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三体》系列海外传播成功动因探析

2022-06-15 03:38冯迎霜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中国特色三体

冯迎霜

关键词:《三体》 海外传播 中国特色 成功原因

文学艺术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会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刘慈欣《三体》系列(《三体》系列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组成)在当前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在国外收获了众多读者,受众范围极广。曾经四度斩获“雨果奖”的美国科幻作家David Brin 评价它为“无论任何语言的推测思索性小说的顶峰”,以色列著名科幻文学理论家Lavie Tidhar 评价它为“彻彻底底的杰作”。目前,《三体》三部曲全球出版发行了十几种语言版本,销量总计突破2000 万册,仅英文版的销量就超过100 万册,日文版在发行一周内加印八次。《三体》系列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人们对于中国文学中外传播存在“逆差”的印象,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科幻文学更多的可能性。如何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对《三体》系列海外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收集,笔者认为《三体》系列取得海外传播现象级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海外科幻式微时的突围

科幻文学的盛衰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的一个映照,从世界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这个国家就会出现优秀科幻作品的“井喷”现象。“二战”之后,美国的科技迅速发展,科幻文学实力也随之上升,在此后的几十年一直占据世界科幻文学的中心位置。进入21 世纪之后,美国科幻的“黄金年代”a似乎已逐渐远去,人们对于科幻文学是否已经枯竭争论不休,甚至出现了“科幻已死”的悲哀论调。b不少学者们对于目前美国科幻文学抱持着不乐观的态度。此外,奇幻文学在海外的迅猛发展,挤占了科幻文学原本的发展空间。相较于以往的强势,海外科幻文学似乎有式微的迹象。《三体》系列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亮相世界科幻舞台,并一举突破海外市场,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

埃文·佐哈尔(Even Zohar)曾提出多元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种文学在多元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或者一种文学出现了转折点和危机的时候,翻译文学就有可能在译入语文学的多元系统里占据中心位置。c当前,海外本土的科幻文学受到了冲击,强势地位被动摇,其向外方寻求改变与突破的意愿变得明显。近些年来“雨果奖”“星云奖”等世界知名科幻大奖不再被传统科幻强国的作家所垄断,越来越多的非英语科幻文学作品被关注。《三体》凭借其独特的科学创意和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核在海外科幻文学“式微”之际完成了一次异军突围。海外科幻文学在这一阶段的“式微”给了《三体》进入更多读者视野的机会,为其海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助推。但就目前来看,这并不意味着中國的科幻文学已完全融入海外的整个科幻文学系统之中。海外本土科幻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稳定的运行结构。2021年,改编自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作品《沙丘》的同名电影在全球热映,这从侧面反映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科幻文学在“式微”的背景下仍具有强大的传播的可持续性。中国科幻文学在《三体》系列之后进入了世界读者的视野,但并没有持续性地向海外输出具有同样影响力的作品,也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因此,中国科幻文学海外突围之后的发展传播仍旧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关注与思考。

二、文本与思想的交相辉映

文本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三体》系列依靠其宏大的叙事方式、肌理性强的故事情节获得了很多海外读者的认可。其中卓越的文本内容呈现与独特的中国思想价值是吸引海外读者的一大亮点。

(一)卓越的文本内容

作为小说,《三体》系列在小说传统“三要素”的设计上力度精准。刘慈欣对其中人物、情节、环境的刻画,使作品中丰富的美学意蕴得以清晰呈现。

1. 符合期待的人物形象

《三体》系列小说的总字数在90 万字左右,作为大长篇科幻小说,其中出现的人物却并不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加起来不过130 人左右。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能较为准确地掌握人物信息,对其性格特征有较为准确的认知。刘慈欣在采访中曾提到:“人物的形象可以鲜明但不能复杂,复杂的人物形象不容易被读者和观众接受。”d《三体》系列中的人物往往有显著特质,具有类型化的特征,准确有余,细致不足。其中的大多数角色作为某一类群体的符号出现。

例如,笔者以性别为区分维度分析发现,《三体》中的主要男性角色都有着传统意义下男性“冷静理智”的特质。他们外形迥异、信仰不同但都冷静自持。罗辑、章北海、云天明、维德等人的理性与冷静体现出了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在《三体3:死神永生》中,罗辑已经不再作为“人”存在,他成为一个象征人类群体的符号,其个人特征被逐渐淡化。《三体3:死神永生》中的主角云天明身上类型化的特征也十分显著,在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为人类博取最后的希望。云天明的个人形象也一直是模糊的。罗辑、云天明这种符号化的崇高符合很多读者对传统英雄主义的推崇,因此在海外传播中容易被接受。

小说在女性角色的刻画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多数女性人物也具有类型化的特点。19 世纪西方文学中经常出现的符号性角色“屋内的天使”与“屋外的交际花”在书中多有出现。游走于ETO e不同派系之间的申玉菲、拥有出色交际能力的艾AA,展现了“交际花”对女性束缚的挑战;梦中情人般的庄颜、始终展现“圣母”姿态的程心,展示了理想化的“天使”形象。这种符号化的设定让海外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减少了对跨文化作品的陌生感,符合了很多海外读者的想象与期待,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的阻碍较小。

2. 哲理性明显的故事情节

《三体》系列在情节的设定上具有明显的哲学意味,在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的同时,又不至于过于隐晦,使普通读者不能企及。我们如果以读者的“上帝视角”去看《三体》,会发现刘慈欣在其中为读者设定的故事情节继承于柏拉图经典哲思——“洞穴隐喻”f。有先知意识的人类洞悉天机,想要解救囿于洞穴的人类文明,但最终以失败收场。

向宇宙发出第一声啼鸣的叶文洁,认识到了人性的扭曲,并决定向更高级的文明求助。她的抉择改变了人类命运,但并没有将其从“洞穴”中解放出来,人性的困境始终没有被解决。罗辑参悟到黑暗森林法则之后,认为宇宙具有“他人即地狱”的本质,保护了人类文明,但这些贡献很快被遗忘。章北海隐忍多年,为人类保存了文明最后的火种,尽管星舰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同于人类文明,但他的预见性使人类命运发展有了新的出路,但也不被理解。这三位“先知”似的人物在群体意识面前的努力显得苍白无力。

刘慈欣在文本中设置这样的情节主干似乎是对西方民主制度发起的挑战。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过后,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民众开始对其产生怀疑,典型的民主制度是否是一种多数人暴政的论证也开始不断被提及。这种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挑战同样吸引海外读者的眼球,站在全人类立场上对制度的省思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

3. 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

除了人物塑造和情节设定,《三体》系列中的环境渲染同样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刘慈欣的环境描绘画面感强,宏大而浪漫的画面感满足了读者对环境描写的普遍审美。作为将目光投向宇宙的科幻作品,《三体》系列中多次出现了有关太阳、天空等宇宙景物环境的描写。例如,在《三体》第一部的结尾,刘慈欣以“人类的落日”来描写太阳,简洁但浓墨重彩。太阳作为见证者目睹了人类文明的重要转折。除了这类描写,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还通过环境描写书写了很多温情的场景,乡间生活在其笔下温暖而带有真善美。在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刘慈欣用一盏油灯描绘了农妇的温柔。村庄里脱粒的玉米芯与自然的峰峦交叠,景物的展开缓慢而具有延续性。在情节紧凑、高潮迭起的《三体》系列中,这些场景就像公路上的減速带,在不影响故事连贯性的同时给了读者精神缓冲的空间,在传播的过程中减少了不必要的阻力,增强了传播效果。

(二)独特的思想价值

除了文本内容的卓越,《三体》系列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同样引发了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致。以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精髓在文字叙述中浮现。不同于前文中所提到的那些明显的哲理性思考,这一部分思想价值的体现是“润物细无声”的。

1. 儒家思想的体现

刘慈欣在《三体》中对西方民主制度进行了挑战,这一挑战体现在对良好统治秩序的推崇之中,折射出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于社会治理的主张。孔子曾提出国家治理应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g的等级秩序,这一点在书中体现为:人类清楚三体文明的威胁之后,表现出了高度团结、抵御外侮的姿态,对三体世界的威胁进行防御。整个人类社会高度集权,人们各司其职,传统意义上“君父形象”的英雄们出世,挽狂澜于既倒。罗辑、章北海、云天明、希恩斯等人物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群己之道”,以舍生取义的行为将人物的崇高拉到满格。

2. 道家思想的体现

道家的思想强调“无为”“不争”,提倡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在整个《三体》系列的叙述中也多有体现。《三体》第八章“寂静的春天”描写了大兴安岭树木被肆意砍伐的惨烈状况,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自然谋求发展行为的否定。“回归自然、避世保身”的思想观念在《三体》第一部的故事叙述中也多有体现。叶文洁在大兴安岭工作时对自然的哀怜,在齐家屯避世养身时集中爆发的温情与感性都包含道学的意味。此外,在《三体》系列的最后,宇宙回归运动开始了,宇宙坍缩为奇点,并发生新的创世大爆炸,一切归零。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h。“无”是事物的源头和终点,《三体》系列中关于整个宇宙命运的设想与此遥相呼应。

3. 墨家思想的体现

除了儒家治世价值和道家自然思想的体现,《三体》系列中所描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链接、人类对宇宙生命的平等思考、人类想要博爱宇宙的愿望与传统墨家思想互联互通。在《三体》系列中,人类多数情况下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所面对的问题都是全人类共同的问题。在地球文明受到三体文明威胁的紧要关头,人们所思考的仍旧不是如何打败这一文明,而是如何化干戈为玉帛,与其和平共处。这体现了墨家思想中的“非攻”精神,也符合当前海外民众主流的反战思想,在无形中推动了海外读者群的接受与认同。

《三体》系列中卓越的文本内容与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给了海外读者亲切熟悉和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读者乐于“求同”,易于接受那些与自身已有图式结构一致的信息,但又不排斥“求异”,具有异质特征的信息能够引发读者兴趣。《三体》在文本和思想上的趋同和差异同时满足了海外读者的求同求异心理,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三、译者的解码与再编码能力

译者与其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在文学作品的译介与传播过程中往往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文化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曾提出“编码与解码”理论,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同一语言系统中的信息传播是单纯的“编码—解码”的过程,不同语言系统中的传播则需要进行“编码—译者解码—译者再编码—读者解码”。《三体》系列的海外传播经历了上述过程,这里我们以影响比较大的《三体》英译本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译者的解码

《三体》系列英译本的译者对小说在海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第一部The Three-Body Problem( Remembrance of Earth's Past)与 第 三 部Death's End( Remembrance of Earth's Past Book 3)的译者为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第二部The Dark Forest(Remembrance of Earth's Past Book 2)的译者为长期从事中文翻译工作的美国知名译者乔尔·马丁森(JoelMartinsen)。作为语言系统的中转站,要想较好地完成译介工作,译者首先需要具备对文本进行解码的能力,就《三体》系列的译介而言,这种解码的能力主要包括汉语语言能力和科幻文学鉴赏能力。

刘宇昆作为汉语母语者,拥有较高的汉语语言能力。华裔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持续而稳定的汉语习得环境。此外,在科幻文学鉴赏方面,作为一名小说家,他曾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科幻小说。因此,刘宇昆在翻译《三体》时能够对文本进行较好的解码与接受。美国译者乔尔·马丁森(中文名:周华)是中文系的毕业生,曾在中国长期生活过,在汉语环境的浸润下同样能够熟练地应用汉语。在科幻文学鉴赏能力方面,乔尔曾翻译过刘慈欣的另一部科幻作品《球状闪电》的节选片段,对刘慈欣的行文风格十分了解,刘慈欣曾公开表示对乔尔·马丁森译介《三体2:黑暗森林》的信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具备对《三体》系列良好的解码能力。

(二)译者的再编码

刘宇昆与乔尔·马丁森两位译者良好的解码能力是《三体》系列英译本能够被译者充分理解的重要保证。译者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解码后,会对文本有一个深入的理解,随后再用另一种语言对文本进行“再编码”,这部分的能力同样非常重要。

刘宇昆和乔尔·马丁森科幻文学根底深厚,了解中国文化且能熟练运用英语,因此在“再编码”的过程中能够向读者有效地传递信息。译者要想顺利完成“再编码”需要运用恰当的译介手段与译介策略。在《三体》系列的译介中,译者通过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意义保留,没有用当前目的语中可进行意义替代的语句翻译。例如,在译介过程中保留了对中国传统节气的意译,将“冬至”译为Winter Solstice, 将“惊蛰”译为Awakening ofInsects,将“大暑”翻译为Major Heat。同时,译者还通过在译本扉页增加导读的策略帮助海外读者迅速抓住故事情节。跨文化的译介过程是不能脱离文化只做单纯语言翻译的。当两种具有明显区别的文化交流碰撞时,极容易发生误读现象。《三体》系列英译本的译者正是抓住了汉语和英语中不同的文化基因,以此为突破口在这种不同的文化基因之上进行“再编码”,使译本最大限度地贴近原著,带给读者流畅而舒适的阅读体验。

《三体》系列英译本因优秀译者的“解码”“再编码”,使不同语言之间的隔阂降到较低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作品与读者之间语言与文化的藩篱,避免了很多文本误读。优秀的译者运用了恰当的译介手段完成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是《三体》系列在海外译介传播过程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推介平台与网络的助力

(一)坚实的推介平台

文学作品的推介需要平台,一个坚实的推介平台往往会令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作为图书出版工作的源头,出版社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图书的销量和读者的认可度。《三体》系列在海外的传播拥有知名出版社作为坚实的传播平台,《三体》系列英译本的出版社为美国的托尔出版社(Tor Books)。作为美国科幻界公认的最佳出版社,托尔出版的科幻作品往往具备极高的品质,受到读者的认可。《三体》系列英译本在美国的畅销与托尔出版社的运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版集团,兰登书屋(Random House)旗下的德国海纳出版社(Heyne Verlag)承担了《三体》系列德译本的出版。兰登书屋在世界图书界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使得《三体》系列在德国的出版与宣传减少了很多阻力。除了英译本和德译本之外,《三体》系列的日译本也同样拥有强大的出版社作为支撑。在日本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领域首屈一指的早川書房(早川書房)在日本进行了《三体》系列日译本的宣传与推广,其利用各类资源不遗余力地进行预告宣传。因此,《三体》日译本在日发售当天便登上了日本亚马逊文艺作品销售榜的榜首。

(二)灵活的网络平台

除了知名出版社作为坚强的后盾,当前灵活的网络技术同样为《三体》系列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巴赫金曾提出,狂欢即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礼仪、形态的总和,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i在网络世界,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条与束缚,能够进行较为宽松的交往和对话。网络在文学的传播中为受众提供了狂欢的广场,实现了其个性的张扬与自我精神的构建。

《三体》系列在最初是通过作者刘慈欣在互联网上与各国科幻迷之间的小范围分享进入海外读者视野中的,随后引发学者关注,从而走向国际。数字化技术对于文学的海外传播影响极大,现如今的网络论坛等新媒介平台增加了传播中的互动性,使得文学传播由原来的“你看我写”转变为现在的“我写你评”。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活力。同时,新媒介为《三体》系列这一文学作品带来了衍生性的产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三体》系列的漫画绘本图集已经问世。不仅仅是《三体》,当前中国各类文学走出国门、走向海外的背后都离不开灵活的网络平台作为支撑。

五、结语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对话被多方关注,刘慈欣《三体》系列海外传播的成功促进了其他文化背景的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本文从外部环境、文本主体、译介手段和市场运作四个方面对刘慈欣《三体》系列的成功进行了动因探析,寻找到了影响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一些关键因素。如何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推动中国科幻文学海外传播进入新的阶段,仍旧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中国特色三体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三体联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