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思政角度浅谈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2022-06-14 00:50:21汪露朱泰峰肖青亮吴建富兰帅姜冠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实验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汪露 朱泰峰 肖青亮 吴建富 兰帅 姜冠杰

摘 要:土壤农化分析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思政内容的挖掘,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为该专业其他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9-0159-03

Teaching Reform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Analysis of Soil and Agrochemi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WANG Lu   ZHU Taifeng   XIAO Qingliang   WU Jianfu  LAN Shuai   JIANG Guanjie

(Academy of L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f soil and agrochemistry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the major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Analysis of soil and agrochemistry, through explor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ther experimental courses.

Key word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alysis of soil and agrochemistry; Experiment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少课程都在进行思政教学的改革创新,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江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于2017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及江西省双一流培育学科,而土壤农化分析以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为基础,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2],以实验课程教学为主,且内容范围广、实践操作强[3],对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化学的操作能力均有一定的要求。

本研究通过挖掘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程的思政内容,探索和改变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情怀,同时为本专业其他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教学模式的改革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该实验课程沿用的教学模式是“任课老师讲+学生听+实验员准备实验”的传统模式,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实验步骤,而且该实验课程开设在本专业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部分学生思想重视不够,尤其是打算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存在应付心理,学习热情也不高[4]。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性、知识的综合运用等都有一定的限制,不能真正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1.2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留痕迹、潜移默化,找准切入点[5],用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6]。在课程思政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实验课程开展之前增设了一周的实习阶段。根据实验课时数和实验内容,将学生分为8或9组(每组4~5人左右),每一组学生负责一次实验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土壤或肥料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实验课前预习、仪器设备准备、所需化学试剂的配制、实验室安全检查及实验课后的卫生及整理等。分组实习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责任感和思考能力。同时,实习阶段开始前增加实验室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的培训,要求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必须通过学校的实验室安全考试和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安全考试,持证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分析、化学类安全基础知识、急救处置常识、化学废弃物的处置、灭火器和灭火常识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也会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和对象不斷拓展和完善,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充分体现实验室老师的人文关怀等,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实验环境体验和研究行为[7]。

2 思政内容的挖掘

根据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初步挖掘其包含的思政内容(见表1),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任课老师是实验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关键[8],思政内容挖掘的深度取决于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政治意识。任课老师可以提出该次实验课程的思政内容[9],让分组学生自主讲解该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课后拓展与思考等;也可以让学生提出思政内容,共同挖掘。

通过实验课前预习和准备,让分组的学生自觉去发现和整理实验内容相关的资料,例如肥料中氮素的测定,让学生了解我国肥料的发展史和前景,树立民族自豪感;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过程,能有效地和土壤学、土壤地理学等内容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实践能力;实验前化学试剂的准备和配制,能让实验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主人翁意识,在配制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实验课后整理仪器设备和试剂、打扫卫生、做好实验室使用记录等,营造一个干净、整齐、有序的实验环境,对提高学生审美、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等有一定帮助。

3 教学效果分析

3.1 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全方位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投影设备,任课老师可以将慕课应用于土壤农化分析实验教学中,建立混合式教学理念[10],借助慕课强大的资源共享,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实验室也在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提高其使用率。例如,土壤全氮和有机肥料含氮量的测定,实验室已购入1台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替代传统的半微量蒸馏装置,一方面确保了实验的安全性和实验效率,简化实验步骤[11],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操作更加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3.2 班主任优势充分发挥 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程由3位老师共同担任,其中应包含一位有教学资格、本专业领域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对本班学生思政方面的教育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对学生“三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力,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素养的重要使命[12]。在实验过程中班主任能综合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专业能力和素质也能对实验课程有一定指导。近年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考研人数逐步提升[13],无论是考研内容,还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土壤农化分析的基本内容都是重中之重,班主任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课程的时候,可以适当予以介绍,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和考研兴趣。

3.3 实验成绩实现综合评定 以往实验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内容是否完整等,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操作能力等几乎不参与评定,容易出现学生实验数据的作弊和抄袭现象[14]。改革之后,将学生的实习过程、课前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课堂表现、考勤等内容纳入成绩评定范畴,也有利于班主任评定该学生的综合能力。

3.4 实验报告册不断更新完善 实验报告册依据实验内容和实习内容不断更新完善,报告册扉页和尾页可以增加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周次、实验室安全常识和急救知识、常用的安全标识等内容[15],学生在等待实验过程中或者撰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可以阅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让学生统筹安排实验和学习的时间。学生也可以依据挖掘的思政内容和实验内容,自主撰写负责的那一组实验报告内容,改变了以往填充式的实验报告模式[16],加深了实验内容的理解,提高了科技写作水平。另外,不同组之间加强讨论和学习,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4 结语

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对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思政内容的挖掘和潜移默化的渗入,提高本专业学生对该实验课程的重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思政素养的逐渐融合。

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实验课程应结合最新的科技前沿,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优势作用,结合本专业领域的其他实验课程,如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土壤物理学、环境化学等,完善该学科实验课程和实习的顶层设计,共同挖掘思政内容,并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革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张笑归,刘树庆.提高“土壤农化分析”实验教学质量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05):153-155.

[3]黄剑,杨翠凤,贾桂康,等.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百色学院为例[J].农家参谋,2021(09):21-22

[4]刘会玲,崔江慧,彭正萍,等.实验课成绩综合测评体系的创建与应用——以土壤农化分析课程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02):117-120.

[5]曹栩菡,张华芳,黄小军.高职《化验室组织与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实践[J].广州化工,2021,49(10):196-199.

[6]陈艺,马丹妮,杨丽琼,等.“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探究——以《氯气的实验室制備》为例[J].云南化工,2021,48(05):183-185.

[7]刘康宁.高校实验室育人文化建设中美育元素渗透路径探究[J].文化产业,2021,(20):135-136.

[8]逢蕾,路建龙,吴行芬,等.“植物营养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8):160-163.

[9]何乐芹,师程程,郝勇静,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07):52-57

[10]刑海峰.慕课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以土壤农化分析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104-105.

[11]周卫.土壤农化分析试验方法的改进与探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10):70-72.

[12]杨玉梅.浅析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班主任的工作路径[J].公关世界,2021(13):109-110.

[13]罗洋,张桂玲,罗绪强,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农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山东化工,2020,49(19):194-195.

[14]周川华,马志刚,李菲,等.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评定新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9,47(21):148-150.

[15]罗敏蓉,张静,卢丽娟.“课程思政”理念下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4):90-92.

[16]周炎.通过化学实验报告改革提升大学生科技写作水平[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18):41-45.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实验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06:26
关于采矿工程专业采煤学实验课程设置的探讨
以会计学为例建设财经类实验课程体系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09:42:42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