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国, 何建波
(安徽工业大学 a.商学院;b.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所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践检验而明确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真实水平与空间集聚特征,并提出路径及对策。
目前学界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还较少,绝大部分文献都是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有研究,主要体现在发展评价与发展对策两个方面。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魏敏和李书昊构建了涵盖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高效、市场机制完善、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协调共享、产品服务优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成果惠民十个方面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1]。马茹等从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维度构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师博和任保平将经济高质量发展分为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其中经济增长基本面包括强度、稳定性、合理化与外向性四个方面,社会成果包括人力资本与生态资本两个方面[3]。借鉴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张文会和乔宝华构建了一套评价各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涵盖创新驱动、结构优化、速度效益、要素效率、品质品牌、融合发展、绿色制造等七类指标[4]。纪玉俊和王雪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5]。
关于如何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学界也逐渐展开了研究。裴秋蕊和卢进勇认为,自主品牌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协同技术进步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6]。路甬祥认为,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共赢的投资贸易环境,并努力打造协同创新的发展支撑环境[7]。郭朝先认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以平台企业为主导的新产业生态系统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辛国斌认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优化升级要素结构,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9]。吕铁和刘丹认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完善制造业体系顶层设计,建设产业创新体系,注重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区域产业协作机制[10]。黄鑫认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重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加大市场体系改革和建设力度,通过市场化和法治化方式,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11]。肖伟认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市场主导,鼓励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12]。
综上分析,相关学者提出了不少有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也提出了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些思考。但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大多都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数据的统计和实践检验,因此难以衡量制造业真实发展水平和发现真正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以下拓展和丰富:首先,在准确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思想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熵权法赋予指标权重,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利用TOPSIS法进行方案的优劣排序,使评价结果客观真实,从而明确中国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然后,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定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聚集状态,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现实依据。最后,从要素支撑、生产组织、产业提升与行业治理四个维度出发,提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路径。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重点已不在规模和速度,而是重在发展质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多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变,这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现。在增长动力上,要从以劳动力、土地、资源与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以数据、知识、技术驱动为主。在产业结构上,要从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传统产业为主的低端产业结构,转向以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端化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地位上,要从以加工组装为主转向以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提供为主。本文结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和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考虑指标选取的系统性、代表性和可量化等原则,以技术创新、高端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效益效率和质量品牌为评价准则(一级指标),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中,制造业结构合理化采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具体公式为:
(1)
表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式(1)中,TL为制造业泰尔指数,Y表示制造业产值,L表示制造业就业人数,i表示制造业细分行业,n表示制造业细分行业数。TL值越接近0,表明制造业结构发展越接近均衡状态,结构更加合理,因此本文将泰尔指数作为逆向指标来处理。
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中国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熵权法由N. Weiner等首次提出,用于测度系统的无序程度。它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评价系统中某项指标数值变异程度大小确定其权重,若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越大,其所占权重也就越大。它不仅能客观体现决策时某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并且能突出地反映指标权重随时间的变化状况。TOPSIS法是一种逼近理想值的排序方法,又称理想解法,由C. L. Hwang等首次提出,其原理是确定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最劣方案的加权欧式距离,得到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贴近程度,由此进行方案的优劣排序。熵权TOPSIS法将两者结合起来,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再通过TOPSIS法测算各评价对象的综合指数[13]。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设有m个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构建判断矩阵。
X=(xij)m×n
(i=1,2,…,m;j=1,2,…,n)。
(2)
第二步,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越大越优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方式:
(3)
越小越优型指标(逆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方式:
(4)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熵值ej
(5)
第四步,计算各指标熵权wj
(6)
第五步,构造加权规范矩阵V。
(7)
第六步,确定各评价方案的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
(8)
第七步,计算各方案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的欧式距离。
(9)
最后,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10)
本文在测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揭示其空间集聚格局及特征。ESDA采用空间统计的方法,强调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存在相关性,研究中通过生成空间权重矩阵,确定各空间单元的权重,根据各单元的经济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ESDA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14]。本文采用全局自相关统计指数(Moran’s I)判断区域整体空间关联情况和集聚类型,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统计指数(LISA值)识别不同空间位置上的集聚类型。
1.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主要用Moran指数I反映相邻空间单元相似程度,分析区域整体要素分布情况以及关联程度。计算公式为:
(11)
2.局部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反映的是区域内空间关联程度,并不能确定具体空间聚集区域。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LISA值)则揭示了空间地理单元与相邻地理单元之间的相关性,可识别出空间的离散与聚集效应,同时可用于探测空间异质性及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15],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局自相关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计算公式为:
(12)
式(12)中,LISAi值为正表示区域i的高(低)值被周围的高(低)值所包围;LISAi值为负表示区域i的高(低)值被周围的低(高)值所包围。
以中国31个省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08—2017年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据此采用ESDA法揭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本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以及国研网数据库。
根据熵值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由于各年度指标权重是根据各年度数据计算出来,所以不同年份指标权重有所不同。在熵权TOPSIS法中,指标层各项指标中最优解与最劣解之间差值越大,其变异程度也就越大,相应的熵值也就越小,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从而权重也就更大;反之,熵值越大,权重也就越小。通过测算二级指标权重并进行相应加总可以得到各项一级指标权重(见表2),其中W1、W2、W3、W4、W5和W6分别表示一级指标技术创新、高端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效益效率与质量品牌的权重。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牌这两项指标占有较大权重,表明技术创新、质量品牌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技术创新的权重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说明技术创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质量品牌的权重基本保持平稳,是因为质量品牌建设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除此,占权重较大的是高端发展、融合发展两项指标,而绿色发展、效益效率这两项指标所占权重处于较低水平。
表2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一级指标权重
通过测算,31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如表3所示(由于数据量较大,篇幅所限,表内仅列出部分年份的测度值)。从总体上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东强西弱”发展格局,东部地区最高,中部与东北地区略高于西部,西部地区最低。
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较高。2008—2017年的10年间,东部地区有7个省份稳定排位于全国前10,但各省份变化趋势没有趋同性。北京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资本、科技等优势资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一直处于全国首位,综合指数始终高于0.6,且存在有一定的增长趋势。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综合指数从2008年的0.376上升到2017年的0.421,排名也从第8名上升到第5名。浙江和山东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排名也呈现上升趋势。上海和海南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近年来这些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很多制造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天津与广东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虽有所下降,但排名变化不大,始终处于靠前的位置。河北和福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排名比较靠后,且存在一定下降趋势,其中福建发展水平及排名下降趋势明显。
表3 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中部和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区,且在2013年后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中部地区承接了一大批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并对原有制造业进行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从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同时,国家针对东北地区提出了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东北地区近些年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山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缺乏龙头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较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一系列因素制约着该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西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西部仅有重庆排名相对靠前,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本身工业基础雄厚,科教实力雄厚,已形成多个制造业优势集群,正加快打造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在西部地区中发挥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虽然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由于西部大部分地区制造业本身基础薄弱,且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正逐渐拉大,导致其制造业发展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基于Queen邻接的空间权重矩阵,采用GeoDa软件计算2008—2017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全局空间Moran’s I,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检验Moran’s I的显著性,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2008—2017年的全局Moran’s I均为正且全部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区域在空间上显著聚集。全局Moran’s I主要作用是反映各邻近空间单元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但并不能反映具体聚集形式。为此,进一步计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局部Moran’s I,并据此分析局部空间集聚情况及特征,结果显示,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及京津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见表5。
1.高高(H-H)集聚区
高高聚集区(位于第一象限)表示本地区和相邻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空间关联表现为涓滴效应[16]。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以长三角为代表的的东部沿海地区。该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交通运输与通讯设施完善,对外开放度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人才、资金聚集充分,这些因素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该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该区域在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涓滴效应,其先进技术、管理方式、资本等有利因素会流入周边区域,带动周边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2.高低(H-L)集聚区
高低聚集区(位于第四象限)表示本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高,而相邻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空间关联表现为极化效应。高低集聚区主要包括广东、青海、重庆等地区。广东省经济实力强,技术先进,创新研发能力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青海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并通过重组和引进外来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整体效益,实现强势崛起。重庆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汇聚全球资源,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虽然这些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获得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低集聚区的省份往往伴随着极化效应的出现。这些省份吸收了周边区域的优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周边区域的发展,不利于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
表4 2008—2017年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全局Moran’s I
表5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局部空间集聚情况
3.低高(L-H)聚集区
低高聚集区(位于第二象限)表示本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低,而相邻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空间关联表现为过渡区域。低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河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份,这些省份与周边东部省市相比之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这些省份在周边大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承受了太多资源与环境的代价,例如人才流失、资金流出、污染转移等,又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制造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为此,这些地区应积极利用临近省份的辐射与扩散效应,从而提升本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4.低低(L-L)聚集区
低低聚集区(位于第三象限)表示本地区与相邻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空间关联表现为低速增长区域。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与中西部大部分省份,并且数量占有半数之多。这说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西部大部分省份存在区位劣势,在资源获取、资金支持等方面显得乏力,制造业主要是以资源密集型为主,且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并不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亟待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低低集聚区省份数量有所减少,说明东部地区对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已逐步显现。但由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低低聚集区集中在西部地区,为防止陷入弱者恒弱的恶性循环,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制造业支持力度,以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本文通过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2008—2017年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ESDA法进一步揭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集聚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技术创新、质量品牌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中占有很大权重,二者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也说明区域之间制造业技术创新与质量品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东强西弱”发展格局,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和中部略高于西部地区。第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呈现空间集聚分布格局。低低聚集区数量居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与长三角地区。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要素支撑、生产组织、产业提升和行业治理等四个维度把握路径,做到并行推进。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素是基础和先决条件。一要注重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重要支撑,要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要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研发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与现代工程技术。技术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二要夯实人才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要求培养掌握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专业人才,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要求增强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要求培养更多适应新业态、新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三要加强金融支持。要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形成互信互动的合作关系,政府要“积极引导”更要“牵线搭桥”,汇聚成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和融资市场体系,金融机构对制造业企业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真正让金融与企业融合共生、互促共赢。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优化生产组织方式。一要发展智能制造。要着眼于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建设和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二要发展绿色制造。要推动绿色制造技术群体性突破,加快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发展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园区与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开展绿色评价,明确责任制度。三要发展服务型制造。要从以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转向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产品+服务”,积极发展定制化制造服务、协同化制造服务、智能化制造服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尤其要在装备、白色家电、电子信息产品、衣饰家具等领域重点发展服务型制造[17]。
产业转型升级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一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集聚发展。制造业集聚并非仅仅是企业在空间上的接近,而更要追求集聚质量,注重集聚区产业内分工合作、知识和技术交流、协同创新与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加强园区品牌建设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二要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制造业发展重要趋势。要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强两类产业间技术融合,引导两类产业群对群集聚,以及适度放松行业规制以释放更多生产性服务需求。三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开放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走开放合作共赢的道路。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打造公平、稳定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升外资引进质量,优化对外投资布局;深入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链重构,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四要以高端化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是有关国家经济命脉的战略举措。要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深化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五要以品牌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市场主导,企业要加大创新投入、把好产品质量关、做好品牌传播,提升品牌内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作用,优化品牌发展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市场机制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需要加强治理,弥补市场缺陷。一要加强环境规制。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环境规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倒逼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在实施环境规制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制定规制政策、协同实施正式与非正式两种环境规制、注重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以及加强区域间联动配合。二要加强质量监管。一方面,要完善体制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18]。合理设置行政职能部门,克服以往多个部门对质量监管的“九龙治水”与推诿现象。强化产品质量监管的垂直权力的凌厉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面,要坚持协同联动,建立全方位监管机制。推进内外协同监管,统一国内和进出口产品质量监管规划;推进上下协同监管,做到上下联动、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推进部门协同监管,做到一个部门发现、其他部门共同跟进处理;推进区域协同监管,实现跨区域协作和联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