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

2022-06-15 00:20李景平殷艺娜
学理论·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中国共产党

李景平 殷艺娜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政治资本和软实力,与政党自身的政治行为和执政方式密切相关。《历史决议》在党的重要时期和关键节点上发挥了历史路标的特殊作用,是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重要文本资源和媒介载体。在起草、制定和发布《历史决议》的过程中,党成功塑造了团结统一、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我们党也积累了加强自身形象塑造的一系列宝贵经验,包括坚持与时俱进的形象塑造动力、坚守立足人民的形象塑造定位、重视开发历史的形象塑造内容、加强媒体传播的形象塑造途径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历史决议》

中图分类号:D239;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6-0045-03

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以下分别简称1945年《历史决议》、1981年《历史决议》及2021年《历史决议》),具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为考察党在不同历史时刻和重大关头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权威文本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于对三次《历史决议》的文本考察,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夯实政党执政根基,凝聚全党思想共识,赢得社会民众赞誉,永葆政党核心地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三次《历史决议》的价值意蕴

厘清《历史决议》文本考察与党的形象塑造的内在关联是本文的立论前提,从《历史决议》文本视角切入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阐述分析,是政党形象塑造的内在要求。

一是政党形象塑造的根本指引。《历史决议》所蕴含的指导思想与初心使命,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根本定向。从党的指导思想来看,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为党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根本思想遵循。三次《历史决议》分别从党的指导思想高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后为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思想指引。从党的初心使命来看,三次《历史决议》贯穿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先后为完成“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内在动力,为党塑造“革命者”“改革者”与“复兴者”的组织形象提出时代要求。因此,要着力把握三次《历史决议》在不同时期的政治导向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提供根本“度量衡”。

二是政党形象塑造的直接载体。《历史决议》是代表全党意志做出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在深入研究党史的基础上集中了全党智慧,直接展现了党的良好形象。从《历史决议》的文献意义切入,三次《历史决议》是党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发出的庄严宣告和政治宣言,集中体现了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状态风貌,是一种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和宣言性的文本象征。与一般的党史研究成果不同,三次《历史决议》皆产生于“重大历史关头”,由此昭示了决议顺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展现了党在关键时刻的良好组织风范。从制定主体切入,它是党领导机关就重大事项,经会议讨论通过决策,并进行贯彻执行的重要指导性公文,其起草、制定和发布无不体现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公共形象。三次《历史决议》分别高度肯定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工作,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展现了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与前瞻能力。因此,要深刻考察《历史决议》的起草制定、核心内容与重大意义,为党的形象塑造提供重要载体。

三是政党形象塑造的重要媒介。《历史决议》作为党的权威形象文本,是党依托主流媒体和自身宣传,将语言文字符号根据一定的原则而构成的符号系统,是党的形象的符号化建构和表达。就政党形象的形成机理而言,党的形象不仅依赖于党自发或自觉进行自身建设而形成的执政行为和绩效等客观基础,也取决于社会公众对政党整体状况的主观评价。而《历史决议》能够将其蕴藏的思想理念传递给社会民众,通过主观认知和判断产生介入效果,引导社会民众对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进行深入了解和全面感知,从而影响党的形象的双向互动式建构。就政党形象的传播过程而言,受控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媒介的信息输出,只有进入传播领域才能为社会受众所接受,而社会民众也只有通过传播媒介才能产生对政党的总体印象。《历史决议》承载着党的权威信息,充当着衔接政党和社会民众的中介和桥梁,能够通过主流媒体和宣传部门将政党信息迅速传播给社會民众,从而影响广大社会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评价态度,实现政党信息在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流通。因此,要从《历史决议》的文本出发考察党的形象形成和传播过程,为党的形象塑造提供媒介支撑。

二、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史成就

(一)塑造了团结统一的政党形象

“我们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1]三次《历史决议》都具有在关键历史时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团结力量的重要作用,其间塑造的团结统一的良好组织形象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1945年《历史决议》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做出了结论[2]108,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一致,强调“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3],形成了坚定维护毛泽东同志核心和领袖地位的共同意志。1981年《历史决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2]108,将全党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到正确轨道上,号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4]。2021年《历史决议》提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06推动全党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统一,增强了凝聚力和感召力,为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

(二)塑造了实事求是的政党形象

实事求是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根本要求和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5]党的实事求是形象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作为政党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在三个《历史决议》中实现了接续发展。其一,实事求是地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1945年《历史决议》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没有将党在历史上所犯错误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个人”[6]991,而是通过采用“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来评判历史,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八七会议、党的六大、立三路線等历史事件。1981年《历史决议》通过对毛泽东同志个人和毛泽东思想的公正评价,实现了实事求是认识论的一脉相承,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自身历史的科学态度。其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6]801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并正式写入党章,随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接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正如2021年《历史决议》提道:“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2]96,由此,实事求是的政党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三)塑造了谦虚谨慎的政党形象

党在起草、制定和通过三个《历史决议》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慎重决策、充分酝酿、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历史决议》的起草和通过,以保证决议内容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充分彰显了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和政党形象。1945年《历史决议》的起草经历了为期近四年的漫长过程,据胡乔木回忆:“讨论是频繁、认真、深入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斟酌,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段落,讨论得很仔细。……每次修改都是以这些讨论为基础。这样地讨论历史问题,在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讨论的水平、决议的水平,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的。”[7]1981年《历史决议》历经20个月的起草、修改和讨论,邓小平同志指出:“这个决议写了一年多了。中间经过四千人的讨论,以后是几十人的讨论,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这次六中全会预备会的讨论是第四轮了。”[8]2021年《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按照党中央部署认真开展,对党内部分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进行了意见征求,党中央文件起草组“经反复研究推敲,对决议稿做出547处修改,充分反映了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和建议。”[2]117概言之,对待《历史决议》的起草制定的认真态度和作为,向党内外展现了郑重严肃和谦虚谨慎的良好政党形象。

三、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基本经验

(一)与时俱进:将时代要求作为形象塑造的动力之源

执政环境的复杂多变是党进行自我革新的外部动力,而不同时代背景下政党形象塑造内涵和方式也会因时、因地、因事而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博弈中胜出,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大势、遵循客观规律、始终坚持和发扬科学精神”[9]。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自身角色,赋予形象塑造新的内涵,以时代要求、历史更替作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推动力量,使其形象塑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与救亡图存、兴国发展、强盛复兴的时代主题协同演进的发展脉络。三次《历史决议》所塑造的中国共产党形象与历史背景休戚相关,分别在民主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塑造了先进科学的革命者形象,实事求是的改革者形象和民族复兴的引领者形象。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敏锐察觉时代所驱和人民所求,真正做到政党积极影响时代发展。当前,党的形象塑造受到国内外时代环境和党内政治生态的诸多制约,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必须要置身于时代发展的进程加以分析考察,紧跟世界局势、时代发展、人民需要和政党实践,切实以正确恰当的方式予以实施。

(二)人民立场:将立足人民作为形象塑造的根本定位

明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党的形象塑造的根本基点,是该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价值指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0],党必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11]。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实践中塑造了良好形象。从三次《历史决议》来看,党特别重视从人民的视角来推进起草工作,强调人民利益是判断决议正确或错误的重要标准,无不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其中,2021年《历史决议》更是强调了站稳人民立场的战略意义,通篇融汇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伟大奋斗、牺牲和创造,生动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人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将执政为民作为政党形象塑造的根本定位,不断提升执政效能,真正做到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三)历史资源:将历史形象作为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

党的良好历史形象是凝聚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感的重要资源,贯穿起党的形象塑造的发展脉络,积聚了党的形象塑造的深厚底蕴。维护党的历史整体形象和领袖形象,能够激发民众对党的形象的自觉认知,是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心理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发挥历史以史鉴今的作用,坚定维护党的整体历史形象和领袖形象。三次《历史决议》对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领袖人物做出了客观评价和总结,彰显了党的政治觉悟和远见卓识,对于维护党在各个时期的良好形象具有里程碑意义。与前两次《历史决议》主要总结党的历史教训、分清历史是非不同,2021年《历史决议》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深刻揭示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所在,彰显了百年大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政治成熟,从正面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形象,为塑造党的历史形象提供了实践经验的新视角。由此,党的形象塑造必须要开发历史资源,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党的形象的不良侵蚀,为现时和未来的政党形象塑造提供历史本源。

(四)媒体传播:将政党宣传作为形象塑造的关键途径

“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在掌握话语权上占据主动。”[12]317历史实践和科学理论表明,政党形象宣传的主动权決定了政党形象塑造的话语权,从而对良好政党形象的塑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善用宣传阵地,在制定和宣传重要文献文件的过程中,牢牢掌握自身形象建构和媒体传播的话语权,确保了党的形象传播的精确性和广泛性。从百年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党报军报来宣传政党理念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制定发布各项条例、决定、通知、报告向全社会传递党和国家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重心,以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和引导方式分别在各个历史时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活而真实的形象。从《历史决议》的文本角度来看,三次《历史决议》本身作为党的一种宣传资源和媒介,对党的形象塑造和传播产生了良好效果,在关键历史时期展现了党持续向好的优质形象。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要遵循媒体宣传规律,提升政党宣传能力和水平,切实掌握形象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不断开拓形象传播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50.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174.

[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3.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7.

[9]齐卫平.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实践的科学化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1):14-22.

[10]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16.

[1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22-03-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官员‘不作为’治理研究”(17AZZ014)

作者简介:李景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殷艺娜,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头脑特工队》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在豫剧《狱卒平冤》中的形象塑造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