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春 蔡鑫琪 李颖
摘要:随着短视频逐渐下沉,“土味”短视频开始大肆流行于用户的手机接收端,然而部分短视频多含丑态内容,由此出现了过分“土味”化并形成了审丑狂欢现象,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探寻“土味”短视频中审丑狂欢成因及其对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影响,祛除迎合受众低俗的审丑偏好的不良影响,形塑主流价值观是当下短视频传播的当务之急,也是平台企业的责任和担当。此外,粉丝群体也应该加强自律,拒絕围观低俗短视频,构建平台、播主与粉丝“三位一体”的良性传播机制。
关键词:“土味”短视频;审丑文化;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03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方式更加多元化,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也推动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也反作用于互联网,使其不断演化升级,并向大众普及。依托于日益强大的互联网经济,各种短视频APP日益占据人们的视野,得到了大规模传播。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小时,较2020年12月增长了2.3小时,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3亿,短视频用户使用率达90.5%。
鉴于短视频的一系列特性,低学历用户在此类平台的比例不断增高,甚至成为各个环节的主体。富含“土味”元素的短视频因此逐步兴起,且其他领域的用户群体也开始纷纷加入“土味”视频的制作与传播中,同时对“土味”内容进行再创作,提高其消遣性、娱乐性,从而扩大了“土味”短视频的目标受众群。然而,制作者惯用程式化“精加工”手段,使得“土味”短视频内容同质化现象越发严重,且受“快娱乐文化”的影响,为了抓人眼球、获取流量,许多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将“土味”视频变得低俗化甚至恶俗化。低俗化“土味”视频的广泛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体产生审美畸变,引发了审丑狂欢,进而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一乱象亟须治理。
1 “土味”短视频的定义及兴起原因
1.1 “土味”短视频的定义
“土味”短视频是指在互联网和短视频APP的发展中所孕育的一种新型“土味”文化,其表现形式通常为以时长较短的视频呈现大众的日常。当前,“土味”短视频以乡村文化为基础,其制作粗糙、内容相对粗俗,大多是具有乡土气息和原生态的网络文化内容[1]。
1.2 “土味”短视频兴起的原因
1.2.1 短视频软件的发展和向农村地区的普及
首先,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视频类应用软件的城市市场趋于饱和。商家的目标受众自然转向还未完全开发的农村市场。商家基于大多数农村用户群的特点,对短视频软件进行更新升级,开发了更易于向农村群体推广的软件。
其次,就技术层面而言,市场上绝大多数短视频应用软件操作十分简单便捷,准入门槛由此降低。此外,视频内容充满整个屏幕,既给观众带来了较大视觉冲击性,又降低了视频的可选择性。同时,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推荐、自动播放等设置也很容易让人沉溺其中。
再次,就内容层面来说,由于时长等因素限制,短视频内容大多通俗易懂且娱乐性较高。这些特点符合绝大多数农村用户的使用习惯。基于农村用户兴趣点所制作的短视频内容经过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短视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
最后,直播经济的出现和普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直播热潮兴起,村民化身“榜一粉丝”为自己喜爱的主播打赏、点赞、送礼物等,引发了“粉丝经济”现象;另一方面,许多农村用户看到商机,开拓“直播+农产品”的直播营销模式,扩大了传统销售模式下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购买群体,有效解决了从前农产品积压滞销的问题。同时,在乡村振兴扶贫政策的导向下,无中间商的直播带货模式极大地增加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度和爱心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产品销售额的可视化增长,进而良性带动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2]。即便短视频APP的直播经济风靡乡村,其弊端也不容小觑。其准入门槛过低、文化水平以及个人信用水平的无底线要求,都成为“土味”元素日益显露并愈发泛滥的重要铺垫。
1.2.2 农村主体用户的传播意识与表达欲望的增长
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较2020年12月提升了1.7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0年12月减少了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乡上网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主体用户在短视频用户中占比量在逐渐变大。
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主体既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又承载着社会发展的压力,且受自身受教育水平的局限和乡村传播资源的不足,造成了该群体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且文化语境在农村地区的传播长期存在相当大的瓶颈。例如,如果和农民们谈论近期的文化热潮,就可能造成其理解困难和不耐烦的局面,而且其更愿意听到近期关于粮食收成和价格的新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现有行政村近年来已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宽带”,贫困地区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带领农村居民们走进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媒介是传统乡村社会的“外来者”和“闯入者”,现已成为乡村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农村居民们不再拘泥于窘困的单一文化语境,新媒介在农村居民与新兴时代间架起了桥梁,文化语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与扩充。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时代相比,新媒体发展的浪潮更加汹涌,足以重构农村主体间、农村主体与城市主体间的网络层级交际关系,用户与用户间的关系不再需要透过现实里的“隔空喊话”,只需借助几近零门槛网络新媒体平台,人人皆可将自身的话语权运用得淋漓尽致。短视频APP在丰富了农村主体用户的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一度从失语的“边缘群体”翻身变成“拥有麦克风的人”。技术的支撑加上外界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用户发现自身也可以在网络上拥有粉丝,也能点赞和收藏,这就激发了农村主体用户的传播意识和表达欲望的增长[4]。
2 “土味”短视频的畸变和审丑狂欢
2.1 “土味”短视频的畸变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受教育水平等限制,农村用户欣赏和制作的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注重娱乐和互动。因而,大量短视频存在许多“土味”元素。开始时,这些“土味”短视频可以帮助受众了解中国的乡土风情,同时农村用户也可以借“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土味”短视频的兴起,不少非农村用户也加入了“土味”视频的制作与传播中。非农村用户通过对“土味”内容再创作,进行精加工,精加工后的“土味”视频,更能吸人眼球,从而脱颖而出,获得更广泛传播甚至引发热潮,其带来的收益更是十分可观。制作者通过剧本化的再创作吸引庞大农村用户群体关注的同时,也更能满足城市上班族、学生等各类群体的猎奇心理,以此实现“土味”视频目标受众的扩展,最终获得流量与收益。
受众群的不断扩大也伴随着制作群的不断扩大。在流量和利益的不断驱使下,“土味”短视频逐渐产生畸变、异化,审丑现象愈演愈烈。
社会群体面对生活的压力,对各种美的东西产生视觉疲劳,开始对丑产生猎奇心理,通过看各种搞怪、低俗趣味的视频试图解压和麻痹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人们不开心或者倍受打击时,有70.89%的用户会选择观看“土味”视频来获得浅层的精神快感。在这一前提下,各种搞怪大咖,打着“某老师”“某姐”“某哥”等称号出圈,开始大规模地学丑,在网络视频环境中传播审丑文化,以丑为荣,将丑定义为时尚和潮流。
2.2 无底线的审丑狂欢
由于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门槛低,“网红”将此视为漏洞,不断模仿、创新丑态作品。首先将自己的形象丑化,其次是重构自己的语境,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在网络环境中打造独特人设,吸引粉丝的关注。一旦发现自己流量上涨,便迎合粉丝的口味去改造,进一步异化自己的形象,使得粉丝纷纷效仿,以此达到洗脑式的影响。这些发布出来的作品大多低俗,沦为哗众取宠的工具,故称为“审丑文化”,它与正面向上的审美眼光背道而驰,具有病态异化的元素。
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批评,“网红”可以充耳不闻,相反标榜自己是独特存在的标签,高举多元文化的大旗,实则躲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肆意泛滥审丑文化,带领大众进行审丑狂欢。
当审丑现象愈加泛滥时,许多人便不惜挑战道德底线,加大丑化力度,无底线传播低俗内容。污言秽语甚至疯癫、怪诞的形象都不再罕见,更有甚者通过性暗示、暴力,或者是一系列恶心行为来吸引流量。
3 “土味”短视频审美机制的异化与主流价值的消解
3.1 审美文化机制异化的主要原因
3.1.1 利益的驱动
“土味”短视频中的审丑文化是一种异化审美,是对传统美学意义上审丑的颠覆,这种审美异化带着明显的消费主义色彩[5]。借助短视频平台的易操作性和消费廉价性的特点[6],“土味”短视频深陷审丑文化的囹圄。为了吸引大量粉丝,将流量变现为市场利益,越来越多的用户暗举利己主义的大旗,将散播丑作为利益时代的敲门砖,不惜“装疯卖傻”,将自己的视频内容丑化,只为博得更多的关注。
3.1.2 短视频平台尚未完善
介于当下短视频平台推送系统的漏洞,农村群体由于自身经济、环境、文化水平影响限制,对于新兴流量视频难以达到与同龄城市人群相同的接触可能性。不仅所接受到的信息颇有局限,且同质化短视频作品的频繁推送也给刚接触新媒介的农村群体铸造了另一种“信息茧房”,“围城”以外依旧是“围城”,但此类新兴媒介技术算法还尚未完善,要想寻找突破口是难上加难。同质化内容聚集同类群众,群众意见凝聚在一起使得受众认为是个人产生行为和群体赞同行为的产生,但殊不知受众本质上是个人跟着群体意识在行动。受众个人被信息裹挟而产生行动,由此极易引起极端的群体行为和群体隔绝现象[7]。具体到“土味”视频,其一旦成为某一受众人群的心头之好,便会频频精准投送到该群体的视野内。而带来的结果是,受众人群网络化遥相呼应都会受此投送波及,“土味”视频会以适用于各个群体不同的文化符号形式传播到更广范围的人群中。多元文化的充斥,使网民们更多趋向于接受文化符号的入侵,沉醉在低俗趣味的“土味”短视频中无法自拔,忘却精良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该现象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消解的隐患。
3.2 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的弱化
网络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在投递给广大受众发散性传播语态硕果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会遭受到异化元素的侵蚀,“土味”短视频就是其中一例。其作为审美文化的对立面——审丑文化的组成部分去呈现和细化内核,其中又包含“土味”热梗、“土味”网络用语、“土味”行为“艺术”,使得传统主流传播符号受到冷落。放眼当下风靡的短视频,其中受众接收的不只是包含完整三大元素的“土味”视频,还有受到三大“土味”元素入侵的一般化视频,并且其体量占比居多,影响人群更为广泛,成为异化正常审美机制的潜在风险。由此如果不对审丑文化的肆虐泛滥加以制止,主流价值观迟早会因为审丑文化让渡地位。
4 结语
对于“土味”短视频中的审丑文化现象治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受众主体和创作内容上来看,作为受众主体,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审丑文化的存在不可否认,但须适度观看审丑视频,拒绝让审丑视频占据生活的绝大部分,如果受众将审丑文化当作习惯,那么必然会遭到反噬。而作为创作者,须拒绝内容过度模仿导致视频内容同质化现象,切忌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不断试探受众的审丑底线。从平台管理上来看,相关视频平台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提高视频审核的门槛,鼓励和扶持优质原创内容,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文化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短视频文化传播的市场,减少各种审丑视频乱象,有效保障公民得以受到主流价值观的良好导向。
自媒体时代,“土味”短视频的审丑狂欢现象正以碎片化的方式逐步占据网民们的生活,用短暂的快感来麻痹精神世界的贫瘠,甚至用流量数据玩弄用户的金钱口袋。青年网民不应该在网络文化传播环境中置身事外,而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媒介素养,拥有独立思辨的能力。在未来的短视频发展过程中,网络平台也须自身出力,构建清朗的文化传播语境,引导受众重建正面积极的审美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毅彬.快手“土味视频”生产主体与粉丝间的互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2] 马瑞泽.论乡村振兴语境下“直播+农产品”营销策略提升[J].经济研究导刊,2021(24):13-15.
[3] 冯广圣,王灿.消解与重构:新媒体与乡村人际关系的再造:基于豫东南C村的田野考察[J].新闻知识,2021(10):59-64.
[4] 吴倩雯.土味短视频的内容与表达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0.
[5] 袁红艳,邓桂英.自我形象奇观化与短视频审丑:以韩美娟为例[J].视听,2021(5):126-128.
[6] 张子涵,赵娟梅.土味主播“迷人的郭老师”网络“出圈”现象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3):36-38.
[7] 顧陶淘.乡村振兴语境下社交媒体为农民群体赋能的路径探究[J].东南传播,2021(8):120-122.
作者简介:沈佳春(200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蔡鑫琪(200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李颖(2001—),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指导老师:冯广圣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2021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土味’短视频中主流价值观塑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NFUSPITP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