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菲 黄蕾 陈玮 姜睿 关兵 卢开信
鼻内镜手术因其具有视野清晰、操作方便及创伤小等特点,且对鼻腔结构很少造成破坏,已成为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疾病诊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鼻窦手术,特别是在鼻腔深部手术。术后为防止术区出血,多进行鼻腔填塞止血,而鼻咽部是呼吸通道,气体出入通道受阻,常会出现头痛等不舒适状态。疼痛常常是困扰和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发生率极高[1]。术后疼痛,可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胃肠功能减弱,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2-5]。
《灵枢》记载“十二经通于耳”,说明人体的经络与耳相互联通,耳廓上广泛分布着脏腑组织器官的反应点。耳穴压豆镇痛是通过刺激耳部的特定穴位,达到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对操作者简便易学,患者更易接受。现代研究证实耳穴压豆通过耳部不同穴位物理刺激,可调节内分泌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起到镇静安神、缓解疼痛的作用[6]。因此,笔者就耳穴压豆镇痛与药物镇痛在鼻内镜术后患者疼痛中的镇痛效果观察展开探究,本项目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实施,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研究对象为2020 年8 月~2021 年2 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收治住院并行鼻内镜手术的150 例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500ml+地佐辛5mg 静脉滴注治疗)、单纯耳穴压豆止痛组及耳穴压豆联合药物治疗组,每组50 例,见表1。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无精神疾患,完全接受并且配合本次研究;患者均诊断明确符合鼻内镜手术适应证且无禁忌证;所有患者为首次接受鼻内镜手术;所有患者认知、沟通能力正常,可以完成相关研究调查;所有患者均无药物依赖史。
排除标准:合并重度精神障碍;并发严重心肺疾病;不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伴有鼻部肿瘤性病变。
退出和终止标准:患者要求退出实验;病情加重;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依从性差。
对照组为药物镇痛,统一使用0.9%氯化钠500ml+地佐辛5mg 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2~2.5h。
耳穴压豆选用交感、神门、皮质下、内鼻、外鼻五个穴位,操作前经中医科医师确定穴位。按压前用75%酒精消毒耳廓,待干后在选定穴位贴王不留行耳贴,每次持续按压3min,每隔3~4h 按压一次(疼痛时随时按压),边按压边听取患者主诉,按压力度以按压部位有酸麻胀、轻微疼痛的感觉为宜。2~3d 内无需更换王不留行耳贴。操作所用手法均一致。
同时给予以上两种治疗措施。
在术后分别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副作用等评估,并分别记录。疼痛评分采用成人疼痛行为评估量表[7],见表1。总分0~10,数值越大说明疼痛程度越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表[8]评定,见表2。总分100 分,总分越高护理依赖程度越轻,自理能力则越强。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不适、皮肤破损等,实施者为耳鼻咽喉科专科护士,实施前均已经规范培训,操作手法一致,评定标准一致。
表1 不同组间性别、年龄及副作用例数分布
本研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统计分析,各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副作用等应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疼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统计,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术后治疗前疼痛评分均为中重度疼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1h,6h,12h,24h 后,疼痛均较处理前缓解,三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三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药物治疗、压豆镇痛及压豆联合药物对鼻内镜术后疼痛均有治疗作用。联合运用耳穴压豆镇痛与药物镇痛,虽可缓解疼痛,但并无协同加强镇痛作用,见表2-5。
三组中药物组及联合治疗组均出现了部分恶心呕吐等地佐辛药物不良反应,耳穴压豆止痛组则未有恶心呕吐反应。压豆止痛与另两组间副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与压豆联合药物组间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三组患者术后1h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三组患者术后1h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
表3 三组患者术后6h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3 三组患者术后6h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
表4 三组患者术后12h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4 三组患者术后12h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
表5 三组患者术后24h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5 三组患者术后24h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
三组患者ADL 评分在干预前4 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h、6h 和12h 三组ADL 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干预后24h 三组ADL 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1h,6h,12h,24h 后,ADL 均较前处理前提高,见表6。
表6 三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讨论
鼻内镜手术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术式,由于术后创伤及鼻腔纱布填塞等原因,术后有75%~80%患者发生中重度疼痛[9,10]。如何有效镇痛,对于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地佐辛镇痛,它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止疼药, 在临床上多用于术中和术后镇痛治疗。本研究中,药物治疗组及联合组均应用地佐辛5mg 加入500ml 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持续时间2~2.5h,镇痛效果良好,但具有一定副作用。从中医角度看,术后疼痛是因为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鼻内镜手术后常应用纱布填塞鼻腔,导致鼻腔通气障碍,患者机体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不通,符合中医不通则痛学说。鼻内镜术后患者鼻腔填塞,局部血管及黏膜受损等造成血气瘀滞、脉管不通,脉络失于濡润,从而引发疼痛[11]。
耳穴压豆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选取合适的穴位压豆,通过刺激耳部不同穴位,可疏通经络、运气活血、调理脏腑、宁心安神,从而达到术后镇痛的效果。《灵枢》记载“十二经通于耳”,说明人体的经络与耳朵相互联通,耳廓上广泛分布着脏腑组织器官的反应点。耳廓血管壁内有大量交感神经,是耳穴与内脏、肢体联系的重要途径[12]。耳穴压豆通过耳部不同穴位物理刺激,可促进机体垂体-性腺轴、内啡呔、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进而起到调节内分泌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神经传导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提高机体痛阈[13]。国内有许多学者研究证实耳穴疗法可治疗多种疾病引起的头晕、恶心、失眠、谵妄、烦躁、疼痛等[14,15]。
本研究通过指压交感、神门、皮质下、内鼻、外鼻五个与鼻部胀痛及头痛相关的穴位,可有效减轻鼻内镜术后患者鼻部及头部疼痛,且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性良好,无不良反应,是鼻内镜术后有效的止痛、提高患者舒适度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及家属均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