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6-16 02:43付保忠
中外医疗 2022年11期
关键词:瘘术鼻胃营养状况

付保忠

厦门市第五医院急诊内科,福建厦门 361101

吞咽障碍是指机体吞咽食物过程中存在障碍,临床表现为吞咽难、进食慢,主要由食管括约肌、咽喉、软腭、下颌等功能异常导致,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会造成机体营养摄入不足,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病情康复[1]。临床为改善吞咽障碍患者营养不足情况, 常为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干预,临床常用干预方式为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 尽管该种干预方式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但会引起误吸、反流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为避免发生上述并发症,亟需为患者寻找更加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2-3]。相关研究表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且并发症较少[4]。基于此,该文随机选取2020 年10 月—2021 年12 月在该院治疗的60 例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获取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随机选取该院接收的60 例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式为患者划分成常规组 (30 例) 与研究组(30例)。 常规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26~79 岁,平均(48.86±10.74)岁;病程 27~43 d,平均(34.11±1.07)d;原发疾病类型:重症颅脑外伤6 例、脑出血10 例、脑梗死8 例、鼻咽癌4 例、食管癌2 例。 研究组男17例,女 13 例;年龄 27~78 岁,平均(48.77±10.66)岁;病程 28~44 d,平均(34.22±1.19)d;原发疾病类型:重症颅脑外伤4 例、脑出血11 例、脑梗死9 例、鼻咽癌5 例、食管癌1 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吞咽障碍,符合《吞咽障碍膳食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鼻胃管营养支持时间超过1 个月;手术、麻醉耐受性良好;患者自愿参加该研究,对该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协议书。

排除标准: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患者;预计生存期少于半年患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胃镜检查禁忌证患者;胃前壁病变患者;消化道穿孔、腹水患者;心肝肾严重功能异常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进行鼻胃管营养支持, 患者采取卧位,头后仰,插管前润滑胃管前端,在一侧鼻孔插入胃管,进入15 cm 时,叮嘱患者进行下咽、深呼吸动作,待胃管插入预定长度后进行固定,确保胃管插入胃内,首次予以鼻饲等渗液糖盐水,术后2~3 d,过渡至肠内营养液。协助患者半坐位,头上抬,初始营养液设置为30 mL/h, 后按照患者耐受情况增至80~100 mL/h,后按照患者耐受情况增至80~100 mL/h,在16~20 h 内滴完,结束后,冲洗胃管,防止堵管,连续治疗1 个月。

研究组患者进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术前,为患者检查生命体征,叮嘱患者禁食8 h 以上,实时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在内镜室操作,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清洁口腔,为患者开展抗感染治疗。患者采取平卧位,抬高床头,将胃镜置入,确认没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后,注入气体,扩张胃腔,保证胃前壁紧贴腹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穿刺点,实施局麻,做小切口,内镜监视下置入套管针,退出针芯,置入导线于胃腔中,通过外套管置入导丝,并夹紧,后经食管退出导线、内镜。连接导线、线圈,置入造口管于胃腔内,于内镜下调整造瘘管位置,保证前腹壁紧贴胃部,减掉造瘘管前部,连接接头。 术后定期清洁造瘘管周围皮肤,冲洗2~3 次/d,保证清洁、通畅,连续干预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营养状况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体质指数。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定,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6]。并发症包括肠源性感染、消化道出血、造瘘管脱出、吸入性肺炎、再插管、腹膜炎、反流性食管炎。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2.2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比较

研究组营养状况指标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status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表2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status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组别常规组(n=30)研究组(n=30)t 值P 值血清白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mg/L)治疗前 治疗后血红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体质指数(kg/m2)治疗前 治疗后35.78±3.12 35.57±2.87 0.271 0.787 39.40±2.48 42.32±1.49 5.527<0.001 182.25±26.87 182.20±27.11 0.007 0.994 255.33±36.35 301.39±40.48 4.637<0.001 95.29±13.14 94.15±13.29 0.334 0.739 99.13±15.37 120.47±14.72 5.492<0.001 18.25±1.25 18.23±1.23 0.062 0.950 18.88±2.66 22.65±0.99 7.275<0.001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points]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points]

组别常规组(n=30)研究组(n=30)t 值P 值生理健康治疗前 治疗后45.76±3.33 46.15±3.02 0.414 0.680 57.38±7.23 71.78±10.42 6.218<0.001心理健康治疗前 治疗后44.67±4.18 45.18±5.67 0.396 0.693 53.28±7.21 62.35±6.88 4.984<0.001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35.46±6.77 36.18±4.70 0.478 0.634 50.47±3.26 66.84±4.64 15.811<0.001生理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56.13±5.24 56.56±5.59 0.307 0.759 63.35±3.73 80.79±3.26 19.282<0.001

3 讨论

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营养支持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原发疾病造成吞咽功能障碍且胃肠功能尚未丧失的患者, 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维持肠道正常运转[7-8]。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包括置鼻胃管、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等方式,其中鼻饲进入胃部营养支持是使用率较高的支持方法,但该种营养支持方式会提高并发症发生率, 且部分患者不能忍受长久置入营养导管,会自行拔除,影响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9-10]。

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和鼻胃管喂养相比, 鼻饲管会对患者食管产生损伤,容易引起肺部、咽喉部并发症,而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置管舒适度更高,操作简单, 经济有效, 对于原发性长期吞咽困难患者来说,该种营养支持方式能够维持胃肠功能正常吸收,确保身体长久得到营养供给, 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11-13]。 和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方式相比,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更符合患者生理功能、运转,适应证更广,减少并发症,减少患者自行拔管、反复插管造成的食道黏膜、鼻、咽喉损伤[14-15]。 同时,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无需使用特殊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价格低廉,患者接受度较高[16]。

在黄晓春等[17]的研究中,通过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生理健康 (71.67±10.31)分、心理健康(62.24±6.93)分、社会功能(66.93±4.53)分、生理功能(80.68±3.15)分,均高于鼻胃管营养支持组(P<0.05);该文研究中,研究组生理健康(71.78±10.42) 分、 心理健康 (62.35±6.88) 分、 社会功能(66.84±4.64)分、生理功能(80.79±3.26)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和黄晓春等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以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覃冬林等[18]研究中,为吞咽障碍患者施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血清白蛋白(42.32±1.49)g/L、血清前白蛋白(301.39±40.48)mg/L、血红蛋白(120.47±14.72)g/L、体质指数(22.65±0.99)kg/m2,均高于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P<0.05);该文研究中,研究组营养状况指标中血清白蛋白(42.32±1.49)g/L、血清前白蛋白(301.39±40.48)mg/L、血红蛋白(120.47±14.72)g/L、体质指数(22.65±0.99)kg/m2均优于常规组(P<0.05),和覃冬林等[18]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以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 为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疗法,可以优化患者营养状况指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瘘术鼻胃营养状况
改良鼻胃管固定装置对降低鼻胃管滑脱率、皮肤损伤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高频彩超在行动静脉内瘘术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鼻饲营养正确定位鼻胃管置入长度的研究进展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357例恶性肿瘤患儿营养状况调查
应用自体血管移植行动静脉造瘘术13例
经皮内镜胃造瘘和小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