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明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艺术分院,江苏 常州 213100)
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德育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的重要任务,创新性地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1]课程思政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引领社会的健康发展,笔者就当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空间取向进行初步探讨。
从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科学研究出现明显的“空间转向”。[2]在“空间转向”的历史进程中,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列斐伏尔创造性地提出了“空间生产”的社会空间理论,并提出空间三元结构分析方法:将空间结构区分为“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具象空间”三个要素,所对应的分别是“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 “生活的空间”三个维度。[3]2014年,有学者指出:空间不仅是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容器,还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空间也开始成为观察教育的角度、理解教育的向度和表述教育的维度。[4]
可见,“空间”不仅是事物存在的外在形式和诸事物运行的“场所”,而且“空间”自身也具备“生产”与“被生产”,是观察教育、理解教育和表述教育的新维度。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从起始到落地也存在对应的生产“空间”。课程思政空间以横向时间为轴可以划分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思政生产空间;以实践-表征为纵轴,可以分为思政实践空间和思政表征空间。走入空间内部,又可分为主体空间(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和客体空间(思政实践与思政表征)。课程思政就是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交叉部分中,思政实践和思政表征相互转化的融合过程,当思政实践和思政表征融合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做事趋势或习惯时,思政教育的实效就落地显现了。
高职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它是基于职场、服务职场、引领职场的一种基于“职场空间”的教育,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所有职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在空间上都呈现明显的职场空间取向,是叠加在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之上的。
1.职场空间取向。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呈现职场空间取向,且与职场需求对接,呈阶梯状分布:职业素养、工作方法、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辩证思维和国际视野。这些思政元素对应职场的空间实践(职场生产)、空间表征(职场规则)和空间体验(职场体验),零星散落在英语教材中,显性或隐性地存在,需要师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挖掘与深耕,考验师生是否有牢固的思政意识和敏锐的思政洞察力。
2.国际空间取向。英语目前还是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担当与世界沟通互动的交流工具,通过英语学习,可以更多地加深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同时,英语也是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宣讲“中国意志、中国力量”的有力工具。
3.空间思政教育内容的差异化取向。如:家庭空间应突出调整自我与人际关系的教育;学校空间应突出调整自我与社会的教育;职场空间突出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教育;国内外空间凸显国家形象输出和世界认知教育。根据列斐伏尔“空间三元结构”分析上述思政空间,呈表1所示。
表1 据列斐伏尔“空间三元结构”社会思政空间分析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达成在空间取向方面呈现如下特点。
1.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前、课中、课后的空间贯通。思政目标的达成需要课前空间的感性积累、课堂空间的思想碰撞和课后空间的践行。只有打通课前空间、课中空间、课后空间的三个通道,才能使思政教学起于经验,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使先前割裂开的三个空间前后贯通、融为一体。在信息化硬件与软件迅猛发展的今天,借助微信群、微课、短视频等,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泛在学习”,把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空间连为一体,前后贯通;同时,为课堂空间的高阶对话创设良好条件,使翻转课堂教学高质量进行成为可能。
(1)课前学生思政空间的认识积累。学生原始思政空间可以分为两类:可感知、可描述的社会体验和“四个自信”等思政元素。教师可以提出身边的实景,唤醒同学们的认知积累,通过社会具体事件的对比,彰显“四个自信”,是思政教育者智慧教育的理性选择。
(2)课堂学生思政空间的认知变迁。课堂思政空间对应的是“知、情”阶段,集中解决的是对学生思政点的“知”的建构和“情”的呼唤。学生走进教室,是带着原始的思政内容空间,探明这种原始思政空间内容的“状态”是让其“认知变迁”的逻辑起点。个体都起始于不同的逻辑起点,让这些“纷繁”的思政内容在精致的“问题”辩论中生长,不强求整齐划一唯求“本真”的思政生长是思政“传道”的“应然”心路历程。学生思政空间内容从实践-理论维度可以分为“硬思政目标”和“软思政目标”。
(3)课后实践空间“心”的行走。课后空间对应“知、情、意、行”的“意、行”阶段,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落点和初心。首先,当前不少课程思政热衷于课堂空间的展示,对课后实践空间的思政落实考虑不够,使思政教学往往轰轰烈烈开始,却渐冷于课外。学生课程思政课后的实践空间分布可以分为:班级空间、宿舍空间、校园空间;家庭空间、社区空间、职场空间;网络学习空间、网络社交空间;国内空间与国际空间。思政目标就是散落在这些空间之中,是各种空间调整需求的集中体现,所以,只有思政教育的结果重新回归这些空间、服务这些空间和引领这些空间,思政教育才会不负初心。第二,课后空间的特点:课后空间是学生各自处在不同的真实的社会空间之中,情境是真实的,但学生的课后思政空间还需要“跟踪与强化”,才会有德育量化考核的数据和学生思政点的行为养成。简单说,当下对学生课后空间实践研究得不够、落实得不够,直接导致部分课程思政止步于课堂。第三,课后空间的内容取向和阶段取向。空间都有思政教育内容的取向性,如:家庭空间应突出调整自我与人际关系的教育;学校空间应突出调整自我与社会的教育;职场空间突出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教育;国内外空间凸显国家形象输出和世界认知教育。
2.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置换。思政目标的达成终究要外化于行动,行动终究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思政目标从实践-理论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偏向于实践,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思政目标,如:环保意识、文明礼貌和热爱劳动等。这类思政目标起始于家庭空间,充盈于生活之中;这类“硬”思政目标的达成大都可以在个体的生活空间逐渐养成;一类偏向于理论,这类思政目标大都起始于学校教育的后期阶段,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价值判断。如何讲明道理,可以采用“化虚为实”的空间置换策略。
3.基于教室空间与教学方式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室物理空间的布置,可以为课堂思政教学预设心理氛围,促进思政目标的达成。问题设置中伴随的思维路径(归纳与演绎)和思维发散(创新求异思维)是空间思政表征得以理解和同化的智慧准备。教学内容是思政资源,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思政资源;尤其对学生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同学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表2归纳出教学方式中常用的“思维之旅”。
表2 教学方式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思政课后空间实践评价是当下思政教育的难点与薄弱点,常常被忽视,是造成英语课程思政课中、课后“冷热不均”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体现。第一,在课后思政“空间实践”的表征分布不充分与不具体。如:课后思政实践指导中没有把思政将要落到的分布空间给予引导与细化,容易使学生在“外化于行”时无所适从。第二,课后思政“空间实践”“强化”不足,极易使“外化于行”得不到“赏识”而流于形式,从而止步于课堂。第三,课后思政“空间实践”职场倾向和国际空间关注不够,不能体现职业类型教育的独特性和国际空间视野。鉴于思政评价的重要性和“症结”,从空间理论视域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思政教育评价组织的空间纵向呈“垂直型”,需要在顶层空间设置好思政评价的指导性意见和解释细则。二是思政教育评价组织的空间横向呈网格状分布,需要把具体的思政表征分布到对应的网格之中落实与考量,使表征细则与微型网格一一对应,使“强化”有的放矢。三是把职场空间表征,如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列为重要的考量指标;把国际空间表征,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和英语课程思政的独特价值。
下面以2021年某高职院校MyTuesday思政教学为案例分析。
案例主题:Work efficiently and enjoy working(高效工作, 乐享工作)。教学目标:本案例体现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改革思路,构建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元统一的课程结构,将显性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引领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把语言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1.案例借助信息技术成功打通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空间。课前通过学习通、英语学习群等了解学生对工作的认知与体验,了解职场困境,为后续的学习引发“饥饿感”。课中学生在“饥饿感”的驱使下,借助问题与辩论等“脚手架”逐步解决“饥饿感”。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将传统课堂与信息手段有机结合,讲授法 、小组讨论与比较鉴别法相互融合,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立体化混合课堂,大大提高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2.案例中呈现明显的职场空间取向。
(1)执教者深耕语篇,对标职场空间(作者的时间管理、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一点缺憾、当天的体验),立意深远。思政点在价值维度呈阶梯状分布,根据列斐伏尔“空间三元结构”分析上述思政点,呈表3所示。
表3 据列斐伏尔“空间三元结构”课文思政点分析表
(2)高职英语教学思政元素的“智慧”挖掘。一是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智慧”挖掘。案例中紧紧扣住职场空间中的职场素养、职场技能及职业精神,凸显职业类型教育的职场空间,挖掘出的思政元素如表4所示。二是蕴含思政资源的教学方式的“智慧”选择。教学内容是思政资源,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思政资源,尤其对学生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上述案例中,执教者娴熟地设置问题,引导同学积极地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
表4 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同向同行,协同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决策层在考核上给出基于“空间”的可行可测的行动方案。教师也需要自我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具备较高的思政洞察力和思政执教能力,尤其是在思政课后实践空间分布的具体化和跟进的考核“强化”办法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