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素金
语文教学不仅要“育人”,还要“育思”。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以语言运用的探究为载体,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借助插图,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统编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是编者精心设计安排的,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教材插图的作用,要在教学中充分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英英不想吃饭,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英英妈妈都住在鸟窝里的故事。课文中还配有一幅插图:在一棵大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那么,教师要如何利用好这幅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呢?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后,就会发现图中有一棵大树,树上有各种形状的鸟窝……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导:“你们见过这么神奇的大树吗?为什么会这么神奇?”让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想象可以让故事更加神奇。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想象:“假如你们也变成了一棵大树,你们想让大树变出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可能有的学生想让这棵大树长出各种形状的水果,可能有的学生想让这棵大树长出不同颜色的叶子,还可能有的学生想让这棵大树长出各种味道的面包……学生自由表达后,可以告诉学生接下来要学习一篇与大树有关的想象课文,顺势出示课题。学生读完课题后,可以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并让他们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看看文中的英英變成一棵大树后想做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可见,借助插图,既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借助表达,促进形象思维能力
统编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从语用载体上加强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 这篇课文,作者用大量的文字描写圆明园辉煌的美景,而只用一段话描写圆明园的毁灭,其目的是告诉学生要牢记历史、振兴中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可以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还可以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昔日圆明园的风景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优美的景色,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走进文本,从文中找出描写民族建筑的相关语句,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再读句子,从中发现作者的写作奥秘(运用“有……也有……;有……也有……”这样的排比句式,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圆明园民族建筑的壮丽景观)。紧接着,出示“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这句话,让学生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后自然就会发现,作者在文中重点描写民族建筑,而对西洋景观只是一笔带过。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昔日西洋景观的风景图,让学生运用“有……也有……;有……也有……”的句式,通过对比的方法描写昔日圆明园西洋景观的美丽风景。随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描写圆明园的辉煌?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一段话,进一步感受圆明园的壮观与辉煌。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能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借助表格,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表格能清晰地呈现文本的内容、结构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条理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列表格的形式梳理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剖析文本的内在逻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表格(如下表),让学生梳理梅兰芳先生在不同时间段拒绝为日本人演戏时想出的办法及遇到的困难或危险。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梅兰芳相关的时间词;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概括出梅兰芳在不同时间段想出的各种办法;然后,让学生根据主要事件,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紧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并概括出梅兰芳遇到的各种困难或危险;随后,让学生结合时间轴,将梅兰芳想出的各种办法和遇到的困难结合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从梅兰芳遇到的困难或危险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能否把这些困难或危险的顺序调换一下?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就会发现,只有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来写,才更合理,才更能体现梅兰芳的处境越来越危险。由此可见,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样可以建立在语用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并借助表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借助习题,发展批判思维能力
统编教材在很多课文后面安排了编者精心设计的课后习题,这些习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开展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课后编排了这样的习题:“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读例句,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后自然会发现:第一个句子中的“我的母亲”这个词组重复了三次,第二个句子中的“立刻”这个词语重复了四次。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试着把这些重复的词组、词语去掉,然后再来读一读,看看表达的效果是不是一样的。学生读后可能会说句子的意思没有什么变化。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疑问:“既然意思不变,是不是可以把这几个重复的词语去掉?”问题抛出后,就会引发学生思考,并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反复部分的表达效果。如:“我的母亲”这个词组在句子中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母亲工作的辛苦和疲惫;“立刻”这个词语在句子中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母亲的动作快,也能从中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如果把这些词组、词语去掉了,读者就无法体会到其中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如“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只灯泡……”这句话中的“七八十”也反复出现了四次,从中不仅可以体会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还能感受到母亲的辛苦,表达的效果自然不一样。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延伸,写一写含有反复出现词语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学生在深度学习中不仅提升了语用能力,还促进了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活动要以语用为载体,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