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菲,郝晓晴,胡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工作场所及人群密集的公共区域等,人群普遍易感[1]。水面舰艇环境封闭,人员密集,呼吸系统疾病多发[2],COVID-19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保证水面舰艇的战斗力,对水面舰艇医疗系统的设置及人员配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根据海军战略转型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对医疗系统舱室设置、设施配置及人员配置方案进行改进,增设了预检分诊岗、发热分诊室、核酸检测室、隔离病房、体温登统计岗位,保证疫情防控和卫勤医疗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见图1。
图1 疫情发生后舰艇医疗系统设置(※表示特设岗位)
1.2.1 设置预检分诊岗 水面舰艇前后梯口设置预检分诊岗,各配置医务人员2 名,进行两班轮流制排班,值班时间为06∶00-22∶00。医务人员严格落实登舰人员的标准流程,检测出入人员体温,进行流行病学的初级筛查。
1.2.2 设立发热分检室 水面舰艇内设立发热分检室,配置1 医1 护进行24 h 轮岗值班。医务人员要求为二级防护,即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双层手套、防护服、工作帽、靴套等,负责舰艇内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患者的筛查及处置。
1.2.3 设立隔离病房,配置专医专护组 实行护士长负责制,医护人员24 h 排班,发热患者在隔离病房进行医学隔离。加强隔离病房管理,每月进行舱室的负压监测,建立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等[3]。隔离病房内设置核酸检测设备和血气分析仪,由检验科和输血科技师负责,24 h 排班,以提高病毒检出阳性率和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辅助检测。
包括物资管控小组、防疫督导小组、健康宣教小组、预检分检小组及应急机动小组。实行主任负责制,负责对水面舰艇的通道、住舱、餐厅、会议室、洗衣间、吸烟区等重点区域进行消毒指导、监督并提出整改意见。如避免人员聚集,分时就餐,单向就坐,间隔1 m;错时就诊,保持间隔;参会选择在水面舰艇比较空旷的场所,减少出席人员;倾倒垃圾时,舷梯口单向出入,佩戴手套、口罩等。
疫情期间,筛查常驻舰艇及临时登舰人员共4 000 人次,隔离病房收治41 例发热患者,全部好转返岗,未发现COVID-19 疑似病例,无舰员及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
要防范COVID-19 舰内感染,应迅速有效地建立反应机制、制定严格的防范制度、有效阻断传播链、加强传染源的筛查是第一要任[4]。在水面舰艇梯口设置预检分诊岗,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症状的预防筛查,制定各类人员登舰流程,有效阻止传染源的输入。舰艇内设立发热分诊室,舰艇人员每日进行体温监测,对体温≥37.3 ℃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完善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发热人员给予医学隔离观察,有效控制潜在传染源的流动。
水面舰艇环境封闭、空间狭小、人员流动量大以及各舱室空气相互流通[5],重点区域的疫情防控成为最大的难点。水面舰艇医务中心设立疫情应急管理小组,制定水面舰艇各区域及各舱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对舰员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的培训,对全舰各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同时,重点区域配备紫外线消毒灯,规范紫外线灯的使用流程并进行登记。加强隔离病房的管理,保证负压系统正常运行。
医务人员及时更新学习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方案》《防控方案》等;制定并实施《舰艇疫情应急防控预案》;对舰员进行个人防护设施的演示培训;对水面舰艇各级人员进行疫情防控指导,降低人员聚集密度,保持安全距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水面舰艇医务中心对医疗系统进行了调整,并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有效控制了传染源的流动、阻断了传播途径、保护了易感人群,在保证卫勤保障任务的同时,在疫情防控方面也取得了“零感染”的显著成效,为水面舰艇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