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昌,孙浩,朱敏敏
(1.吉利学院,四川成都 641423;2.拉夫堡大学,英国LE113RU;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
1500m 跑是中长跑项目之一,运动员通过一系列的轮回赛最终获得决赛资格,这一过程通常包括预赛和半决赛,每场比赛中排名最高的运动员和少数选手将获得决赛资格。运动员必须在前几轮比赛中完成足够高的成绩以晋级下一轮比赛,同时为决赛节省体能做准备。因此,精心规划的短期和长期比赛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从选手节奏分配角度出发,对世界锦标赛男、女1500m 预赛、半决赛、决赛的战术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赛次运动员节奏分配特点,为运动员与教练员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撑。
研究对象为国际田联(IAAF)提供的2013 与2019年男女1500m跑比赛成绩,包括预赛、半决赛、决赛。剔除比赛犯规,退赛及未完成比赛样本,最终纳入有效样本数共计266个,其中男子139个,女子127个(表1)。
表1 男、女1500m 预赛、半决赛、决赛成绩
根据赛制将参赛者分为预赛、半决赛、决赛三组。以100m 为一区间,将1500m 划分为15 个区间对其速度进行分析。速度变化率(%)通过1-(前一区间速度/后一区间速度)*100 算出14 个区间变化形态。以相对速度100%为基准,对选手各赛段节奏分配建立模型。
运用描述性统计对数据做初步分析,结果表示为Means±S.D.。利用T-test 对男女各赛次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利用One-WayANOVA 对不同比赛次各指标的差异进行检验,若发现显著差异,进一步根据Post Hoc Scheffe Test 中的LSD 及S-N-K 检验,比较指标间的差异。统计显著性水平设为5%。
表2 将1500m跑划分四个区间,对不同赛次男、女运动员比赛时间分配做了统计分析。前400m男子决赛时间最短,半决赛用时最长,半决赛与预赛(p<0.05)、决赛(p<0.01)呈显著差异性;女子预赛时间最长,决赛用时最短。决赛与预赛、半决赛呈显著差异性(p<0.01)。400-800m阶段,男、女均为决赛时间最短,半决赛时间最长,预赛、半决赛、决赛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800-1200m区间,男女决赛时间最短,预赛用时最长。男子预赛与半决赛、决赛呈显著差异性(p<0.01);女子决赛与预赛(p<0.01)、半决赛(p<0.05)呈显著差异性。1200-1500m区间,男、女均为半决赛用时最短,预赛用时最长。男、女均为预赛与半决赛存在显著差异性。男、女运动员除了最后300m区间半决赛用时最短外,其余区间均为决赛用时最短,速度最快。
表2 男、女1500m 各赛次圈时一览
图1 显示男、女决赛最后300m 速度均低于半决赛速度。而前1200m 决赛速度均高于预赛与半决赛。决赛途中速度明显高于预赛与半决赛。尤其女子在200-900m 区间,决赛速度显著高于预赛与半决赛,而预赛与半决赛之间无显著差异性。从男、女整体平均速度来看,女子决赛平均速度为6.22±0.15m/s,半决赛平均速度为6.06±0.30m/s,预赛平均速度为6.04±0.22m/s,决赛>半决赛>预赛,且预赛与决赛呈显著差异性(p<0.05)。男子决赛平均速度6.97±0.22m/s,半决赛平均速度为6.88±0.36m/s,预赛平均速度为6.82±0.22m/s,决赛>半决赛>预赛,且赛次间无显著差异性。
图1 男、女1500m 各区间速度分配
图2 表示为男、女各赛次速度变化率示意图,其中正数表示为加速,负数表示为减速。男子前200m 减速明显,800-900m 区间半决赛加速最大,决赛则在1000-1100m 区间加速最大,最后200m处,决赛略微加速,预赛与半决赛均为减速结束比赛。女子前200m 均减速明显,预赛与半决赛均在此时减速最大。而决赛却在最后200m 减速最大。800-900m 区间,预赛与决赛加速明显,而决赛则在1100-1200m 处加速最大。最后200m 决赛与半决赛减速显著。
图2 男、女1500m 各区间速度变化率
从选手速度分配模式来看(图3),前100m 及后600m 速度高于平均速度,其余区间均低于平均速度。除女子决赛外,其余男、女各赛次全程节奏表现出倒「J」字形的战略分配模式。表现为出发后速度迅速降低至400m 左右,然后速度逐渐增加至1300m,最后200m 速度降低明显。女子决赛节奏分配表现为出发后速度降至200m 处,途中速度较为平稳,最后冲刺阶段速度下降显著。预赛途中速度下降明显,冲刺阶段速度高于半决赛与决赛。
图3 男、女1500m 不同赛次节奏分配模式
在中长跑比赛中,节奏分配关系着运动员的成绩水平。从运动学角度,主要考虑速度的分配;从生理学角度,主要考虑能量代谢与供给(有氧、无氧供能)。Noakes 等人对32 个1 英里世界纪录各圈时与比赛性能做了分析,并计算了四圈中每圈的平均时间和占总比赛时间的百分比。结果90%的比赛中最慢为第二圈(34%)或第三圈(56%)。第二圈和第三圈的平均时间都比第一圈或最后一圈的时间慢,第一圈和最后一圈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1]。从本研究不同赛次男、女各圈时来看(表2),预赛、半决赛、决赛均为第二圈速度最慢,且各赛次间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从圈时分配节奏来看,均呈现出「fast-slow-fast」的分配类型。
Christine 等人对1500m 跑节奏的生理学研究中指出,过度快速的起跑模式会损害整体表现,启动速度必须低于vVO2max的115%,且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5-30s。启动速度应足够快用以增强VO2动力学并快速调整节奏,以将1500m 中部的能量成本降至最低,以便能够在终点前300m 加速完成比赛[2]。Jones 等人通过对中长跑临界速度、临界功率等研究提出:前半程速度的快慢对比赛成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3]。然而,一些研究指出,快速的启动模式会使选手ATP-PCr 系统供能过早,或导致运动员提前达到最大摄氧量而引起选手过早疲劳[4]。因此,参赛选手除了自身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外,比赛时的环境、战术应用能力,以及心理能力的高低也是选手赢得比赛发挥水平的关键因素所在。
在计时比赛项目中,选手比赛过程并不总是恒定的,它会根据外界环境、生理和心理状态变化而自我调整。如何设定比赛节奏对选手更新成绩,赢得比赛有很大影响。在大型比赛中,每组的前几名可以入选下一轮比赛,很多选手将重点放在名次获取上。本研究对男、女1500m 不同赛次节奏分配来看,无论男、女均显示决赛平均速度最快,预赛平均速度最慢,决赛途中跑速度明显加强。男子各赛次间无显著差异性,而女子预赛与决赛呈显著差异性(p<0.05)。说明进入决赛选手在预赛和半决赛时,实力有所保留,把主要精力留在决赛上。学者Brian 等人对1999-2017 年奥运会和国际田联世锦赛800m 和1500m项目的295 名男子和258 名女子决赛选手在三轮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其中,决赛中的位置与预赛和半决赛的完成位置相关(P<0.001),但与预赛和半决赛的完成次数无关。该研究认为,冠军获胜的行为主要是以自我为导向的,且男女之间没有差别。在对奥运会和国际田联世界锦标赛中长跑运动员在预选赛和决赛中的成功配速的研究中指出,成功的运动员通常在最后200-300m 时将自己与速度慢的运动员区分开来。这种区分并非成功选手加速而至,而是成功选手在后程阶段能够更好的维持速度,避免减速[5]。
在对男、女1500m 跑节奏分配模式构建上发现:男、女的节奏分配曲线非常相似,男、女各赛次相对速度无显著差异性。从本研究节奏分配模式来看,均呈现「J」字形消极节奏模式。这种分配模式常在1500m 比赛中体现,且被认为1500m 跑节奏战术取胜的主要分配模式[5]。根据学者Samuel等人对男、女跑的性能不同的研究表明:从100m到10000m 距离上的性别差异显示出相似的趋势。成功的长跑和短跑很大程度上均取决于有氧能力和肌肉力量,而男性拥有较大的有氧能力和较大的肌肉力量。而抛开男、女本身性别上的差异,单从1500m 节奏分配来,却十分相似[6]。在本研究中无论男、女决赛时的途中速度都明显高于预赛和半决赛。已有研究证实,拥有较为突出的途中速度能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战术策略方式之一[7]。因此,在保持整体速度分配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速度耐力训练,提高选手有氧耐力水平,掌握不同赛次、不同区间体力分配对提高男女运动员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不论性别差异,各赛次均呈现第二圈用时最长,男女时间分配模式较为相似。圈时分配节奏均呈现出「fast-slow-fast」模式。男、女均显示决赛平均速度最快,预赛平均速度最慢,决赛途中跑速度明显加强,决赛冲刺速度降低。节奏分配模式均呈现「J」字形消极节奏模式。
(2)优秀的运动员应具备较好生理能力应对多轮比赛及突发事件。教练员应注意选手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在训练和赛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改善短期和长期战略目标。同时,在保持整体速度分配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速度耐力训练,提高选手有氧耐力水平,掌握不同赛次、不同区间体力分配节奏,对提高运动员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