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宇
摘要:目的:探讨急救中心对腹部外伤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急救中收治的由家属送至中心抢救的腹部外伤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急救中心实施院前急救所接收的腹部外伤患者30例,纳入观察组,对比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救中心;院前急救;腹部外伤患者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5--01
在现代急救医疗体系中,院前急救是第一环节,对创伤患者救治是否成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人体腹部存在着多个脏器,如肝、胆、脾、胃等,一旦腹部遭受创伤极易导致脏器损伤,进而引发大出血、细菌感染、休克等症状,若抢救不及时,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近年来,急救中心为进一步实现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实现抢救环节的高效衔接,推动急救窗口前移,针对腹部外伤患者行院前急救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现将相关信息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病例样本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女人数比为17:13,最大63岁,最小19岁,年龄均数(41.21±2.34)岁;观察组男女人数比为16:14,最大62岁,最小21岁,年龄均数(41.26±2.28)岁。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对比,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由家属送至急救中心进行抢救,严格按照中心流程进行抢救,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观察组由急救中心出车到现场行院前急救,具体包括:①信息共享。通过院前急救平台确保院前医师与院内值班医师同步掌握患者相关信息,实现院前院内高效对接。②远程急救指导。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步急救现场、救护车上相关音视频数据,院内相关科室医师实时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做好相关手术准备,并给予远程救治指导,实现急诊关口前移,尽可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③院内急救准备。根据院前急救所反馈的信息,立即组织医师拟定救治方案,开通绿色通道,做好院内接诊准备,缩短患者到达院内后准备手术的时间,确保能够得到有效救治。④院前急救操作。首先判断患者伤情,检查患者是否还具备意识,同时记录患者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数据,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对光的反映情况;接着立即接通车上氧气,做好患者面罩吸氧处理,连接心电图的同时,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失血过多的患者应进行止血,若受伤部位出现骨折,还应进行简易固定,以免在運输途径造成二次损伤。⑤腹部外伤抢救。若患者只是单纯腹壁破口,经检查尚未出现内脏膨出,可使用灭菌钳止血,然后做好包扎,转至相关科室观察;若患者腹部外伤可见内脏膨出,无法入腹,为避免发生感染,可在内脏表面覆盖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纱布[2]。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效:腹部外伤患者经抢救后,意识清醒,心率、血压等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命体征平稳;有效:经抢救后,患者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但尚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有待持续观察监测;无效:经抢救后,各指标未达标,病情危急或是死亡。抢救成功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60例患者数据资料逐一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以率(%)表示抢救成功率,若P<0.05则表示数据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如表1所示,对照组患者由家属直接送至急救中心抢救,抢救成功率为83.33%,观察组成功率为93.33%,P<0.05。表明院前急救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3讨论
为确保创伤患者救治及时,尽可能将死亡率和致残率降至最低,2018年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要求建立各级创伤急救中心,实现创伤患者集中救治。哈尔滨市急救中心主要承担辖区内日常院前急救、转运等工作,而院前急救则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环节,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急迫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当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车前往事故现场,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并实现院前院内信息同步,通过一体化协同救治模式,推动急救关口前移,从而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尽可能为其争取更多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由家属直接送至急救中心抢救,抢救成功率83.33%;观察组患者由急救中心行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为93.33%,P<0.05。可见,院前急救在生命抢救前期环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能够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诸多差距,严重制约着急救中心急救效果,今后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索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工程,真正让生命通道更加通畅
参考文献:
[1]吴苏宁.重型腹部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创伤急救小组模式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20,26(22):171-172.
[2]陈晔.院前急救护理对腹部外伤患者的抢救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7):82,91.DF90715C-4917-477B-81EF-EC0E148B58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