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锐章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小学阶段则是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古诗词进行德育,可以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此教师应通过多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让古诗词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
关键词:古诗词;德育;融合路径
一、古诗词教学与德育结合的意义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表现为阅读、表达、书写等,人文性则表现为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的提升。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且具有德育的功能,这是语文学科人文属性的重要体现。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将重点放在能不能背熟古诗词,是否了解其大致含义等方面,忽视了其德育价值。
近年来,随着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提出,以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明确,古诗词与德育的融合得到新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古诗词教学与德育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德育与古诗词的融合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如在学习《满江红》《出塞》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游子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感受亲情和友情;在学习《龟虽寿》《登鹳雀楼》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如果能够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推动两者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德育效果,而且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和德育有效融合路径
(一)浅吟低唱
古诗词创作时间较为久远,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是阅读还是背诵都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教师要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一方面,感受语言的抑扬顿挫、合辙押韵;另一方面,明白古诗词中的道理,形成情感共鸣。以《悯农》为例,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背诵难度不大,但学生对诗中的含义却是一知半解,不知道种植、劳作和食物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每一粒粮食都是辛苦换来的呢?这正是解读这首诗歌的关键所在。对此需要教师将诗的含义讲明白: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间劳作,一滴滴汗水洒在灼热的土地上。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正是他们用汗水浇灌农作物换来的。因为种植农作物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无論是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要施肥、除草、收割等,否则就难以获得好的收成。虽然我们的物质生产已经极为丰富,但是仍然要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看到每一粒粮食的时候都应该想到背后辛勤的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在明白了诗歌的含义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此时所读的每一个字都是他们的心声吐露,学生不仅能够做到身体力行,甚至还会积极地劝导和告诫他人,达到知行合一的德育效果。如果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定期或在假期通过微信或钉钉的语音功能,学生通过分享诵读视频,教师进行字音、停顿等方面的纠正,让学生在一次次吟诵中真正认同古诗词中美好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二)情境交融
古诗词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作者在一定的情境下情之所至的结果。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其情境,并利用多种方法对其情境进行复现,情境越逼真,学生的感受就越深刻,同时也可以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以《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为例,在讲解古诗之前,可先请学生讲述自己观看瀑布的经历,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当学生看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玉推冰,下级如玉龙天降,银河倒悬奔腾而下的场景时,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了更加真切的体验。一些古诗对人物和事件描写十分直观,可以让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以《回乡偶书》为例,即可以让学生为古诗配上简笔画,也可以选几位小演员分别扮演作者贺知章、村里的孩童等,通过对话和表演诠释古诗词的含义。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将若干首古诗经过编排后组成新剧本,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中的道德观念和品质的认知,变为一种此情此景下发自内心的认同。这既与古诗词本身情景交融的特点相一致,也有力提升了古诗词学习和德育的效果。
(三)墨香落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之所以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写作是一个不断体悟、思考和表达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和思想认同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可以设置“墨落纸香”的环节,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古诗词的所思所感。当然,考虑到小学生的学识水平有限,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这首诗歌是送别诗的代表作。教师先带领学生品读诗歌,读准“阙”“宦”和“歧”三个生僻字,然后就作品的大意进行讲解。在长安城的城墙外,远望着杜少府将要去任职的蜀州。为什么对这种离别的愁绪深有体会?因为自己也曾与友人有过同样的经历。短暂的伤感后,诗人感叹道只要我们心意相通,彼此惦念着对方,即便是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亲近。最后,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哭湿了衣巾,而是要坦然豁达,迈开大步向前走。在讲解完诗歌大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几个写作方向:请写出这首诗歌的主旨句?作品表现了哪种类型的情感?能否写出自己与亲朋好友分别时的感受?我们还学过哪些送别诗?等等。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先不在文本上有过高的要求,重点是学生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否明白了真正的友谊可以超过时空限制这个哲理,并由此延伸到怎样与同学和谐相处。对于一些优秀作品,则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进行展示,在给予学生以充分鼓励的同时,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外化于行
德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认同道德观念外,还在于引导学生养成德育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品读感悟也好,写作抒情也罢,最终都是为了如何做、如何身体力行将古诗词中的道德品质付诸实践,这才是古诗词德育的最终目的。以父母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例,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嫌自己唠叨,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家长束手无策。而古诗词中却有着很多解决的办法。以孟郊的《游子吟》为例,教师在引领学生读完古诗后可以向学提问:“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为自己做了哪些准备呢?”学生回答:“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再进行适当扩展:“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手中的一针一线,都包含着对儿子的深情,希望他远行顺利,早日归来。同学们每天上学的时候,你们的妈妈都会为你做哪些准备呢?”学生回答:“准备早饭、让我带好电话手表、提醒我注意安全等”。教师则趁机引出主旨:“我们的母亲都与孟郊的母亲的一样伟大,都有着无私的母爱,有时可能方式方法不合适,但是她们却是发自内心地爱着我们,愿意为我们付出一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是不是也为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呢?”课后,有的学生给妈妈送了小礼物,有的学生主动做家务,有的学生陪妈妈散步,表达了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之情。这种自觉、主动的转变,正是德育的最佳效果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德育渗透于古诗词教学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这既源于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精华所具有的德育价值,也源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更源于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得到学校和教师的充分重视,善于挖掘古诗词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冯喜胜.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下),2020(03).
[2]赵芬.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11).
[3]祁鸣.传承经典 徜徉诗词海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
[4]骆树芳.中国古诗词的德育功能研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必背篇目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