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数 戴小平 陶玲玲
《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提出要全省域协同创新,构筑双核引领、多点辐射、全域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要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培育一批国家创新型县 (市) 和创新型乡镇。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动态调整的县域创新能力监测评估机制,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当前学界对县域尺度评价研究不多,且监测频率过低,对指导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县区)创建工作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足。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核心创新之处一方面在于提升监测时效性,实现以季度为频率;另一方面在于拓展监测覆盖面,实现对县域创新水平的监测。
1.框架的搭建。根据创新型城市的特点,本文构建了由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和39 个三级指标组成的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宁波市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的选择。结合指标的重要性、代表性、季度数据的可取得性,同时为了加强对县域综合创新水平的科学测评,根据指标的代表性和分区县(市)数据的可得性,最终确定39 项指标作为测评体系的三级指标。为实现季度监测,选取的指标以季度指标为主,部分年度指标因其重要性,仍予以保留;部分指标为宁波市科技季报指标,时期为1-5 月和1-8 月。
3.权重的设定。通过专家赋权法对4 个一级指标分别赋权如下:创新投入0.25、创新能力0.3、创新产出0.25、创新环境0.2;10 个二级指标分别赋权如下: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各0.5,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各0.5,知识产出和经济贡献各0.5,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各0.3,生态环境0.1。
根据指标体系,创新水平综合得分通过线性加权综合法得出,具体公式如下:
H=0.25×Y(创新投入)+0.3×Y(创新能力)+0.25×Y (创新产出)+0.2×Y (创新环境)
其中,H 表示创新型城市创新水平综合分值,Y 表示一级指标分值,下标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分别表示各一级指标的评价分值,具体计算模型如下:
模型中,n 表示该一级指标下面所属的二级指标数量,m 表示第i 个二级指标下面所属的三级指标数量,Tij表示第i 个二级指标下面第j个三级指标的标准化数值,Wij表示第i 个二级指标下面第j 个三级指标的权重,Wi表示第i 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针对指标数据本文采用功效系数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单方面突破的效用不明显,因此将无量纲后的指标值限制在60-100 之间,避免单个指标异常波动影响评价稳定性:
在公式中,Tij表示第i 个二级指标下面第j 个三级指标的标准化数值,Sij表示第i 个二级指标下面第j 个三级指标的原始数值,Sjmin表示第j 个三级指标的最小值(或者不可接受值),Sjmax表示第j 个三级指标的最大值(或者满意值)。
鉴于所有指标均为相对数,且为了给区县水平提供一个平均参考,本文将全市数据与区县一起采用功效系数法,分别以2020 年和2021 年二季度数据对全市及各区县(市)创新水平进行测算,以获得可以同比的全市平均水平,结果如下:
根据测算结果,2020 年宁波市创新水平综合得分77.90 分。分领域看,创新产出(78.64 分)得分最高,其次为创新投入(78.21 分)和创新能力(77.65 分),创新环境(76.98 分)得分最低(表2)。分地区看,慈溪市(81.98 分)、余姚市(80.78 分)、鄞州区(80.48 分)得分均在80 分以上,位列第一梯队;江北区(78.74 分)、北仑区(78.66分)、镇海区(78.01 分)及宁海县(77.89 分)位列第二梯队;象山县(74.15 分)、奉化区(72.32 分)及海曙区(71.80 分)得分相对较低,位列第三梯队。
表2 2020 年和2021 年二季度宁波市创新水平比较情况(单位:分)
根据结果,2021 年二季度宁波市创新水平综合得分77.62 分,比2020 年下降0.28 分。分领域看,四个一级指标两升两降,其中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分别下降1.49 分和0.85 分,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分别提升0.75 分和0.38 分。二级指标中,政策环境提升1.67 分,提升幅度在所有二级指标中排在首位,其次为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分别提升1.02 分和0.47 分,拉动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经济贡献下降1.82分,降幅最大,其次为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分别下降1.28 分和1.69分,造成创新投入得分的整体下降。
分地区看,相比于2020 年,2021 年二季度10 个地区创新水平四降六升,其中江北区(+1.68)、海曙区(+1.56)及慈溪市(+1.13)提升幅度均达1 分以上,位列前三;北仑区下降1.25 分,降幅最大,奉化区(-0.87)、象山县(-0.30)及镇海区(-0.14)也均出现下降趋势;此外,鄞州区、宁海县及余姚市分别提升0.61 分、0.53分和0.50 分。
图1 2020 年各区县(市)创新水平得分
1.区域发展亟待统筹布局。一是发展步调不一致。从数据看,鄞州、余姚、慈溪处于第一梯队,且得分处于上升趋势;而奉化、象山已处于第三梯队,得分仍出现下降趋势。此外,2020 年得分最低的海曙区与得分最高的慈溪市创新水平相差10.18 分,2021 年二季度,得分最低的奉化区与得分最高的慈溪市相差11.66 分,地区之间极差进一步扩大。二是发展类型不一致。比较各区县(市)分领域得分可以发现,海曙、奉化两地除了创新环境外,其余三个领域得分普遍较低,弱势较为明显;象山则创新能力尚可,但另外三个领域弱势明显;北仑、镇海两地短板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宁海的弱项主要为创新产出;余姚和慈溪则是创新环境全市低谷。
2.创新投入有待均衡发力。一是资金投入与人才投入有差异。从具体指标的变动趋势来看,属于资金投入领域的两个季度变动指标均呈现提升态势,“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21 年二季度比2020 年度分别提升0.33 个和1.87 个百分点;但是属于人才投入领域的诸多指标呈现回落趋势,“研发人员中本科及以上人员比重”“研发人员中全职人员比重”两项下降幅度分别达到4.13 个和2.34 个百分点。
二是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不同步。同为创新能力二级指标的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差距较为明显,2021 年二季度两者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仍相差4.45 分。从具体看,构成技术创新的5 个三级指标中,除了两项年度指标,其余三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更是下降5.79 个百分点。
表3 2020 年和2021 年二季度各区县(市)创新水平比较情况(单位:分)
表4 2020 年宁波各区县(市)分领域创新水平情况(单位:分)
3.创新环境仍需优化改善。构成创新环境的三级指标中,多项指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经济环境中,权重分别为0.2 和0.3 的“自营出口额占进出口额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分别下降了2.0 个和0.89 个百分点;社会环境中,权重为0.4 的“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下降1.79 个百分点;政策环境中,权重为0.4 的“企业营商环境满意率”下降0.3 个百分点;生态环境中,权重为0.6 的“生态环境满意率”下降0.21 个百分点。
探索更灵活的投资方式支持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组建“宁波市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宁波市科技创新出资平台的运作主体,使其成为聚集各类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宁波市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投融资平台。
及时掌握人才分布动态,围绕当前企业紧缺人才,组织专人开展联络服务工作,实现人才工作“精准发力”;围绕重点产业链、创新链调整院校专业设置,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重点产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出台重点人才保障政策,开展优秀外籍留学生在宁波就业试点,探索试行海外人才移民政策;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推广人才码,实现政策信息无感推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各领域服务工作。
强化科技主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甬江实验室和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梯次发展的实验室体系。聚焦重点领域,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提升高校院所科研水平,围绕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关键性技术创新攻关力度。搭建重点行业科研基础设施平台,为企业开展大型实验测试、新产品调试以及重大科研攻关提供必要硬软件设施,系统减轻企业负担。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监督政策落实,确保政府科创投入的长期持续。完善知识产品投资、交易等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支持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与人民调解,建立国内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海外专利纠纷应对、知识产权分析与保护机制。以大数据改革思维创新服务路径,实现创新创业和行业政策的“一站查”,探索建立企业标签化管理和政策关键字标识规则,通过大数据AI 技术实现模糊匹配,实现相关信息的无感精准推送。
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实现季度动态监测和对区县(市)的测评,满足当前新形势对创新发展的监测需要,但是在实证的过程中,发现要真正实现季度监测和对区县(市)的科学评价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一是要增加科技报表频次,现有的科技报表为年度报表,全省仅有嘉兴市和宁波市开展季报,且宁波为错季报(报表时期为1-5 月和1-8 月),多数地市无法实现相关指标的季度取数。建议在统筹处理好基层工作负担和季度年度数据衔接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科技季报。二是要规范部门资料取数,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涉及部门相关行政记录,为动态时点数,不同时点取数既不相同,且无法获取历史某个时点数据,因此,建议完善部门取数机制,建立定期(按月或按季)取数制度,保障部门数据质量。三是要开展县级分类比较,各区县(市)因经济结构不同,导致创新水平差异较大,如宁波市余慈地区工业发达,测算出的创新水平较高,而中心城区以服务业为主,创新水平则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可比性较低,因此对区县的评价建议将全省90 个区县(市)按照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进行分类,在同类区县(市)中进行横向比较,提高评价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