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一幼多年以来深入贯彻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尊重孩子、读懂孩子,关注教育的每一个时刻,关注参与教育中的每一个因素,研磨完成了怀柔一幼的“至爱教育”办园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引领幼儿园内涵持续发展。因此“至爱教育”是由心出发,关注每一个生命需求,让师幼在爱的语言、爱的支持、爱的信任、爱的理解中,挑战新突破,追求新成长,成就每一个生命价值的教育。
在办园思想的引领下,我园的教科研理念也逐渐形成,即:从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将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真正让教师干自己想干的事儿,解决自己在工作中想要解决的问题。发挥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逐渐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师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儿童立场思考如何开展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建设,进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随着教师研究意识的觉醒,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变,结合教师工作中问题和站在“儿童立场”开展的课题研究成为科研的主力军。基本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发展”的模式。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现实问题:幼儿园课程脱离幼儿生活、缺乏游戏性的局面亟待扭转
1.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来自于教师的生活,脱离了幼儿自己的生活。
2.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未真正做到尊重幼儿,没有给予幼儿在课程活动中自己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3.教师对游戏的理解不够深入,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缺乏游戏性,不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因此,开发系统的回归幼儿生活的游戏化主题活动课程,建设立足于幼儿生活、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园本课程体系,是我园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背景:幼儿园课程应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以看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生活在幼儿学习中具有独特价值,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要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在游戏中获得主体性的学习体验。从这个意义上,幼儿园课程必须要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为此,深入开展回归幼儿生活的游戏化课程实践研究,对当前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资源优势:当地社会与文化资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在政策的背景和现实的迫切需要之下,我园开展回归幼儿园生活的游戏化课程还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和资源优势。一方面,我园地处北京远郊的怀柔地区,幼儿园周边有超市、邮局、医院、消防队、汽车厂等丰富的社区资源;有山坡、树林、小河、水库、田野、耕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园可以定期根据幼儿的兴趣,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走进田野、河边、山坡等大自然,进行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幼儿园院落、教室宽敞,能够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开放的活动环境,此外,我园家长育儿理念先进,能够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游戏化的家庭生活环境,也会经常主动带孩子走进社区、走进田野开展活动,这些良好的社会和文化资源为我园开展回归真实生活开展生活化的、游戏化的主题活动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优势。
二、课程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理念形成阶段
求真课程的理念形成是一个逐步思考,逐步厘清的過程。在课程建设初期,我们思考了什么是园本课程?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构建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依据是什么?我们求真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在学习和研讨的基础上我们达成了共识:即:秉承“生活即教育”和“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让教育回归生活,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遵循求真原则(真需要、真尊重、真放手、真支持)在陪伴、跟随、引领中读懂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经验化、情境化的一日生活中培养知礼懂爱做真人,自主探究会做事的健康儿童。每年干部、教师都会随着园本课程的研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步达成共识,从思想上统一。
(二)课程初步研究阶段
有了共同的认识,我们的理念越来越清晰,研究思路目的越来越明确,我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课程深入研究阶段
当我们认真分析自己的真问题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于是我们进一步和老师们一起思考:求真课程中幼儿是课程的主人,怎样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在求真课程中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孩子在课程中获得什么发展?老师需要怎样做?做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深入研究。
1.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找寻求真课程的教育资源。
带领教师进入教室观察幼儿的游戏现状、记录幼儿游戏语言表情、分析孩子的兴趣点与发展点。
2.细致分析,顺应幼儿生成活动课程
当孩子的游戏生活的现状呈现出来时,老师们惊奇的发现原来孩子们的生活和游戏中有许多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人和事。如:国庆节后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假期生活,知道全国各地都会有不同的节日,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我们大班的小朋友要也快毕业了、分开了,我们可不可以过自己的节日呢?洗手用的香皂是怎么做的?我们也想做怎么办?制作完的香皂可以干什么?……于是老师们在一起分析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人和事,确定如何追随孩子生成课程。
3.课程的预成与生成相结合
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是构建课程的关键。我园通过“发现儿童,发现课程”的课程故事分享活动,每月一次由教师在全园分享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课程故事。教师分享孩子生活中的真需要和真兴趣,发现孩子们生活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分享真实的课程研究过程,反思他(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孩子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作为教师获得了哪些启发?如何调整正在开展的课程?通过这样的分享积累了“求真课程”的研究经验,提高教师观察分析幼儿、反思课程的能力,教师认识到:教师和幼儿是课程的主要建构者,是发展和游戏的主体,儿童的成长必须依靠他自己的力量去经历、去体验与感悟,教师需要做的是追随孩子,为孩子提供机会,在真尊重、真理解、真放手、真支持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体验、创造和个性表达,真正支持幼儿的主动发展,让幼儿自由欢畅地成长。
(四)课程体系形成阶段
在课程体系形成阶段,我们建构了求真课程基本框架,不断确定求真课程的定位和目标,并进一步思考求真课程的内容有哪些,如何筛选课程资源?课程如何实施才有效?最终确定求真课程的内容资源包括自然生活(一年四季、花草山树果实、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雷电)、游戏生活(玩具、材料和游戏)、节日生活(节日、节气资源,民族民俗文化等)、科技生活(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和产品),确定了以主题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以生活活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家园共育活动、户外活动等活动联动的实施途径,随后确定每种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实施方法,并初探了以故事为载体开展课程评价的方式。由此,求真课程体系形成。
三、课程具体实施途径和策略
1.基于自然生活的主题活动——“大自然是活教材”
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身边的自然资源生成的主题—直观、真实,幼儿探究兴趣更强烈
园内有紫藤花、玉兰花、连翘花、樱花;有杏树、柿子树、馒头柳、龙爪槐和翠竹林…园内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园外的农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都是孩子们的探究资源。幼儿在真操作,真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
(2)生活中问题生成的主题—生活化、实用,幼儿成功感更强烈
生活中以问题引发的探究比比皆是。炎炎夏日的车区,引发了幼儿讨论探究,他们尝试做凉帽、遮阳棚……户外活动时,幼儿脱下的衣服没有地方放,便开始探究“制作户外挂衣架”。运动出汗了,需要用纸巾。纸巾放在哪?怎样抽纸方便?怎样才能不让纸巾淋到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成的系列探究活动实用性、探究性、生活化更强,更具吸引力,更易使孩子们获得成功感。
(3)生活中的偶发事件生成的主题—有趣、持久,提升幼儿综合能力
小仓鼠跑丢了,寻找小仓鼠、张贴寻鼠启示、加固鼠笼、创建仓鼠游乐场……抓住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依据幼儿的兴趣,顺应幼儿需要,通过幼儿猜想,验证,探究,操作这一系列过程,获得生活经验、积极情感,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2.基于节日生活的主题活动——“儿童的百种节日”
(1)感受体验传统节日节气习俗,弘扬中华文化,涵养幼儿积极情感
挖掘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说和故事的教育价值:新年娃娃庙会、渔阳文化节、中秋诗会等,让幼儿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涵养积极的情感。
(2)创办自己的节日庆典,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放手儿童,让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基于儿童的生活和成长需要,孩子们创办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11.11朋友节,6.8男孩女孩节,6.20分享节……孩子们参与其中,探究、探索,大胆尝试,表达表现自己对朋友的爱和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
3.基于游戏生活的主题活动——“我的游戏我做主”
追随幼儿兴趣,突出融合,培养幼儿探究精神。
(1)主题从动画片生成,孩子们熟悉,玩起来发挥的空间更广阔
《西游记》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动画片之一,于是老师和幼儿一起把班级的自然角布置成花果山,搭建东海龙宫,制作指尖上的西游人物讲述西游记的故事,创编表演新三借芭蕉扇、误闯盘丝洞,制作表演服装和道具,自创火眼金睛游戲之找不同。随着主题游戏的开展室内游戏延伸到室外,与户外分区游戏融合,幼儿将钻网和花廊创设成盘丝洞、火焰山和花果山,他们每天也都在创新丰富游戏内容。还有葫芦七兄弟、黑猫警长、汽车总动员等,都变成了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内容。
(2)从幼儿园、社会事件生成的自主主题活动,综合性更强
围绕十一国庆节,生成了《小小解放军》的系列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投入,把自己当作小小兵,站、立、坐、行都严格要求自己,有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及荣誉感。区域游戏中,“武器加工厂”里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装备;拼插五花八门的武器,机关枪、飞机、大炮、坦克。文工团里幼儿表演阅兵仪式,演唱“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建筑区的小战士穿着迷彩服装,设计搭建军事基地、堡垒,有了军事基地和武器孩子们自主的玩起了战斗游戏。在户外“小小训练场”游戏中,孩子们制定游戏规则、调整战斗计划、绘制战略图、创设游戏情境、设定作战指令--旗语,指挥各队作战,孩子们在自创的游戏中尽情玩耍。
(3)从游戏活动中生成的主题,探究性更强,更好玩、更有趣
迷宫书使原来冷冷清清的图书区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争着抢着阅读,谈论迷宫游戏……幼儿对迷宫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教师顺势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生成了关于《迷宫探秘》的主题活动。认识了解迷宫,设计迷宫图纸,用不同材料拼摆迷宫,玩迷宫游戏。并有意识的结合死路、活路、叉路对迷宫进行再设计。“怎样才能把迷宫保留下来?增加闯关难度?能将迷宫迁移到户外吗?”一个个问题适时抛给孩子,使迷宫探秘主题一步一步拓展、延伸。教师适时适当的问题就是有力的助推器,不断的使游戏走向纵深,推向高潮。
游戏生活主题是凸显幼儿兴趣的最好素材。
4.基于科技文化生活的主题活动---“生活中处处有科技”
科技文化生活的主题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然万物的神奇变化,萌发幼儿科学兴趣。
(1)自然现象引发的科学探究主题,激发孩子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孩子们在院中游戏时发现大树、滑梯和小朋友都有黑色的影子,“踩影子”的时候,小朋友发现人一跑影子就跟着跑,人停影子也停,影子和小朋友总是“粘”在一起。于是生成了《好玩的影子》主题活动。为影子配对、寻找影子、探索影子,发现影子近大远小的特点…类似的探究主题如太阳钟、神奇镜、风的游戏等孩子们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
(2)科学玩具引发的科学探秘主题,感受科技的神奇魅力,激发幼儿探索和创新精神
新玩具“磁汇贯通”刚一拿出来,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老师这个玩具怎么玩呢?”“这些轨道和方块是怎么连接起来的呢?”“小球怎么才能自己走呢?”带着这些问题,幼儿在摸一摸,玩一玩过程中,熟悉材料并探索学习简单的搭建。通过不断尝试,孩子们利用长积木、纸筒、空箱子、磁铁、纸箱等辅助材料,搭建成了“U”型、“S”型、“Y”型,三通、五通、八通轨道,玩得不亦乐乎。类似的主题如巧妙的声音、有趣的磁力、神奇的电流、漂亮的彩灯等。
科学问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促进儿童快乐发展
1.幼儿更加自信、自主、快乐,多种能力和社会品质得到良好发展
①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他们实践生活、体验生活、操作生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我的班级我做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为生活常态。孩子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感受,积累有益的生活经验,养成了安全、健康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当遇到问题时,不再是直接求助老师了,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或是与同伴商量。由原来的“老师,我能做XX吗?”“我可以吗?”变成了现在的“我想去做…”“我要去做…”“我来试试…”。老师们激动地说:“现在孩子们做事之前会先思考,做计划、再行动;能自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主动尝试解决。孩子之间能针对共同的问题主动交流、有效沟通。他们经常为了完成同一个任务分工合作、主动配合,参与活动时,显得特别的兴奋,不再被老师‘影响’,而是自己做决定。”
②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优化发展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合作,表现得主动、大胆,善于交流……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动手操作、语言表达、交流协商、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事的专注力、持久性等优良学习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关于能力发展家长这样表述:“当听到孩子说要自己把被褥拿回家,我们觉得孩子做不到,但当看到孩子们真的自己提着被褥回来时,我才意识到孩子们是有能力做事的”。“当家长把孩子当成朋友与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探究时,发现成人也能跟孩子学到很多”……
2.爱祖国、爱家乡、爱周围人的美好情感深深植入孩子们心中
端午节、元宵节、新年庙会,师生一起包粽子、学剪纸、做小吃……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重阳节走进社区与爷爷、奶奶共度重阳。国际残疾人日,走进“培智学校”送玩具、演节目,引领孩子们用行动体验“尊重、关爱残疾人”。教师节访问不同岗位的教师,开展“感恩回馈”活动……不同节日活动使幼儿获得文化的浸润,给孩于们打上了爱的底色。家长们感慨地说:“我的孩子比原来懂事啦!”“孩子们原来能做这么多事情呢!”
(二)促进了教师隊伍快速发展
1.研究过程有效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从观念向行为转化
老师们激动地说:“当我们放开孩子不在主导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是会主动学习的,他们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真正的放开手,追随着孩子的思路走,就会觉得孩子们的活动很有意思”。“教师收获最大的是心态的变化,从原来发愁孩子为什么不参与活动,变成现在发愁我该干点什么呢!”解决了教师实践中的两个难题。一方面解决了“老师只关注自己要教什么,没有关注幼儿要学什么,能学什么”的问题。如今教师能关注幼儿最真实需要。主题活动、区域游戏内容多来源于幼儿,区域游戏的设置由幼儿做主。教育活动内容制定由儿童活动进程决定,完全跟随着孩子的兴趣生成。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师从主导者向共同游戏者的有效转变,做到了从“满桶心态”向“空杯心态”跨越。实践中老师们更加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学习特点的把握,能接纳不同孩子的不同表现,更为注重幼儿学习品质培养。
2.有效的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课题研究使教师们掌握了科研方法,提高了观察能力,反思分析能力,合作研究能力,科研水平显著增强。两名教师在北京市教师半日活动评优中获得一等奖;科研成果荣获怀柔区十三五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0篇论文在《魅力中国》《科教导刊》《学前教育》刊登;70余篇论文获国家、市级奖励。数十篇教学故事获区级教学故事评比一二三等奖并在区级分享交流。
(三)加快了幼儿园办学特色形成,解决“快乐与发展”课程本土化问题
怀柔的水土孕育了怀柔的孩子。本土化的课程内容,是最生动的、最鲜活的。我们从分析怀柔课程资源入手→挖掘教育价值点→让孩子们亲历探究过程: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大山、渔阳、感受满乡风情、走进科学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涵养地方、民族文化→让幼儿在“爱”中浸润→从而感受爱、表达爱、传递爱→最终将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生活中传扬。
五、研究结论与影响
(一)研究结论
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础是幼儿生活。活动内容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尊重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与认识水平。
2.我们发现幼儿运用编程思维下的求真学习五步曲,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比普通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成功。
3.主题活动的实施要结合本地区、本园实际,因地制宜,因儿童的生活而选择,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操作生活、体验生活、发展生活的过程中乐享教育,生动、自主、有趣、有效。
4.幼儿是课程的主要建构者,是发展和游戏的主体。玩中思考、做中探究、生活中探索,是孩子们亲身体验、主动发现、不断创造和富有个性表达的主要方式。教师的作用是支持孩子,为孩子提供机会。
(二)课题研究成果辐射范围较为广泛
将课程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向三省四地6所幼儿园推广(内蒙古四子王旗、科尔沁左翼后旗、青海省杂多、河北省淮安县)。积极引领帮扶园教师进行观念上的更新,新课程观、儿童观的建构。(将各类课程活动照片呈现在PPT上)
课程专著《生活知行游戏获真》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向全国发行。建立求真课程目标、主题、教案及评价体系等网络资源平台,供各类幼儿园干部教师在线教研、分享下载,实现了课程的推广与普及。
六、研究不足与改进
课题研究报告虽然完成了,但并不等于该项研究工作的结束。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的困惑和未知领域。
(一)回归幼儿生活的游戏化主题活动框架初步形成,每个内容还需要不断完善。比如:生活活动围绕养成教育方面研究不够。自主主题游戏活动需要不断开阔思维和创新,自然的与区域游戏、集体教学和户外游戏相融合。
(二)如何让家长成为构建主题活动的主体也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三)对幼儿进行思维评价只是简单的尝试,如何进行课程评价是我们十四五将要进一步研究实践的重点等等。
作者简介:
白晓霞(1971.11-),女,汉族,北京怀柔人,园长兼副书记,高级教师,本科,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