问卷调查,以五分制量表评分方式对每个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关度进行评价,进行关联矩阵分析,填补定性研究用户和定量观点之间的空白;其次,计算分析两两要素即每个环节之间联系强度,进行优先度排序,转化为层次价值图。
(4)撤离阶段:共两个步骤,建立原型是指在前期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与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构建产品思维导图概念原型,产生创造性想法并创造一个新的思维框架, 帮助设计者和大学生就产品的认知结构达成共识[12]。设计评估是指为测试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在沉浸体验层面情景地图的基础上, 进行视觉化升级, 代入大学生视角,对功能定位进行评价并及时修正不合理的功能定位,以探索更好的用户体验。
移情设计作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方法[13],关注于用户的生理、心理、行为、态度、情感等细节要素,可以深入挖掘大学生深层次需求,了解其真实情绪,让其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情绪上的愉悦感,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本文结合产品移情设计方法,构建了大学生情绪健康产品移情设计框架, 能够为情绪健康产品设计提供方向,为系统硬件及软件开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