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经典与抉发新见

2022-06-16 00:19董乃斌
美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阐释学李浩唐诗

董乃斌

我和李浩,虽年龄相差不少,但很有缘。我们曾先后为西北大学中文系教师,又都是复旦大学校友。更难得的是,我们都是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爱好者研究者。我们认识多年,在各种学术会议中,相遇也多。李浩勤于著述,除学术文章外,兼及文学创作,尤擅散文,凡有书,也往往赠我。通过文字,我对他的才情、思想和性格加深了了解。这次他要出学术文集,其中《唐诗的文本阐释》一种,尚希有序冠首。他来找我,我虽觉自己并非最合适人选,但出于友谊,还是应承了。

《唐诗的文本阐释》可以算是李浩的少作,原是他在西北大学开课的自编讲义,后来正式出版,几经修改补充,成为今天这样。此书正文七章,从境界呈示、宇宙意识、模糊思维、空白艺术、情感体验、自然抒写、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文本进行阐释。第八章分论,以王维、孟浩然、李白、李贺作品为例,做具体的读解示范,既是前述理论的具体运用,更有多处深入发挥。其后附编若干,收聚其所撰涉及唐诗阐释的短文近二十篇。全书总约三十万字,理论阐释,具体示范,虚实结合,前后照应,可谓相当完美。

浏览全书,感到其优点颇多,有几大特点格外值得重视。

一是细读的态度。对相关文献与作品的细读,是一切研究的基础。细读的具体实施因人而异,方法途径人各不同,而且每个人本身都在不断变化,随着阅历、经验与知识的增长,每一次细读,都有可能读出新的理解、体悟和发现。细读不仅是方法,实为读书的要义和核心,“好读书不求甚解”固然潇洒,对研究者却未必相宜。李浩此书所举唐诗,以经典名篇为主,不但历代解说者多,就是李浩本人,在多年学术生涯的反复细读中,体会和感受恐也多有不同,多有进阶。这一点我在浏览本书时,印象很深。细读实乃无穷探索的过程。李浩自树目标“涵泳作品,澡雪精神,异代通邮,生成新见”,我觉得是达到了的。

二是理论意识,即明确、自觉的阐释学意识。中国自古有阐释行为,在经史子集领域都有大量阐释成果,亦不能说没有阐释理论,但在西学引入之前,迄无阐释学之名,缺少对阐释行为自身的分析研究和系统探究。归根到底,是思辨习惯和理论建构意识不强,而比较乐于印象式批评所致。西学传入,在这方面给我们启发,中西交融互通,中国各种原有而纷散的学术见解便不难构成系统,而开始在“学”的层面上与西学对话交流。李浩此书所做的工作,其意义正在于此。李浩在本书第二版《后记》中提到“古代文学界的师友对本书的一些观点和写法,觉得偏颇、空疏,而新文学理论界的师友则又觉得本书写得太拘谨呆板”。这其实是意料中事。阐释唐诗,本有多种路数,既可以谨遵古人诗话文论规范,也可以借用些外来的视角、方法或概念术语。这是学术新变和进步的途径之一,一部学术史,从来就不能没有中外交流的一页。据说中国现行学术乃至日常生活用语,就有不少是从日本语中借来,或以古词与外来语嫁接而成,用得久了,也就成了现代汉语的一部分。李浩的唐诗阐释毕竟是今人向更年轻的今人讲解传授,在充分尊重和利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献的同时,也借用一些外来学术资源,甚至创造、杜撰些新词新概念,又有何妨?在这方面,李浩已够谨慎,凡有新创,必有根据。照我看来,不妨再大胆一些,也许更利于在探索和尝试中走向成熟。

三是章法的谨严。这是指本书的表述而言。本书绪论阐明了宗旨与基本学术理念,以下各章大抵遵循着理论解说,追溯概念术语的发生、原义和变化,举例分析,鉴赏阐释作品的次序娓娓叙述下来,逻辑结构严密而清晰,文章气度亲切而畅达。其具体叙述,一头指向传统学问,涉及典籍和成说,一头伸向相關哲学、科学新知,从心理分析到生理知识,从词语统计到图像表格,围绕着唐诗阐释次第展开。例证运用则灵活生动,经典诗例尤能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细读细析,知识面开阔与重点的深入挖掘,二者结合得很好。这样的内容,这样的铺演,无论作为专业课,抑或通识课,对于打开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启导他们求知的兴趣和渴望,显然都是非常有益有效的。看得出来,在如何表述上,李浩是花费了一番心思而且操作得法、游刃有余的。

从李浩后来的著述看,其研究兴趣似乎有所转移,由唐诗作品阐释,到园林文化,到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化,再到新出土的唐代碑志文献和民族史,每转移到一处,均能很快拿出新成果,并获得好评。这固然与他的聪颖资质与苦学精神有关,也与其已养成细读习惯,具备深厚的阐释学理论基础,是分不开的。有这样的主观条件,在任何环境,做任何研究,都是会有优异表现的。我为有如此优秀的同行学友而欢欣,而骄傲。

李浩在本书的《后记》里,多次称“老”。初看时,我大为吃惊:怎么连李浩都称起老来了呢?后据书中提及其年龄处推算,发现李浩似已到耳顺之年。按中国人的陈旧观念,大概确也可以称老了。不过,按今天的国际新标准,那就还差得远!比起真正垂垂老的我来,李浩兄可以说还正当年,前途灿烂无量呢!我希望,李浩叹老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心态还是年轻的。衷心祝愿他学术之树常青,在走向真正的老年之前做出更出色的成绩!

是为序。

猜你喜欢
阐释学李浩唐诗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阐释学视角解读Witter Bynner《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唐诗赏读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阐释学中的译者主体性
唐诗新学
杨班侯大功架四十二式太极拳(四)
《二次根式的乘除》测试题
阐释学视角下的《正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