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己,周嘉欣,陈巧娟
(1. 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2.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 慈溪)
积极的专业投入和较高的专业成就感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然而,不同高校、不同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和幸福感现状如何,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国内新兴起的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幸福感是否强烈以及两者是否存在显著的内在关系需要深入研究。
基于此,本项目依托两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致力于系统地探讨不同高校、不同办学项目下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其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研究内容,还有利于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认同是在“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心理学中,最早提出“认同”一词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认同”指个体对某一事物或对象在认知了解的基础上的接受和认可,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基于此,专业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具体而言,专业认同表现为学习者认同所从事专业工作的社会价值,并且认为有能力胜任所从事的专业工作[2]。同时,学习者喜欢所学专业,乐于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并希望把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由此可见,专业认同是一个动态概念,会随着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早期专业认同研究大多围绕着量表开发、维度构建等方向,主要内容也大多是分析专业认同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其中,秦攀博是较早开发大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的学者之一,该研究构建了包含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等维度,对后续研究具有广泛的参考与应用价值[1]。白凯等学者在早期进行了专业认同的量表开发与测量,并提炼出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等7 项维度,其研究结果对学科优化、专业认同提升等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3]。
基于这些开拓性研究,后续的专业认同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目前,主要有两种研究方向:针对某些专门职业的认同研究和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认同研究[4]。对于后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学[5]、护理专业[6]和社会学[7-8]等学科。研究发现,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是多样的,可分为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国家政策、家庭期望、学校环境等)和内部因素(包括个体性别、兴趣、价值观、能力、人格等)。王顶明在进行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时,发现其专业认同受导师整体水平、专业研究条件、专业发展前景和专业教学管理等因素影响[9]。
幸福感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10],包括快乐论幸福和实现论幸福[11]。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实现论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现代幸福感又可以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以快乐论为基础发展而来,它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12],它是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与之不同,心理幸福感则以实现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13]。在此基础上,Seligman 提出PERMA 模型[14],包含积极的情感、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五个维度,用以解释心理幸福感的构成要素。
幸福感领域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我国的80 年代中期[15],幸福感的测量及现状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21 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于幸福感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包括幸福感的测量、影响因素、理论建构以及提升干预等。学者们不仅探讨相关群体的幸福感现状,还深入研究相关变量(如人格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等)对幸福感的影响。同时,研究对象也不断拓展,主要有居民、游客、大学生、老年人等。其中,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6-22]。例如,余金聪等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讨了目标内容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内在目标追求可以促进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提升幸福感水平,而外在目标追求直接影响大学生幸福感[16]。楚啸原等研究发现,朋友支持和社会支持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来影响他们的幸福感[17]。另外,已有研究指出,大学生专业认同与成就动机、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投入等的关系密切。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国际化合作办学平台,从专业认同的具体维度出发,探讨其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GD 与ND 两所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作为案例,并以合作项目中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研究,本研究设计了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心理幸福感调研问卷。该问卷包含基本信息、专业认同和心理幸福感三部分内容。基本信息统计了参与学生的性别、年级、合作办学项目等;专业认同包含24 个测量指标,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专业培养和专业意愿5 个维度,均采用李克特7 分量表;心理幸福感包含21 个测量指标,分为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5 个维度,同样采用李克特7分量表。
问卷设计完成后,2021 年7 月22 日至26 日通过在线方式回收有效问卷208 份。其中,ND 有2018级中西合作项目大学生参与者18 人,2019 级中法合作项目大学生参与者73 人,GD 有2019 级中英合作项目大学生参与者117 人。样本中男生占比33.2%,女生占比66.8%,女生数量明显多于男生(见表1)。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比例依次为27.4%、63.5%、9.1%。从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中法项目占比35.1%,中英项目占比56.3%,中西项目最少。从高考志愿填报情况来看,自主选择的占比最大,为59.6%,父母与他人推荐的占比次之(31.3%),调剂的占比9.1%。
表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首先,通过SPSS 软件对专业认同量表的问卷数据进行KMO和Baetlett检验,得到KMO度量值为0.927,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该量表效度很好,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对专业认同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共同因素。删除因子负荷小于0.5 的题项,剩余22个题项,最终获得4 个初始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累计解释方差变异为73.541%。最后,将提取的因子归并为4 大类,分别是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和专业培养4 大维度(见表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专业认同量表的结构效度较佳。
表2 专业认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信度检验是一种综合评价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选用克隆巴赫系数法检验问卷题项的内部一致性。借助SPSS 分析软件,得出心理幸福感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72,说明该量表的可靠性较高,且同时保持内部一致(见表3)。
表3 心理幸福感项总计统计
由图1 可知,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感五个因子均值分别为4.524、4.248、4.638、4.792 和4.595,表明两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均值最高的因子为意义,均值最低的因子为投入。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学生整体样本,运用AMOS 软件中的极大似然程序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中,模型拟合度指标CMIN/DF 为3.302,GFI 为0.638,基本可以接受。另外,相对拟合指数NFI 为0.739,IFI 为0.820,TLI 为0.802,CFI 为0.819,表明测量模型拟合度良好。
由表4 和图2 可知,专业情感和专业学习因子均对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的五个维度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专业认知也对学生的成就感产生显著影响,而专业认知对投入、意义,以及专业培养对投入、成就感的影响则是部分显著。但是,专业认知对积极情绪、人际关系和专业培养对积极情绪、人际关系的影响则不显著。
图2 中外合作项目专业认同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模型
表4 中外合作项目专业认同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由表4 的相关系数可知,除了专业培养对参与感产生部分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余因子均对学生的心理幸福感都产生正面的影响。特别是专业情感和专业学习对学生心理幸福感的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感五个维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
本研究分别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心理幸福感,并进一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大学生专业认同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大学生专业认同由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和专业培养四个维度构成,其中专业情感维度的均值最低,而其余三个维度的均值分别较为均衡。这表明,尽管大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学习投入、专业培养满意度等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对专业的积极情感还是相对不足。具体表现为:不喜欢所学专业、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可度低、后悔选择本专业、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等等。因此,当我们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时,需重点关注大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深入探讨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有的情感态度及倾向,才能发现深层次的原因,找出提升专业认同的更科学有效的途径。
其次,大学生心理幸福感也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心理幸福感由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感五个维度构成,不同维度的分布较为均衡。其中,意义维度均值略高,投入维度的均值最低。这表明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幸福感整体状况比较乐观,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积极情绪较为明显,人际关系较为和谐,遇到困难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另外,大学生在规划学业和实现目标方面表现较好,还能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充实感与成就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投入程度还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相关活动的参与程度、兴趣程度和专注程度等。因此,学校可以从学习活动组织、学习环境改善、学习氛围的营造等角度去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最后,本研究构建的模型以专业认同为前因变量,探讨了它对结果变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对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解释力。然而,专业认同的不同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而言,专业情感和专业学习维度均对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有显著正向效应,而专业认知和专业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大部分维度的影响呈部分显著或不显著。由此可见,对本专业的正面情感、在专业学习上的良好表现、对本专业较高的认知程度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各指标水平,专业认同是预测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重要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