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纪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迅速迭代发展的新媒体,造就了巨大的信息流量与新型的商业机制,催生了各式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影响了社会思潮与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医学院学生是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素养与思维能力的青年群体,处在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快速塑造与提升的阶段。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医学院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路径。
传播主体大众化。在传统媒体中,信息传播者或创造者一般是专业的、固定的群体或机构,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播主体中心,信息传播多以群体性价值为输送口,而信息接收者多为被动接受。当前,新媒体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创建、传播、发布的门槛与成本,尤其是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人皆可成为信息传播主体并参与信息传播。大众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传播主体出现了“泛中心化”倾向。
传播媒介多样化。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等。以短视频为典型代表的传播媒介呈现爆发式发展趋势,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另一方面,依托于智能化通讯设备、通讯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随时随地传播、接收信息,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效率与范围。
传播内容多元化。相较于过去,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获取涉及不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医学等各个领域的海量知识,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库与信息源,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而且,信息传播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为人们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定向满足人们需求,贴近人们实际生活,使人们获得更好的信息接收体验。但不可否认,相较于传统的书籍、报刊等,人们在新媒体上获取的知识更加碎片化,弱化了系统性。
传播影响复杂化。不同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文化,也影响着信息传播内容的方向与倾向。不同国家的文化样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交织、融合、冲突,造成传播影响力、话题引领力愈来愈强大与复杂,使得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加速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信息传播的泛娱乐化、泛中心化对青年的影响不容忽视,也对医学院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医学院不同于一般高校,其具有鲜明的医药卫生健康属性。医学生是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后备军,做好其思政教育工作对我国的医药卫生健康事业、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需求具有重要影响。
思政教育环境呈现开放多元趋势。传统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课堂、书籍、报纸等,而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其学习获取更多知识信息提供了便捷渠道。譬如,医患纠纷、学术成果造假等事件能够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快速发酵。巨大的流量裹挟着形色各异的观点,传统校园“围墙”“校门”等的阻挡力大大降低,而学生又处于认知、学习探索欲较强的阶段,其对鱼龙混杂的信息甄别能力不足。因此,对于医学院教师而言,开展系统全面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
思政话语体系存在滞后性倾向。思政话语体系是医学院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影响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工具。旧有的思政话语体系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且更趋向“官方”“高大上”“唯理性”,与学生的精神需求、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很难充分实现教育“长善救失”的效果。由此,新媒体的重要性凸显。新媒体话语环境的开放性、多样性对思政话语环境乃至思政话语体系都具有重大影响。
思政教育内容重知识轻教育。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知识输出为主,教育方式具有抽象性、书面性、综合性等特点,重在讲概念、内涵、事件等具体知识,较少涉及时政问题、热点问题等,教育方法也呈现单一性。总体而言,教知识大于培育人。在新媒体时代,知识获取的门槛越来越低,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格局逐渐被打破。此外,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往往采用单向输出模式,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些均为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更多挑战。
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亟待提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当前,医学院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过程中,存在课程思政设计过于生硬以及医学专业课与思政课内容结合不自然、不和谐等问题,缺乏适度的黏合性与融合性。
建强思政教育师资团队,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教师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承担着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责任,只有具备良好思想政治工作表现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才可以出色地去完成平时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形色各异的思想文化如洪水般涌入校园,科学的解决方式不是阻塞或放任,而是“决之使导”,乘新媒体之势,强化教师的媒介素养,比如鼓励教师利用直播平台、公众号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不同社会思潮的能力。
完善更新思政话语体系,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具有医学院特色、风格的思政话语体系,是提升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举措。“正确的东西总是在与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时代,不断更新和完善思政话语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话语风格要充分吸收网络时代话语表达的特点,从传统向现代转换,从文本话语走向学生生活,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革新思政教育意识,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医学在本质上是“多学”“人学”“至学”,医学院承担着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因此,医学院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大思政的理念,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内在含义。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家国情怀的觉醒,使学生自知“德”,并在社会实践中知道如何践行“德”与“才”。医学院思政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真切地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让学生顺应时代需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发展自身。
实事求是规划课程思政,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于思政教育改革创新问题,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并在部分高校推出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取得了诸多成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为医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医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或者在医学课程中插入几句思政话语,而是要以科学的方式推动医学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融合,坚持求真、求实、求是的原则,既不破坏医学专业课的设置初衷,又要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可以通过临床实际案例或者具体临床实践,引导医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合理处理医患关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医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可否认,许多医术精湛的医生,在学科知识与临床技术等方面的能力都是顶尖的,但其思政理论知识、人文历史知识仍需不断更新提升。而只有不断尝试,才能在此过程中找到思政理论与医学课程的契合点。与此同时,还应根据新媒体时代思政环境的变化不断对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与创新。比如,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以小视频、图文等方式记录保存一些实际素材,在课程思政中进行适当展示。以故事凸显理论,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同时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整体布局、顶层设计,做好思政教育创新常态化与制度性保障,又需要立足微观具体课程,精心设计,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利用新媒体技术,批判性地看待新媒体技术对建构思政教育体系的价值与意义。未来,应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