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鹏飞 刘志军
河南许昌 461682
钧窑鼓钉洗
钧窑瓷器的烧制始于唐,盛于宋,其窑址遍及河南省禹州市多个乡镇,钧官窑位于河南省禹州钧台,所烧瓷器专供北宋皇宫使用,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古代宫廷传世秘藏的国之重宝。其特点是造型考究、端庄厚重、胎薄釉厚,釉色有天青、天兰、月白、海棠红、葡萄紫等,色泽斑斓,绚丽多姿,并常常伴随有迂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和各种窑变的自然流纹,绮丽莫测,微观下攒珠聚泡,宏观上似玉非玉胜似玉。故而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等珍贵场馆的镇院重器。
关于钧窑的来历以及特征,可在众多古籍中窥得一二。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由于炉内窑火熔融致使钧窑釉面自然形成多种形态的纹路,妙趣横生。钧瓷被列入宋代五大名窑,始见于明代的《宣德鼎彝谱》一书中:“内库锁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关于钧窑的鉴赏,明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也说:“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墨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后民国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红,近日西商则重紫,均窑紫器一枚价万金。”近年来,在拍卖场亦是表现不俗,彰显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与钧窑同为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也是中国古代宫廷艺术的范式。其发源地就在钧窑的附近——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汝瓷文化是中华文明艺术高峰期——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汝瓷以极简秀致、釉面温润、高雅素净而著称于世,明代曹昭曾在《格古要论》里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就道出了汝窑的典型特征。北宋后期也为皇室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其胎色釉层较薄,釉色有天青、月白、粉绿、豆青等。烧造制法以满釉裹足、支钉烧造,制作精细。金灭北宋后,汝窑随之消失,汝官窑烧制时间短,传世不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少量收藏。因此,所谓“钧汝不分”一般是针对古瓷而言,因为在当时,所烧制作品的色彩没有多少的区别。而如今的钧瓷和汝瓷,根据釉色的丰富和变化,就能加以识别。而对于天青、天蓝、月白之类的釉色,如果加以细心辨认,也会发现有很明显的不同。
这两个名窑瓷器的艺术水平极高,在中国窑瓷界都占有重要位置,并且同属于青瓷系。由于这两个官窑的地理位置相近,原产地分别是许昌市禹州和平顶山市汝州,两地虽有一山之隔,相距十多公里,如神后民窑多集中在西部山区,选用瓷原料接近或相同,工艺也大致相似,加上两地工匠相互学习和借鉴,甚至一些窑口既烧钧瓷,也烧汝瓷,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现象。其中的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乍看起来也大致相似。而在当年古窑址的挖掘调查中,天青、天蓝和带红斑釉的某些传世之物,在禹县、临汝两地窑址内也确有残片大量存在。这就是在收藏界普遍流传的“钧汝不分”,所以在民间一直流传有“钧汝不分”之说。
实际上,钧瓷和汝瓷作为河南两大著名瓷种,不论是釉料成分还是烧制工艺,都有很多不同。在釉料成分上钧瓷釉的氧化硅与氧化铝含量较高,氧化铜、氧化铁和氧化磷含量则较低;而汝瓷釉的氧化硅含量较低,氧化钙、氧化镁和氧化铁含量则较高。
钧窑、汝窑瓷片化学分析列表
下面我们根据他们的矿物分析和呈现机理加以研究说明:
首先钧官窑和汝官窑的S4O2和 Ae2O3之比不同。钧釉组成中S4O2含量高,Ae2O3含量低,同时含有一定量的P2O5,这是釉产生二液分相的主要因素。S4O2含 量高同时Ae2O3含量低,则釉的乳浊度高,含铜的釉色向青白发展;汝窑釉组成中S4O2量 低或Ae2O3量高,则釉的透明度高,釉色向青绿色发展。这说明釉的乳浊度和呈色取决于釉组成的S4O2和 Ae2O3之比。
钧釉是一种二液分相乳光釉,从钧釉的组成看钧釉的磷、钛、铁含量较高,这是液相分离和产生微气泡的主要原因,钧釉是高硅低铝质,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对光有辐射作用,能呈现莹润如玉的乳光效果,釉中的富磷斑相互交错流动,使钧釉有绚丽多彩的颜色,有的青如蓝天,有的红似朝霞,有的紫红色背景上有流动的蓝白色条纹,诸色交错掩映宛如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印证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
钧釉的S4O2含量大,使釉的烧制温度高,釉的高温粘度大,所以钧窑的烧制周期时间长,有利于蓝色的磷酸亚铁生成,也可使铜的红色液相稳固,钧釉的另一特点是钧釉青色不同于其他青瓷釉的青色,由于二液分相的原因使它在青色背景下布满宛如月白汗珠的流纹,并有迂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这就是所谓的“宋钧之紫汗漫全体、晕成一片”的记载。
汝瓷釉温润、柔和、半失透性,色泽素雅自然,以天青色为基调,有天青、天兰、豆绿、月白等釉色。汝釉是高钙高铝质石灰釉,乳浊度小,受烧制温度和保温时间影响大,烧制温度越高,则釉的玻璃质越感强,透明度越大,釉色容易向绿色发展。
汝釉的含钙量较高,当高温烧制时保温时间延长,则釉容易产生钙长石折晶,即“失透”现象,使釉面失去光泽。汝釉的失透与釉的硅、铝、镁含量有很大关系,硅量提高,釉容易透明;铝量提高釉的失透性大;镁量提高,釉向微光发展。宋代汝釉中硅成分的引入,是一种称谓“玛瑙根”的矿石,这种矿石硅含量较高,也含有其他微量元素,没有玛瑙的开采使用价值,这种矿石是纯度不高的石英矿石,玛瑙引入釉中,使釉有一定的乳浊效果,釉面隐现柔和含蓄的光泽。
钧官窑和汝官窑的地理位置相距不远,成矿背景接近,无疑在造型、釉料选用和烧制技艺上有相近之处,然而囿于古代交通不便,外来材料难以流通,制瓷一般都是靠近原产地就地取材,钧、汝两大窑口也不例外,它们的原料来自各自的产地,加之钧官窑和汝官窑都严格依据皇宫高标准,烧制带有自己风格的御用瓷器,可以说不仅选料和制作工艺比较严格,各自的釉料配方也都很成熟,在长期的烧制摸索过程中两大官窑瓷器发挥原料化学优势,形成各自独特的瓷器风格。因此,所谓“钧汝不分”一般是针对古瓷而言。而御用汝瓷天青色、支钉烧造,制作精美。钧官窑器型厚重,釉色多窑变,底下加有数目字。稍加留意,便可区分。如今的钧瓷和汝瓷,根据釉色的丰富和变化,就能加以识别。
钧窑、汝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瓷,蜚声瓷林,名扬中外,窑址交错起源接近,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