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浅黄缎地彩绣五毒扇套浅谈古代端午驱五毒习俗

2022-06-15 01:26闫睿陶亮
理财·收藏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五毒蜈蚣蟾蜍

闫睿 陶亮

河南博物院藏有多件清代的彩绣扇套,多为清宫旧藏,1958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这些扇套大多呈扁筒形,上宽下窄,底为椭圆形,平底,由丝绦挂绳和套身组成。套绳上缀有两粒仿绿松石的坠子,翻盖、套身两侧及底部刺绣精美的图案。其中一件扇套(图1),套身主体的画面用五彩丝线在黄色缎地上依次刺绣出了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毒虫。蟾蜍位于底端,蹲在水边,水生植物石菖蒲环绕两侧。其上方趴着一只壁虎,潜伏在花草中间。扇套中间主体是一个置于木座上插满时令花草的花瓶,一条张口吐信的蛇缠绕其上。牡丹花上方是一只蜈蚣,红头,长须卷曲,展翅而飞,显得十分凶猛。各毒虫之间均以彩色菱格纹进行分割。蜈蚣上方是一行蓝色丝线绣的如意纹饰。扇套盖呈如意云头,蝎子绣在其上,翻开后,与套身组成了一幅完整的五毒图。绣品的图案设计心思精巧,既突出了五毒各自模样的生理特征,同时又配以寓意平安的宝瓶,寓意富贵、长寿、多子的牡丹、石榴、菖蒲、艾草等图案。菖蒲的叶子像剑,被称作“蒲剑”“水剑”,因此,人们认为将其插在门上可以斩千邪。艾草有异味,是可以用来治病的药草,人们认为将其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在主体纹饰周围散落着彩线系扎的粽子,整体构图代表了一种辟邪、祝福的心愿。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端五节、天中节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太平御览》有“仲夏端午。端,初也”的记载。端为开始的意思,午有午时之意,又与“五”谐音,故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有屈原说、夏至说、恶日说、勾践说、曹娥说、伍子胥说、介子推说、沐浴日说等等,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两种说法:其一为恶日说:古人以五月天气炎热,疾病易于流行,故称其为恶月,而五月五日为恶日,是最不吉利,因此古人在五月初五这天要从事一些驱邪祈福的活动。其二为纪念屈原说:南朝梁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五月五日遂成为人们祭奠屈原的日子。汉魏时期,以上两种说法逐渐融合,端午节逐渐由驱邪祈福向兼有纪念屈原、娱乐等多重功能的节日转变,成为一个时令节日;隋唐以后,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以国都为中心形成了北方端午风俗的核心区;宋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吸纳了汉族传统节令,汉族也吸纳了少数民族的风俗,加之商业活动、宗教活动的影响,使端午风俗有了大的发展;明清至民国时期,南、北方的端午风俗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大致趋同。因为时令的缘故,端午节在饮食、服装配饰、祈福祝愿、游戏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特定的传统习俗,有驱邪祈福、庆贺佳节、娱乐与商业活动,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古代端午的节俗中,最重要的除了应节食品粽子及射柳、斗草、赛龙舟等丰富的体育娱乐活动外,还会进行一些驱毒辟邪的活动。这与端午时节的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午天气渐湿热,此时毒气上升瘟疫多发,人们也易得各种病,因此人们会通过饮雄黄酒、采草药、悬艾草、佩香囊、沐兰汤等驱毒辟邪的活动,以求祛病除邪,平安健康。

雄黄酒是端午节主要的节令饮品,即将雄黄加入酒内饮用,雄黄酒除了饮用外还可以外敷,《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了雄黄酒外,还有屠苏酒、菖蒲酒等。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采草药,可除百病,且此时药物的药性最好,最适宜采集有关药材,将艾叶悬挂在门上,可以驱除毒物。苏轼在《端午帖子词》中有“太医初荐艾,庶草验蕃昌”之句,说明宋代时艾草已经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令植物之一。明代余友丁《帝京午日歌》诗中有“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袚祥却把兰汤浴”,以艾叶沐浴成为许多地方端午节必需的活动之一,所以端午又被称为“浴兰节”。端午以艾叶沐浴和门插艾叶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端午时,人们还会通过佩戴带有辟邪图案或用五彩丝线等制成的香囊荷包、饰品等,来驱邪祈福(图2)。“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香囊、香袋材质不一,从象牙、金属到各类织物均可制作,其中放置香料或香药,适宜端午节令的有菖蒲、藿香、佩兰、苍术、山柰、白芷、川芎、薄荷、香橼、艾叶等。

驱五毒是端午时节最重要的节令主题。这是因为端午前后各种蛇、虫也相继苏醒、活跃起来,易伤人,人们就将该节令常见的几种有毒动物:蝎、蛇、蜈蚣、蟾蜍、壁虎(蜥蜴)等合称为五毒。《岁时杂记》记载,宋代端午节男女把艾蒿(或仿艾)插在头上,并且在艾蒿上再装上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及天师形象。从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中可以知道在宋代端午节已经有了明确的驱毒虫的习俗,但尚未有明确的五毒说法。

明清时期,无论民间还是宫廷,对端午节驱五毒都格外重视,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或将五种毒虫的图案点缀在服饰、糕饼上,或挂五毒图于门户,以求禳避病害,讨“以毒克毒”的彩头。北京地区有吃五毒糕的习俗,以期祛病强身。“富家买糕饼,上有蝎、蛇、蛤蟆、娱蛤(即蜈蚣)、蝎虎之象,谓之五毒饽饽。”

端午时,人们会在屋中贴五毒图符,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五毒符有多种形式,最普遍的是在纸面上书写和绘制图形后,制成挂屏。故宫藏品中有这类用于各宫悬挂的五毒符(图3),蓝绫镶边,下中一豎行字:“谷雨日,谷雨神奉请谷雨大将军神针。”“神针”二字的竖笔直贯而下,刺中一只蝎子。蝎子四周一圈文字为:“茶三盏,酒四巡,送蝎千里化灰尘,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屏上方两侧各书两句诗:“谷雨三月中,蛇蝎永无生,若有伤人意,即刻化为脓。”屏上有铁挂环,可以随处悬挂。F20A9108-7DCE-4479-974B-01A92A2422B6

故宫建福宫内的一件紫檀柜格的背后也贴着一件五毒符(图4),红纸上用墨笔书写:“谷雨日,谷雨时,谷雨风清大将军,蝎子若蜇人,即时化为血。”该符字迹潦草,估计为各宫太监或宫女所书,而且五毒符贴在柜子的背后,人是看不见的,说明这件五毒符不是给人看的。同时,又有了符咒的作用。

明清宫廷,不同节令要穿戴相应的纹样衣饰。明代,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三,宫廷后妃、官员要穿着带有五毒和艾虎图补子的蟒衣,用以驱毒。用艾虎镇五毒,是人们认为虎为百兽之长,能吃魑魅魍魉和毒虫,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平安吉祥。所以在端午节时也用各种虎形的饰物、图案表达人们欲借猛虎之力驱毒避瘟、保佑平安的良好愿望。北京定陵出土的一件女式服饰上有明代艾虎五毒纹方补(图5),胸补绣二虎相对,并绣有花卉、蛇、蜈蚣等;背补中间绣一卧虎,虎周围绣艾叶花卉和五毒纹,蛇、蝎、蜥蜴、蟾蜍、蜈蚣姿态各异,形象逼真。此件艾虎五毒方补方领女夹衣,应是孝靖皇后端午的应景服饰。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明代的红地奔虎五毒妆花纱裱片(图6),是制作经书封面的用料。此裱片用彩色丝线和片金线,以妆花技法织虎镇五毒,即蛇、蝎子、蜈蚣、壁虎和蟾蜍的图案。

清代宫廷还为端午节专门制造备办相关节令配饰,如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就留下了相应的记录。如,三月制作“端阳节备用戴花一百匣,蝠儿二十匣,娃娃二十匣”,四月又交做“大黄扇器四百个,鹅黄素缎两面写画长方香袋四十个,鹅黄素缎两面写画圆香袋四十个,鹅黄素缎绣五毒香袋四十个,五色绒缠蝠儿香袋四十个,五色素缎绣五毒香袋四十个,赏用香袋四百个”。乾隆皇帝曾下谕旨:以后每年五月一日起挂五毒荷包,直至初六结束。五月初一至初四,乾隆皇帝朝冠上戴艾草尖,身穿蓝棉纱袍、红青棉纱绣二色金龙褂。另外,还要拴龙舟大小荷包和五毒小荷包。

故宫博物院藏有成套的清同治年间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图7)。这套活计共九件,其中荷包三件、烟荷包一件、表套一件、扇套一件、镜子一件、粉盒一件、名姓片套一件。每件的颜色和纹样相同,均为明黄色,通体以金线、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五种有毒动物,配以“大吉”字样和葫芦纹样相组合,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整套活计绣工精美细巧,为佩挂者平添仪态之美,同时也寄托了佩挂者希冀借此辟邪趋吉的美好愿望。

除了服装纹样,还有簪佩五毒首饰的风俗。“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江阴青阳明代邹令人墓中出土了一对艾虎五毒发簪(图8),簪身长11.2厘米,簪子形制相同,方向相对,皆为如意云头形。用整块金片锤揲出仙人、老虎、三足蟾蜍、蜈蚣、蝎子,以山石、青松为背景。骑虎之人赤发、跣足,身披甲胄,一手执锄,一手提篮,锄头恰好压在蝎子身上有镇压的寓意。为突出五毒的特点,将五毒比例放得比较大。

在民间,人们用彩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清嘉录》中有记载:“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魇毒虫,谓之五毒符。”该书又引吴曼云《江乡词》小序:“杭俗,午日扇上画蛇、虎之属,数必以五,小兒用之。”杭州也有类似的节俗,可知驱五毒是南北通行的端午风俗。还有用彩布缝制蟾蜍,在蟾蜍背上缀以蛇、蝎、蜈蚣、壁虎、蜘蛛,为旧时妇女做针线活时插针之用(图9)。如此,既取用方便,又有驱除祟恶之意。

除此之外,还制作带五毒纹样的铜钱、瓷器等。如明代“富贵昌乐”和“五日午时”五毒花钱(图10)。故宫博物院藏的万历时期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图11),该盘内绘张天师斩五毒图,张天师持剑立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描绘蟾蜍、蝎、蛇等。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外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间绘以蛇、蝎、蟾蜍、蜈蚣、壁虎等。张天师是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传说他神通广大,能除五毒,辟瘟消灾。因此,常在端午节悬挂张天师画像,以祛邪除祟、镇宅佑安。这件瓷器是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

关于五毒的图形,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说法也不一致,明清宫廷中一般使用的五毒图形为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河南博物院所藏的这件清宫五毒扇套,其上刺绣即为这五种毒虫。扇套上花瓶中还插有牡丹、蜀葵、石榴等该季节的花,与清代文献记载的“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可相互印证。这件扇套造型玲珑,工艺精致,设色相对鲜丽明快,色彩丰富饱满,其用途与寓意都与端午节驱五毒、佩香草、吃粽子的习俗相合,很好地诠释了端午这个主题。

(部分图片引自:《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贾玺增著,清华大学出版社)F20A9108-7DCE-4479-974B-01A92A2422B6

猜你喜欢
五毒蜈蚣蟾蜍
超级秀场 我不是蜈蚣
蟾蜍是谁?
端午食“五毒”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原来是良药
天 敌
气鼓鼓的蟾蜍小弟
大龄海蟾蜍
蜈蚣
蚯蚓与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