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红
摘要:作为一类新型的“圈养”模式,内循环健康养殖模式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对鱼类排泄物与残饵予以有效收集并加以利用,在将池塘由于养殖所产生的污染问题解决的同时,也起到了“变废为宝”的作用,为从根本上解决一直以来存在的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与养殖污染问题提供了完备条件。本文简述了池塘新型内循环养殖模式,并对其应用原理与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模式的实际应用过程,概述了新型模式的应用注意事项,明确了池塘内循环健康养殖模式所带来的效益。
关键词:池塘新型内循环养殖模式;优势;原理;要点;效益
1 池塘新型内循环健康养殖模式简述
所谓池塘新型内循环养殖模式,其基础为美国所提出的一种“开放式散养”概念,通过后续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内循环流水为特点的“圈养”模式。由于其主要依据工厂设施化进行养殖与水处理的理念,在联系我国露天池塘生态特征后,制定了水资源与光热资源充分利用的有效方案,此类养殖系统模式极为先进,相较传统养殖模式不仅起到了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节约作用,且凸显出了产量高、所需劳动力较少等优势[1]。从该种新型养殖模式的技术角度来看,可归纳为“大水体养水、小水体养鱼、散养至圈养、截污纳管分流”四点,对池塘内所产生的养殖污染进行集中化处理,为现代渔业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完备条件,备受各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
2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应用原理
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具有复合性特征,是生态与水产养殖模式的典型方案,包含分区水产与多营养级复合两类养殖系统。以集污系统为核心,在所开辟的水质净化区域内充分发挥了水生植物与滤食性鱼类的共同养殖优势实现了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目标,提供水产品高效产出条件的同时,也起到了有效控制区域富营养化情况的重要作用。再加上配套了多种智能化与工程化的辅助设施,将整个养殖系统的运作效率明显提升,具有环境友好型的模式特征。此模式由于融合了生物修复技术,并在池塘改造手段的联合应用背景下降池塘划分为了包含多种功能的系统单元,流水养殖区域内所排除出的水将流入至水质净化区域内,物质资源获得充分利用并具有水质净化效果持续提升的关键作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目标得以实现,为建设具有“零排放”特点的独立水域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2.1 标准构成
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的设计标准为:首先是划分2%~5%的池塘面积作为养殖水生物的生活区域,也就是此模式的核心流水养殖区;其次是劃分95%~98%的区域作为排放水的净化区域[2]。沿池塘边需要建设具有循环特征的流水养殖槽,养殖槽规格一般为22m×5m×2m,需要将池塘水深度控制在1.5m以上,并应在进水口位置布设气提推流增氧设备,且需要铺设合适长度的玻璃钢走道。后续出水口位置则需要建设宽度约3m的污水集中槽,安置吸污泵并建设周边的排污管道(输入至集污池),处理后流回到原有位置。回流通道的设置地点一般为在池塘与流水养殖区域之间的一侧,继而充分发挥过水区的应用特点。在水质净化区域内一般需要种植一定量的水生植物并养殖具有滤食性特征的鱼类用以对水质进行净化,并在气体推流效应下实现池塘内循环目标。
2.2 功能区
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包含底部增氧、养殖区支撑(水槽、走道等)、水质净化、集中污染处理、气体增氧、鱼类管理以及物联网智能七个单元。其中,管理单元主要包括投料机、网箱、拦鱼网等管理设施,配合物联网智能单元中的摄像与水质检测系统,以保证池塘内循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3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要点概述
3.1 池塘选择
所选择建设的池塘区域应具有地势平坦与交通方便的特征,此地水源供给应维持稳定性与持续性。建设前需要预先对该区域水质情况予以分析,确定符合养殖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后续的池塘建设方案。土地方面需要对周边土质的保水性、硬度以及透气性予以确定,为充分发挥池塘建设优势奠定基础。所建设池塘的面积需要控制在1.33~3.33hm2的范围内,水深一般在1.5~3m左右,形状为长方形,走向设置为东西且应保持长宽比为2∶1或3∶2,以获得最佳的池塘养殖条件。
3.2 功能分区
实际应用的池塘内循环健康养殖模式,可将七个单元予以整合处理,包括操作平台、饵料粪便收集处理、槽体养殖以及水质净化四大区域。所建设的操作平台设置长5~6m,宽为2~3m,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安装池塘养殖的配套设备,包括推水机、投料机、电动机等,以提供完备的日常投喂与全面管理条件;槽体养殖区域所建设的槽体一般为长20~25m、宽4~6m,并排建设养鱼槽,具体数量应以池塘面积基础予以确定。通常情况下,池塘的产鱼量在60~90kg/m2左右;饵料粪便收集处理区域一般设定为长5~6m、宽2~3m,建设于后端(槽体养殖区域后方),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并简要处理鱼类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残余饵料、粪便等,在排污设备的建设基础上达到集中排污目的;水质净化区域一般为长10~15m、宽6~8m,位置通常在养殖区域前部,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稳定且持续的新鲜水体,维持健康的池塘养殖状态。
3.3 槽体建设
所建设的养殖流水槽的走向一般为南北方向,用于槽体建设的材料一般包括砖砌墙、玻璃钢、PVC、不锈钢等。不同材料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与缺陷,综合比较多种槽体建设材料后,若有一定经济条件建议选择使用玻璃钢材料,相较砖砌墙更为耐用且美观度较好。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虽然玻璃钢槽体建设成本较高,但所能够获得的长远效益却远远高于传统砖砌槽体。在养殖槽外,可以划拨出约10%的面积种植具有观赏性与富营养物质吸收特性的水生植物,例如空心菜、荷花等。从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所种植的水生植物起到了吸收水体中多余杂质的作用,例如总磷、总氮等,维持池塘养殖系统健康运营态势,确保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氨氮等指标均被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水体净化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有效提升,奠定了水体生态良性循环目标的实现基础。
3.4 设备准备
想要充分发挥池塘内循环生态养殖模式优势,就需要为其配备合适的设备并建设智能辅助设施,例如排污、投喂、机电、推水等先进设备,继而将内循环养殖模式优势予以充分发挥。一是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的来源为电泵,需保证电泵数量与功率等规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继而将动力系统的提水作用予以充分发挥;二是推水系统。推水系统功效的充分发挥,核心为推水装置,其合理配置是提供池塘水体微流动条件的重要基础,继而实现池塘水体的微循环目标;三是增氧系统。应保证增氧机数量配置的合理性,达到水体溶解氧适时增加的目的;四是排污系统。排污系统中应确保排污装置的配置合理性,从而保证残余饵料与鱼类粪便的搜集及时性与完整性,为最大限度地将由于养殖所产生的污染减少提供完备条件;五是投喂系统。在池塘中应配置具有自动运行特点的饲料机,设置合适时间点与投喂量,从而将人工操作减少,在降低人力资源耗费量的同时也起到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作用;六是机电系统。在为各大系统提供稳定电源的同时,也需要配备一台备用发动机,以保证供电的持续性,避免因为突然的断电影响到池塘经营效果;七是物联网系统。通过安装物联网实现了对养殖全程的智能化操作与情况监控的目标,无论出现异常情况均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为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3.5 鱼类养殖
通常在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中所养殖的鱼类包括鲫鱼、草鱼、鲤鱼等,部分鱼类对于流水环境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是促进其快速生长的关键因素。但不适宜在池塘内养殖习性凶猛的鱼类,例如黑鱼等。建议同步套养花白鲢等具有滤食性特点的鱼类,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对池塘水质进行初步净化的作用。一般投放于池塘内的鱼苗规格为50~100g,而放样密度的确定则需要依照所建设流水槽的面积、养殖品种与产量等因素。以长、宽、深分别为22m、5m、2.5m的池塘为例,可投放约6万鱼苗,相较普通池塘养殖模式提高了近50倍,池塘中水体产量在100kg/m3以上,整体高出传统养殖模式约4~5倍。由于池塘内循环模式的应用,使得鱼类存活率大大提升,通常能够维持在85%~90%范围内。不仅在槽体内可以进行养殖,曹体外同样可以养殖一定量的对虾、罗氏沼虾等。
4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成技术实际应用(两槽)
以某村传统鱼类养殖池塘为例,提出了对单口池塘进行改建、两口池塘进行合并以及新建池塘的池塘改造方案,为实现建设循环流水生态系统目标提供了完备条件。
4.1 单口池塘改建
单口池塘的改建适用于村中的1hm2左右的池塘。在建设流水养殖池塘前应首先修建包含多个级别的沉降式污水处理池,联通池塘集污区域以对池塘残余饵料与粪便等进行搜集与处理。污水池的建设位置可以是池塘内部,也可以是池塘外部。建议在污水处理池中同时栽种具有氨氮吸收能力较强特征的植物,以实现水质净化的根本目标。此外,需要在鱼池内部布设合适的隔离网,最终目的是避免出现水体的小范围流动现象,为水体在整个池塘中的交换奠定基础,继而达到预期的对水体进行净化的目的。
4.2 两口池塘改建
此种改建模式适用于村中的单口面积较小且打通相邻池塘后面积适宜的池塘类型。流水养殖池塘建设前需要将具有水平一致且相邻的池塘公共边予以打通,形成具有连通特征的池塘睡眠,在缺口侧边位置建立槽道,并在另一端布设合适的推水设备,为实现水体在鱼池之间的流动与交换目标提供完备条件。此外,需要在原有池塘的池埂位置建立污水处理池,并布设合适长度的隔离网,以达到预期的流水养殖模式应用到的养殖增产目的。
4.3 新建池塘
建设流水养殖池的同时,建议在鱼塘中部建设一定面积的湿地,在其上种植一定量的莲藕、空心菜等,以起到吸收与消纳集污区内的残饵、粪便等废弃物质的作用,并反馈给养鱼池水质净化条件,继而构建出一个小型的生态圈,充分发挥内循环养殖模式优势并获得更多基于此模式的经济、生态效益。
5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注意事项
对于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来说,其优势的展现的核心在于对废物的有效收集,以及提高池塘内部的溶解氧含量。为维持合适的养殖状态,需要依照不同的养殖季节与养殖品种对污水定期抽取的时间与频率予以确定,保证废水搜集与二次处理的及时性。通过对实际的内循环模式应用效果与规律进行分析,发现溶解氧含量与水体温度之间呈现负相关特点,温度提升对应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也将会同时降低。因此在夏季,需要做好针对性的鱼塘水体降温工作,建议安装合适的遮阳网以避免阳光直射水体现象,进而将槽体水道温度降低。建议将增氧机安装于室内从而将空气温度降低。水生植物的大量种植同样是减少阳光直射水面时间的有效方式,并起到吸收水中富营养物质的水体净化作用。
6 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以浙江平湖区为例,通过应用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主养草鱼的同时,增加了鲢鱼、鳙鱼等养殖鱼种,并配合种植空心菜、苦草、睡莲等植物,效益达到了50000余元/667m2,让养殖户们真正看到了新模式的应用价值,为新模式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完备条件。通过对新模式的经济效益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其经济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由于所建设流水槽自身的独立性,使得养殖户们所选择养殖的鱼类可以从市场、供销等层面予以综合考虑,均可满足不同类养殖对象的生理需求,确保品种选择的适宜性以达到资金流转加速目的;二是水质净化区域内,一些用于吸收水中富营养化物质的蔬菜、鱼类等本身同样具有商品价值,且在这一区域内的废弃物回收与二次利用同样能够带来诸多经济效益;三是定时投放设备的提供,使得人力资源的需求比例下降,继而将鱼塘养殖的劳务费用予以降低。
6.2 生态效益
一是由于养殖过程中大规模的引进了水处理新式工艺,使得用于养殖的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从而将养殖系统对于地区水体需求大大降低,摆脱了区域水资源限制,并能够同时起到传统养殖背景下由于集约化养殖模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内循环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的流动性,流水槽内的水处于持续流动状态,促使内外水体发生实时交换,且池塘上下层同样有明显的交换表现,为维持水体PH值的自身稳定性提供了完备条件。从实际情况来看,水体自身溶氧率相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为池塘中动植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了稳定条件;三是在底部增氧单元的帮助下,无论是谁提还是池塘底部,其溶解氧情况相较传统养殖模式,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有机废物分解速率加快,并起到了池塘内部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的重要作用;四是在工程化与物理净化部件的共同作用下,生物过滤器的应用优势被充分发挥,处于水质净化区域的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持续降低,其中诸如亚硝酸盐、氨氮等物质量均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起到了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予以有效控制的作用。
7 结语
新型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的落地,实现增产增量目标的同时,经过优化过后的养殖流程与环境,同样大大降低了由于水生动植物养殖所带来的水体污染,继而奠定了整体养殖行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仁军,张桂眾,成世清,等.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健康养殖模式构建[J].重庆水产,2018(4):32-33.
[2] 陈远雄.池塘内循环健康养殖[J].渔业致富指南,2018(1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