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娟
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网络运用也在深入课堂。作为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做一个勇敢的“弄潮儿”。教学中,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转型,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赋能。经过认真准备,笔者选择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优化教学流程,提高学习效果。下面笔者以闽教版教材为例,结合实际学情,阐述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一、任务设置:从单枪匹马到小组合作,力争目标明确、激发兴趣
作为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笔者响应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倡导,决定从学习任务设计开始,改变传统教学各自为战的盲目状况,让学生在协作中感受到信息科技学科特有的趣味。笔者在具体实施中兼顾了以下几点。
1. 设计任务时,目标要明确。
以往,我们会直接传授,带学生被动完成一个或多个实际操作任务。如今,笔者改变做法,目标倾向于“学”。例如闽教版六年级上册“体验积木式编程”一课的教学,笔者鼓励学生启动Scratch软件,初步认识窗口各个布局,还让他们在搭建中自行创建角色、协商修改删除,运行脚本时体验更多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如此这般,将个人和团队任务结合,通过指令和任务展示,目的非常明确,使学生都明白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用Scratch软件,以积木式编程语言达成个人和小组任务。接下来,再展开小猫跳舞等计算机积木式编程活动时,学习方向就十分明晰。
2. 任务设计上注重趣味性。
小学生的年龄尚幼,在信息教学目标创设上,教师要多关注他们的感受和体验。简而言之,教师应想办法通过目标任务激发其对信息科技学科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四年级“镜头下的美丽世界”,教师可以设置单元性目标任务:镜头捕捉校园的美,校园的奇特,修补润色多帧图片,分组进行交流展示,选择优秀作品制作相册。这种目标任务设置法,最大的优点是将生活融入其中,去除既有目标知识的枯燥乏味,让学生愿意完成任务,并在活动过程中去掌握知识与技能。
为了更好地创建目标任务,笔者深入学习《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体会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和再定位,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尊重学情,力图避免目标任务的机械化,让学生能够由被迫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索,并达成任务。
二、任務驱动:考虑学生情况的差异,借助任务来推进学习流程
在学习执行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教师需要考虑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个体差异,通过合理的任务来实现对活动环节的推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策略。
1. 借助合理的任务,让不同梯度的学生都能执行。
譬如,四年级下册“数字声音与生活”的教学中,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教师鼓励学生选择难易程度不一样的古诗词,鼓励他们运用软件,学习如何朗诵、记录、编辑制作。学生按照各自的情况选择任务单,完成制作,然后播放。教师可引导他们互帮互助,注重数字音频的格式不同和播放器类型。如此一来,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个人情况,做出选择,在伙伴和教师帮助下,完成“古诗音频制作和播放设置”任务。
2. 借助驱动性问题,带动学生尝试任务并收获。
在六年级人工智能的教学部分,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教师可设计驱动性任务,比如,拯救绿植行动——制作土壤湿度检测仪。学生很有兴趣,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下,他们用拯救游戏的方式进入活动。在角色的牵引下,驱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把学习热情转化为动力,从而由他们的自主内驱力带动课堂的节奏,提升课堂的效率。教学中,我们选择LED等办法,结合计算机知识,想办法制作简单实用的土壤湿度监测仪。学生多次尝试,在湿度传感器的模块上反复研究,经过教师的帮助最终能够把数据同步到手机或电脑上,时刻监督土壤的湿度,并通过传感器控制模块帮助实现自动浇水。
3. 个人操作和小组活动整合。
信息科技教材中有许多可供合作学习的部分。例如,五年级上册“信息交流与安全”单元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分配角色,并按照目标展开学习和交流。如针对“熟悉邮箱知识,制作邮件并互动交流”的学习,我们围绕“防范新冠病毒,提升邮箱效率”这一任务,从支持工作和学习工作两项制定角色任务:跟随新冠疫情的情况,支持工作角色平均轮流分担任务,而学习工作角色则督促每位成员在讨论交流中准时参与。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结合,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够让学生互相帮助。原本不够自信的学生也能够跟随前进,因被动学习和能力不足而放弃的情况大大减少,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三、多元评价,顺应信息技术2.0趋势,建构学科特色评价机制
为了巩固探索成果,在信息技术2.0的时代趋势下,笔者还努力发掘多元评价的功用,将信息科技学科能力、实践、创造并重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方面的方法策略比较多,在此略作交流。
其一,成果汇报和讨论点评。学生参与相应小组的活动,在组内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目标达成状况。小组共同梳理合作历程,对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和亮点商讨改进和提高策略。
其二,对个人和小组学习成就做表扬。教师定期评价个人进步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小组成员产生荣誉感。这种学习上的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个别信息科技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进行具体说明和表扬,对他们非常重要。
其三,用信息科技学科的方式展开鉴定评价。教师通过网络软件制作海报或者日志,给出学生个人得分和小组合作评价,并通过广播作品、网页发布、班级空间等多种手法予以共享。不少家长也被吸引,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和子女共同参与,分享孩子的学习成果,并给出自己的点赞或者意见。每个学生,不分优劣;每位家长,不分尊卑,充分体现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其四,档案式评价,关注成长过程。信息科技课堂上建立每个学生的档案文件夹,这是一种重要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以此可记录学生的发展、成长过程,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学生的进步或轨迹。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尽量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教师应转换学科执教思维,为信息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