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华,胡林雪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财经新闻报道与财经传媒的不断发展对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日益迫切的需求。1996年9月,江西财经大学应时而起推出经济新闻专门化教育,从而开启了新中国普通高校的财经新闻本科教育,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迄今25年间,全国共有39所财经类院校开办起以财经为特色的新闻学本科专业,探索出一条依托特色院校优势学科培养专业新闻人才的道路。
财经新闻教育的核心,在于专业性、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其发展关键在于跨学科融合。财经新闻教育的融合发展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不过虽然做了种种探索,自开办之初即已提出的“财经”与“新闻”“两张皮”融合的问题,仍未能有一个合意的解决,而新时代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为此,本文拟结合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在对财经新闻教育25年融合发展的纵向考察中,系统剖析其跨学科融合的基础、经验及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代财经新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自1996年至今25年,我国财经新闻教育在经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之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从1996至2001年是创始阶段,即继江西财经大学在经济学下设经济新闻专门化本科专业方向之后,一些主要的财经院校开始试水财经新闻人才培养,如中南财经大学(1997)、北京工商大学(1997)、中央财经大学(1998)、上海财经大学(2000)、东北财经大学(2001)。之后从2002年到2005年进入爆发期,平均每年有4所财经院校开办财经新闻本科教育。2006年至2012年是持续增长期,每年新增2至3所,财经院校的独立学院、私立财经类院校也开始加入到财经新闻教育的队伍中来。在2012年之后,财经新闻教育阵营基本稳定下来,到2021年,十年中只新增了两所。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财经院校创办新闻学专业增长趋势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财经新闻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也在提升。在历经10年发展之后,从2006年开始,一些主要的财经院校即始获批新闻传播学硕士授权点招收财经新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江西财经大学(2007)、上海财经大学(2007)、北京工商大学(2007)、河北经贸大学(2007)等。据统计,在现有的104所财经类院校中,公办54所、民办18所、独立学院32所。这些财经类院校中,办有新闻学专业(以经济新闻或财经新闻为方向)的有39所,其中公办的26所,民办的4所,独立学院9所;且有24所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点开展新闻传播研究生培养,其中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点的10所,有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24所。每所院校财经新闻传播专业每年本科招生规模在30到100人之间,全国财经新闻传播在校生总体规模约9360人。
开办财经新闻教育的动力,源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众社会经济生活需要推动下财经媒体与财经新闻报道发展对专业财经新闻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专业型的新闻传播人才,财经新闻人才要既懂财经又懂新闻,且具备把财经与新闻有机融合运用于新闻传播实务中去的能力,综合性、复合型是其内在要求。所以,财经新闻教育应“强化融合理念,通过文化融合、媒介融合、专业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深化专业建设,夯实人才培养”。
财经新闻这种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专业的深化融合发展,与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等三大抓手推进新文科建设,要紧跟科技与产业革命新趋势,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鼓励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融合是财经新闻融合发展的关键勾连点,无论是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还是学生培养目标的最终落实,课程都是中心环节。所以,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检视财经新闻教育融合发展中的课程建设情况,可以有效地把脉财经新闻教育,并思考有效推进财经新闻教育、搞好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路径。
财经院校开办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点,都有意识地突出“财经”特色,大部分都明确地以财经(经济)新闻为培养方向(80%以上);在课程设置中,都包括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财经类专业课程及财经与新闻融合类课程。
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差别不大,基本都设置了新闻传播史论与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基本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类课程,有个别院校只是将专业新闻实务如经济新闻采访、写作与评论取代相应的实务课程。
在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量结合本校财经、管理或商贸等优势学科,突出自身特色。从开课院校统计情况来看,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开课比例最高为100%,其他依次为:会计学原理66.7%,管理学原理61.1%,市场营销学55.6%,货币银行学55.6%,统计学50%,金融学38.9%,证券投资学38.9%,国际贸易38.9%,财务报表分析16.7%,政治经济学16.7%,电子商务16.7%,财经基础知识11.1%,国际金融11.1%,公共经济学11.1%,国际商务5.6%,世界经济地理5.6%等。在财经新闻类专业,财经类课程分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选修课三种类型,如经济学原理一般为必修课,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较多院校设为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等类课程,部分院校设为必修课,大部分放在专业选修或选修课层次中。财务报表分析、政治经济学、国际金融、公共经济学、国际商务等课程,个别院校有作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大部分放在选修课中。此外,为解决经济管理课程涉及的数学问题,也有院校在财经新闻专业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个在财经新闻教育初创时期比较多,但总体上看开课院校比例偏低,仅占27.8%。
如果说新闻传播类与财经类的课程,是财经新闻专业基础课程,是夯实专业基础的,那么“财经”与“新闻”融合课程就是其特色专业课程,具体开设了哪些融合类课程、这些课程开得如何,是专业交叉及其融合程度的一种综合体现,也是特色专业新闻人才培养能否落到实处的核心环节。这类课程主要有两类,即财经(经济)新闻理论类与实务类课程。从具体课程来看,突出“财经(经济)新闻方向”人才培养的财经院校在财经新闻专业一般会开设一至两个财经(经济)新闻概论与实务类课程、媒介经营与管理类课程,有16.7%的院校没有开设融合类课程。其中“财经(经济)新闻报道”开课院校比例最高为83.3%、“财经(经济)新闻概论”为72.2%,将理论与实务合开的“经济新闻理论与实务”课为11.1%,财经媒体33.3%、国际经济报道16.7%、数据新闻16.7%、财经新闻作品分析11.1%、财经新闻英语11.1%、企业报道11.1%。媒介经营管理是教育部学科目录中要求的新闻学必修课之一,基本都会开设,但不同院校开法不同,有的直接开“媒介经营与管理”,有的则分开“媒介经济学”与“传媒管理学”两门课,有16.7%的院校还另开“媒介营销”课程,有的突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了多个相关课程如媒介资本运营、媒介市场调查、媒介营销案例、媒介集团研究等。
近年来,随着数字传播技术与数据新闻的发展,各院校增加了相应的基础技术类或融合性课程。如技术类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库原理、数据科学导论、Python语言,融合类的如数据新闻、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媒介融合与报道策划、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融合新闻学、全媒体作品创作、新闻与统计、VR全景新闻等。也有一些课程删掉了,如电视编辑。
从学分来看,各校新闻学培养方案总学分在140~165之间,其中新闻传播类课程学分占比在20~35%之间,财经管理类课程在5~15%之间,财经新闻融合类课程占5~10%之间。不过,从纵向发展看,这些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比例有一个变化趋势,我们通过某高校个案来分析:在1996~1998年初创阶段,经管类课程学分35学分、新闻传播类课程学分为32学分、财经新闻融合类课程为7学分;1999~2004年的发展趋势,是经管类课程学分递减(降到20学分)、新闻传播类课程学分递增(最多时增到47学分)、财经新闻融合类课程基本稳定在6~7学分(两至三门课);2005~2009年调整后,在总学分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了财经类课程,并分财经新闻、产经新闻两个方向设财经类专业选修课,学分稳定在30~32学分(必修20~22学分,选修课10学分),新闻传播类课程必修课为35~39学分、选修课为11~13学分;融合类课程仍然是6~7学分。2010~2015年调整,财经类课程学分减到20学分(必修、选修各10学分),新闻传播类课程略减,财经新闻融合类课程增加至12学分。2016~2021年,财经类课程基本未变,但财经类专业选修课都调为任选课,新闻传播类课程减至32学分,增加了技术类课程,调整了融合类课程,如媒介调查与统计方法、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财经媒体前沿等。这种课程发展趋势,一则反映了新闻传播专业师资变化对课程设置的影响,如在初创时期,新闻传播专业师资不够,财经类课程安排得多些,后来培养与引进专业师资队伍后,财经类课程开始减少。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师资队伍基本稳定后,这样的影响就基本消除了。二则反映了社会发展特别是传播技术发展对课程设置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类课程与技术类课程的增加。三则反映了财经新闻跨专业建设、融合发展的深化,既将财经类课程调整到适量的程度,又适时增加融合类课程。所以,从总体上看,这种课程建设的结构变化,呈不断合理化发展的趋势。
经过25年的发展探索,无论是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财经院校在财经新闻教育领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局面,虽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传播技术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都会不时地做出一些调整,但都只是微调,根本局面不会改变。就课程建设而言,通过前文检视情况可知,总体上呈现出两大一小的格局,即新闻传播类与财经类课程量偏大,而融合类课程量偏小,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开设。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新闻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还很突出,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映在课程建设上,就是“能体现财经新闻专业特色的融合性课程”开得不够,还“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对新闻人才的需求”,距离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还较远。
为此,我们应借力新文科建设提供的动力,立足已有基础、直面检视出的实际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传播技术变革的要求,加强财经新闻专业课程建设。具体讲,一是强化新文科思维。按照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课程提质”是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三大抓手之一,“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核心内容。在课程设置中,既要增加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融合的课程,如“数据调查与分析”“数据新闻学”“数据新闻可视化”“VR新闻”等类课程,又要开设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如“财经新闻理论与实务”等类课程。二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根据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中“用户中心思维的确立,从‘受众中心’到‘用户驱动’”,“新闻人要转型为‘产品经理’”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建设上,要做出转型应对,如开设“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网络舆情与研判”等类课程。三是强化融合思维。无论是专业融合、媒体融合、文化融合、还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等,都需要加强融合课程建设。自财经新闻教育开办至今,即便是财经新闻这一核心融合课程这一块仍是薄弱环节更遑论其他。不仅体现在开设课程不够,66.7%的财经院校仅开设两至三门融合类课程,16.7%的财经院校甚至没有开设,只有16.7%的财经院校开设了三门以上,而且这一类课程建设本身的融合深度还远远不够。近些年新增了一些“融合新闻”“全媒体新闻”之类的课程,但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强化“全景”“全程”思维。课程建设只是一个抓手,其最终落实,还需要在师资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做出协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