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感在朗诵表演艺术中的运用研究

2022-06-16 00:34付焱苑松岩
参花(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演播文艺作品节奏感

付焱 苑松岩

“朗诵表演艺术”是文艺作品演播活动中的重要表达形式,亦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在书面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形成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表演艺术正是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将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由静态的语言变为动态的言语,并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再解释、再创作、再加工,将其深刻的思想情感、鲜明形象、寓意得以传达给受众。在朗诵表演艺术创作活动中,音乐的乐感和朗诵的语感往往能够相融相生,充分结合乐感与播音创作外部技巧中的节奏感,应用于朗诵艺术创作中,为文艺作品演播创作带来全新的艺术魅力。

一、音乐乐感与朗诵语感的相融相生

(一)音乐乐感中的节奏感

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知,这在音乐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拥有了灵敏和丰富的乐感,会使创作者接触到美的音乐作品时,在心灵上反响更大。乐感,包含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为了传达一种音乐感觉,而乐感就是需要创作者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节奏感有着多种的节奏形态,通过掌握节奏、韵律更好地呈现作品的起伏。停顿、停连、抑扬顿挫等是形成节奏的要素。而针对文学性中的节奏,郭沫若先生则论述过有关内容,他论述诗歌的节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就能表现出诗歌的节奏。那么,无论是针对音乐中乐感的节奏,抑或是朗诵中的节奏,二者均有着共同性,那就是要将作品的艺术性通过节奏感呈现出来,使作品富有艺术魅力。

节奏在艺术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它是使美的内容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形式。艺术的节奏,要比现实事物的节奏更为鲜明,更为完善,更符合人的审美心理。在音乐中,节奏是乐曲结构的基本要素,是音乐的重要表达手段;在文艺作品演播的创作中有着显著的艺术特性,节奏也正是其重要的表达技巧。任何一种艺术语言都需要动听、耐人寻味,通过听觉艺术带给听众美的享受,而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朗诵艺术,作品呈现都具有审美价值。从语言学的视角去探究,朗诵和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都同属于有声语言的表演艺术,都需要通过声音、声调、节奏将其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通过创作者的二度创作,让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朗诵语感中的节奏技巧

朗诵是一种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通过朗诵者声音、情感的表达、语言技巧的运用将文学作品的内涵呈现。朗诵并不是单纯地将文字变成声音,而是需要诵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调动自身的情感去感受、体味,然后通过语言节奏的有声语言外部表达技巧把作品的思想寓意、逻辑关系得以衔接起来。这是诵读者对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信息和情感。

音乐艺术的呈现上,表演者可以通过音乐的音符、节奏、旋律等将音乐准确地呈现出来。同时,将人声音调和语言有效结合,通过语言的描绘,声乐艺术可以更加直接地将人的细微情感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朗诵艺术语言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是相融相生的。那么在朗诵作品中运用音乐思维去进行艺术创作,则是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同时,怎样使得朗诵艺术语言具有音乐性,一直是艺术语言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掌握声乐艺术与朗诵艺术的特点,能更好地提升朗诵者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等。

二、乐感和语感在朗诵中的运用

(一)乐感的运用

由于早在古代,艺术语言就与音乐有关联。一篇适合朗诵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音乐性特点。朗诵者在进行朗诵时,应进行适度选择。一篇朗诵艺术作品,需要诵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主题、体裁、音乐、声音进行合适的选择。尤其音乐的选择,既要能够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又不能喧宾夺主。所选择的音乐既要能符合朗诵作品的情感基调,又要能够对作品主题起到烘托作用。

(二)语感的运用

在朗诵文艺作品的过程中,节奏感应该是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朗诵者思想感情的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进行创作时,情感的波动正是其声音运动形式的一种依据。而这种思想感情的运用变化源于稿件,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感而发”。在充分了解到稿件的主题后,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产生生理节奏的适度变化。只有思想感情达到情真意切,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波澜起伏。

(三)乐感与语感的结合

无论是对诗歌的朗诵,抑或是针对小说、散文的朗诵,其文体本身都具备一定的音乐性特征。文艺作品演播正是由有声语言演绎而成,有声语言,除了语音序列外,还有一个附着在语音上的“超音段成分”,也就是需要横跨一个音节或者是词语、短句、长句等的语言成分。实际上,这些内容也正是所谓的在朗诵过程中产生的抑扬顿挫,不同的稿件由于所讲述的内容不同,情感基调的差异,则会由不同的情感基调进行处理,语句之间的节奏感也会相应产生变化,形成了快慢、高低、停连等效果。

张颂教授的《播音创作基础》一书中针对节奏有着一定的概述:“一记钟声、一次涛声,形不成节奏;一蹬石阶、一根木栓,也形不成节奏。”在这本书中,针对节奏的内容论述中还提到了回环往复的特点,文艺作品演播的创作过程中,其诗歌的诵读正是需要运用回环往复的特点。在进行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因为情感对作品的节奏会带来影像,回环的语言特点也同样会影响到诗歌节奏的处理。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中,节奏正是回环反复的表达。因为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游子对家乡中亲人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情感在进行诠释朗诵时,一定要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地理解到这份情感的输出。那么,整首诗需要运用低沉的、缓慢的形式进行处理。

文艺作品演播的节奏感是由外部节奏和心理节奏构成的,创作者正是根据节奏和情感二者的紧密结合进行展现,比如说文艺作品《相信未来》,在这部作品中需要首先了解作品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再進行相对应的朗诵技巧的处理。而作品《相信未来》前期是以叙述为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使自身的情感得以抒发,中间部分才是情感展现。朗诵文艺作品时,节奏的恰当运用,可以调动感情,这对教学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那么,相信未来更是与当下的主题吻合,这在朗诵时正能形成一定的身份感的认同,从小我的角色融入,到大我的梦想实现,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未来憧憬,相信未来的美好。身份感、画面感、对象感在朗诵这篇诗歌格式的作品中,尤为重要。也正是在这样的画面体验中,通过心理节奏的带动,形成了强烈的共鸣。与此同时,这首诗朗朗上口、音律节奏具备一定的音乐性,音乐性的融入又使得这部作品的层次鲜明,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情感呈现得错落有致。

诗歌的创作,由于其讲究押韵、叠韵、重叠、回环等语言修辞手法,使诗歌从文字本身就具有了回环的音乐美,再通过有声语言的二度塑造,朗诵出来后加深了这种音乐性所带来的美感。这就要求朗诵者要把握好诗歌中的节奏感。同时,诗歌格式的作品讲究句式的错落感,强调音调的高低不齐,语音的舒缓绵长,同时短句子又能展现一种明快紧凑的效果。

而朗诵艺术创作中,其节奏又包含了多种形式,节奏转换的技巧丰富多样。不同的稿件主题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心理节奏也会随之变化。不同的稿件所具有的节奏不同,诗歌短句为核心,节奏明快,节奏感较强,声音表达具备独特的音响效果。如作品《少年中国说》是诗歌,和上文所讲的《相信未来》一样,在进行朗诵时都要注意其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这部作品的内核很深,能够唤醒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朗诵时设身处地之感想,能充分地调动学生朗诵的积极性,而这种思想情感的对接、共鸣,也带动了朗诵时的心理节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样的语句铿锵有力,节奏感的良好把握,既能流畅地表达情感,又能渲染氛围,使其与自身的生命力紧密融合,与当下的大环境浑然一体。

小说更注重表现性,故事情节的丰富,人物的多种类型,也造就了小说情感的复杂性。对小说片段进行艺术创作演播时,更多地需要注重其抒情性的表达,而在一些小说中同样也具有语言上的音乐美。朗誦者进行创作时,同样要根据小说的文字语言确定文章的风格,词句的风格,有一些词句如诗歌一般,运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在进行朗诵时可以通过心理节奏和外部节奏的结合,呈现作品。比如文艺作品《我的战友邱少云》节奏感的把握为紧张型,在这篇作品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火势的燃烧,紧张节奏的出现,这就需要朗诵者在最后一个段落将节奏凸显出来,将压抑许久的情感爆发,声音高亢地去呈现高潮的段落。而到了最后一段,又将回归到讲述情节,这时又将节奏放缓,深沉而又凝重地表达“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三、乐感的运用对朗诵表演的意义

(一)跨学科融合

声乐与朗诵本是属于不同的艺术学科门类,而二者却有着相通之处,对任何一门艺术表演而言,多元化的表演可以使作品具备创新性。大众通过文艺作品演播的表演,感受优秀的文学作品美的形象和美的语言。

跨学科融合表演,将音乐思维融入文艺作品演播的创作过程中,通过音乐与语言有效融合。因为对于朗诵而言,本就是汉语语言固有音乐美的外在体现,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并不是硬凑在一起的艺术效果,而是汉语言特有的发音特点和音乐的歌唱发音相似,均具有明显的音乐美。

纵观一些诗词歌赋,在其文字创作上大量运用了双声、叠韵、轻声、叠词、儿化等多种修辞手段,而且多用短句子的写作手法。这就是一种自然的韵律美,形成了对仗、押韵、反复的技术技巧,这与音乐中的歌词创作有着相似之处。通过朗诵,将这些朗朗上口的语言从书面语变成有声语言,将这种和谐的韵律美通过音乐思维的注入,使得文艺作品更具有韵律美。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任何艺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都需要创作者能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而对朗诵者而言,培养其音乐思维和其创造性思维,能够丰富文艺作品诵读的艺术性,同时提高大众审美。

文艺作品的类型较多,而文艺作品的稿件包含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变化,这就需要诵读者能够对稿件中要传达的情感深入研究,真正了解作品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将生动化、立体化的形象呈现于大众面前。培养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是为了在进行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深入作品的根源,而非浮于表面,并非是声音洪亮地去朗读即为完成作品。之所以称之为朗诵,正是要通过艺术类的二度处理,运用创造性思维完成艺术化处理。

四、结语

朗诵一篇文艺作品稿件,并非单纯地依靠诵读者的音色,还要求诵读者能够把握稿件节奏,将稿件中节奏的起伏、音调的和谐、音色的优美做到位。正是通过诵读者形象化地演绎,使得观众通过听觉艺术所塑造的形象得以感受到,产生一定的画面感。情感的表现是朗诵的灵魂与生命,将情感升华,才能使作品的艺术性得以体现。在朗诵的过程中,情感体验越深刻,艺术表现就越富有感染力,听众能感受到的氛围感就越强烈。

乐感中节奏感的运用,使诵读者能够将多学科融合,充分调动自身诵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恰当地表现作品的情感,才是其最终艺术呈现的目的。无论是诗词作品还是小说、散文,都需要能够通过创作者的想象,构建一幅真实的画面,使其更真实、丰富、细致地描述,其身临其境之感,让听众印象更深刻。恰当地运用乐感,较好地作用于朗诵表演中,实现从乐感、语感到情感的升华,深刻地理解作品,深入地表达作品内容与情感,生动地塑造作品的形象,将作品所描述的内容呈现于观众的面前,才是朗诵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孙叶林,董正宇.论朗诵语言的审美意蕴[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45-47.

[2]张庆红,张春丽.谈乐感在朗诵艺术中运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06):136-139.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乐感在有声语言艺术应用中的嬗变”(项目编号:吉艺研创合字【2018】第032号)。

(作者简介:付焱,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苑松岩,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演播文艺作品节奏感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声入人心
——剖析有声小说演播技巧
探析小说演播如何更好地“化为人物”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