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迪 王润泽
作者简介:李雨迪,(1995.3-),女,内蒙古赤峰人,蒙古族,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策金融。
摘要:自1949年中共执政以后,我国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22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向全社会公告,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乡村的同时使金融服务得到振兴。将资源着重配置到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对各种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给予支持。花大力气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使农户信用贷款得到发展。本篇论文针对国内国外农业信贷的研究现行状态进行综述,更进一步剖析探索我国农业信贷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业信贷;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发展
1引言
无论是中国中央农村会议还是党的十九大,都把“农村、农业、农民”的工作计划拥在重要地位。彰显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农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21年伊始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划作主题,“三农”工作完成了历史性的重心转移。全文强调要使本源回归到农村金融机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搭建内设机构用以服务乡村振兴,下大力气推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扩增首贷、信用贷,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加大力度支持。与此同时2021年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证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一起宣布《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到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必须在依据法律合乎规定、风险能够控制的前提下,全力争取每年针对全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类型贷款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本身机构各类型贷款平均增长速度。并且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指挥引导辖区范围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編制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治策略,符合规定情况下确定贷款额度、利率、期限。
农村金融机构借助金融工具吸取农民持有手头搁置的金钱被称为农业信贷,此后再利用信用贷款的方法将此类储蓄资金变为生产型投资资金,极大解决了农民融资贵、融资难、资金周转困难等困难,保障农名在农业生产和平常生活中金钱流通需要。直到2020年末,我们国家涉农贷款剩余金额高达38.95万亿元,相比于2020年初期多了3.94万亿元,增加涨幅11.2%。而且农业作为中国农村区域的主要生产业务,其发展是好是坏直接关联到农村百姓的生活收入,关联到整个中国的综合实力。但现如今,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城市而言存在滞后,务农人民收获和消费水平依旧逊色于城市居民。由于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的不足,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2国外研究现状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金融对于农业支持方面的分析早已拥有十分硕大的成果。针对于农业信贷研究,国外起步与发展较早,在研究内容及范围上也要远远优于我国。深入剖析国外针对农业贷款政治策略编制规定与实际施行理论分析,较为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其研究核心主要是围绕农业信贷供给与需求方面、小额度信用贷款对减贫的作用、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影响方面展开研究。
2.1农业信贷供给与需求研究
农业信贷资金的供给变化被许多研究人员持续观察。例如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非拉美地区,生活窘迫的农民占有的农业信贷资金比例很小,较大比例的农业信贷资金被富足的农场主和农民持有。研究人员在秘鲁农村地区分析,得出农业信贷有近乎 40%农村区域里的农民没办法轻易获取的结论。干预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撑结构中,信贷供给重要性只弱于家庭规模程度。分析干涉巴基斯坦农业生产的原因后,得出农业信贷供给显著干涉农业产出的结论,还有信贷投入对化肥和种子等农业投入要素的干涉最为显著。相关研究人员判断农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存在于尼日利亚,对就业方面与国内生产总值来说贡献显著。自2013年前推至1986年,银行业变革扩增了信贷供给对农业产出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可真实情况是尼日利亚的农业产出受农业信贷供给干涉程度微小,显示出货币当局的自主信贷配置不一定能使农业产生大体量扩增。
农业信贷资金需求方面。对比得出,农村金融机构之中,价格存在偏高的是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价格偏低更多为非正规金融机构信贷,农民更倾向于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由此得出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对农民吸引力不足。有研究人员剖析得出干扰印度农业信贷需求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农民受教育程度、生产经营规模以及家庭人口数等。在其他方面,农业信贷吸引力受性别、年龄、家庭资产、受教育程度及居住地特征的影响。相对于男人,农业信贷对女人吸引力更小。假如金融机构应对合作银行效率低下、交易成本和信贷成本过高、对经营体量微小的农户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使得农业贷款不被大量需要,信贷效率低下。
2.2小额信贷在减贫的作用方面研究
信贷政策中大多数都是以小额信贷政策研究为主,在部分研究中提出了小额贷款的利率通常比银行贷款高,减弱了贷款吸引力,提高了农户因不能偿还利息而产生坏账的可能性。诸如,获得信贷的家庭与未能获得信贷的家庭收入被研究人员开展对比剖析,经剖析结论是“获得信贷的家庭收入较之未能获得信贷的家庭收入有着明显提升”。但也存在研究人员提出借助小额度信用贷款的信贷方法使得有些缺少确切实物资产,但有着良好的经营理念的人获得信贷支持的结论,由于信贷的可得性进而可以改变这些人的收入状况。分析得知,孟加拉小额度信用贷款会对居民收入产生鲜明的正向作用,并提出小额度信用贷款使用在生产能促使家庭人均收入提高。参照研究人员对尼日利亚国家的西北区域当地调查数据开展分析,得出结论,小额度信用贷款对子女教育、资产、消费和家庭收入方面有正向作用,是一种强有力的扶贫工具。
2.3农业贷款发展与农业经济的研究
目前已知的理论文献内,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或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基于理论模型被外国大部分的经济学研究人员进行剖析研究。研究人员对东欧各个国农业信贷实施情况分析,并对政府在农业信贷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对如何进一步规范农业信贷提出建议。费萨拉臣德曾被人当作案例,分析得出信贷资金的投放能够促进畜牧业经济体量增扩,并促使把畜牧业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家庭月获利增长181%。能左右家庭收入的许多重要原因中,信贷供给原因干涉略逊于家庭体量。亦或是把美国商业银行和农场信用贷款机构当作剖析对象,通过剖析农村金融信用贷款对农业经济的干涉,研究发现农业贷款会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发现1986-2013年银行业变革中扩增了信用贷款供给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可真正意义上农业信用贷款供给对尼日利亚国家的农业生产的干涉极其微小,显示出货币当局的自主信用贷款配置不一定能带来农业的大规模增长,急切的需要执政者进行体制变革,消弭各类信用贷款供应阻碍。还有研究人员分析出低贷款利率的信用贷款市场对农业的发展至为关键,特别是在中非和东非,数量不足的信用贷款投放抑制了农业生产。
3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同样是我国发展最为悠久的产业,存在长久的历史,可是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构造使得农业自我融资效果略差,发展必要的资金集中需要外部融资取得,贷款几近作为外部融资的仅有方式,那么,农业信贷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信贷政策的执行的好坏关乎到农业的生产发展。学者在农业信贷政策效果方面主要是从农业信贷政策是否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等进行评价。伴随农业信用贷款政治策略在国外的普及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业信用贷款的概念逐渐步入中国。成体系的农业信用贷款政策促使农业信用贷款高效服务于农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研究人员在国外成熟经验的根基上,参照中国的国情和农业发展的现行状况,对中国农业信用贷款政策情况同样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3.1农业信贷供给与需求分析
农村金融的支持和导向作用展示了农业信贷供给方面,为推动农村地域经济注入了能量。现在农村区域的农村金融服务,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空白领域还未得到填充,不能填补农民多元化的信贷需要。如果在信贷配给的效率的视角来剖析农村经济,可以得出结论:国家给农村区域投入信贷资金的效率极低,未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作用。经对农村金融需求级别剖析可知,用于日常生活所需的农村信贷多发生在我国西部,农村信贷用于农业生产的多在中部,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是东部地区的,农民对金融服务的使用不只是存贷款,也有保险和增值的需求。建立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两种供给机制是有必要的,基于客观实际提供农民多种类的信贷需求。当下,在农村地区农民融资一般最大难点在于缺少抵押物品。经过比较非贫困县与贫困县的农户信贷产生的减贫成效,得出:资本回报率高的产业会获取农村区域金融机构的大多数农业贷款,农户信贷未能推动贫困县农民收入上涨原因之一是海量金钱的流失导致。与此同时,我国研究人员利用现场调查研究的数据得到结论:金融机构受到资金需求者的信息不对称与营业网点少等原因干涉,况且农民想法守旧、现实收入很少难以承受贷款成本、经营规模受限、缺乏抵押物等原因限制信贷资金的供求。
农村金融的关键成分之一是农业信贷,国内许多研究人员非常重视其需求。例如,借助现场勘查剖析农业经营主体对信贷的需求可知,他们的需求缺口很难被传统的小额贷款填补,反而更需要正规信贷,更青睐期限长、资金提供数额大的信贷,农业生产性支出是其贷款主要用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被研究人员剖析时,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可填补缺口非常大,况且经营主体的经营种类、毛收入水平以及个人信用度对信贷匹配效率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经过研究农村区域的信贷约束对农业体量经营的绩效,得出结论是因为信贷约束的存在,单产生产成本并未随着种植户在扩大生产规模而明显提高。
3.2农业信贷政策对农业经济影响方面
研究人员剖析显示长期协整關系存在于农业信用贷款和农业产出之中,农业经济产出会因为扩增农业信用贷款投放而明显提升。刘锡良提出现在农村金融服务地处农村,尤其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信用贷款供给大体上完全空白,无法填补农民多元化的信用贷款缺口。罗英杰剖析广东省314户农民信用贷款需求得出结论,假使要解决农民融资难的现状,办法是在遵守市场需求的原则下创新信用贷款制度,特别是在经济实力强的区域,急需完善农业风险补偿制度、创新信贷产品、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和建设农村信用制度。洪正等借助博弈论的方法阐释农民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区域普遍缺少抵押品。邓宏亮把江西省作为案例,对农业经济增长、农业政策支持与农业信用贷款的关联数据开展实证剖析,提到扩增农业信用贷款投放、加大农业政治策略支持力度与农业经济扩增存在紧密联系,需进一步健全农业信用贷款政策,主动使信用贷款资金的配置效应得到优化,提升农业信用贷款发展水平。研究人员分剖析河南省1978至2010年以前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时得出结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河南省农业贷款两者有着正相关关系。
也有研究人员发现,农业信用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农业产出的作用不明显。例如有研究人员实证剖析我国过去半个世纪序列数据得知,农业产出的增长与农民收入的提升与农业贷款的增长无必然关系,影响的关键因素是信贷资金配置的低效和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够。另有研究人员借助VAR模型剖析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正规金融关联时得出结论,金融机构的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贷款有着双向负相关性,研究人员猜测非农领域吸引了农业信贷金钱导致。而丁丹剖析了辽宁省农业信用贷款配给效率,得出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结论。
3.3农业贷款配置效率方面
研究人员确信农业信贷供给效率的计量,就必须计量农业贷款对农业GDP的作用,把福建省农业信贷作为剖析对象,搭建1998至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开展农业信贷供给效率实证剖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缺口大,福建省长时间内农业信贷供给效率低下,进一步研究产生这种结果的因素,其一是因为功能定位上政府干预过多与农村金融机构变革,配置效率偏低是政府主导的指令性信贷特性,致使信贷政策产生高昂的成本;其二是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的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低,这是由于农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三是因为金融功能在农村金融机构中没有竞争,无法进一步发挥金融的功能效应与保障金融效率的提升。有研究人员把信贷配给理论当作基础,从利率市场化的视角,搭建了信贷配给干涉农业信贷配置效率的剖析框架,其结论指出中国农业信贷必须依照经济定位区间进行差异化的利率政策,可以借助保险互联机制与信贷降低信贷利率、摊分信贷风险,这对优化农户信贷配给是有益的,使农业信贷配置效率得到提升,进而提升信贷配置效率和波动效应共存。一些研究人员剖析1999年至2010年前的31个中国省级行政单位农业贷款效率,得出经济相对较高的部分中、西部区域和东部沿海省份的全国农业信贷效率的水平最高,经济相对不高的中、西部省份农业信贷效率的水平较低的结论。
4结语
一直以来,农业问题都是国际、国内社会的比较关心的重大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信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和理论成果。本文通过对信用贷款政策和政策评估方面文献进行梳理,认为将来信用贷款政策发展主流是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政策评估向常态化发展,政府在编制公共政策期间愈来愈偏向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政策的科学性,而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二是伴随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信用贷款政策着眼于“三农”、中小微企业倾斜,资金流动具备较强的政策导向性,涉农信用贷款资金的流动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细化和深入,農村经济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依旧是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罗英杰.完善需求导向的农户信贷制度体系的调查[J].经济纵横,2007(12):69-72.
[3]洪正,王万峰,周轶海.道德风险、监督结构与农村融资机制设计——兼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J].金融研究,2010(06):189-206.
[4]邓宏亮.财政支农、农业信贷与农民收入效应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28(01):79-87+96.
[5]丁丹.农业信贷配给与农村经济发展——基于辽宁省数据的VAR模型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18(0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