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

2022-06-14 10:02:07徐兴利黄家伟
食品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科技

徐兴利 黄家伟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蓬勃发展的茶产业以及不断创新的茶科技,三者将茶叶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饮品推向世界。在惠及万众的同时,成就了产业,富裕了百姓,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

从谷雨至立夏,升高的不止是温度,还有逐渐“热”起来的茶叶市场。茶树经过了漫漫冬日的休养生息,加之“贵如油”的春雨,产出的春茶芽叶肥硕、质地柔软。此外,春茶由于茶树营养物质丰富,故而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外形条索紧结重实。基于此,每年春茶入市时分,都会为茶产业带来一股新鲜劲儿。

火热的春茶市场只是我国茶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茶产业在满足饮茶需求的同时,也成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好帮手。下一步,如何激发市场潜力,将绿叶子变为致富金叶子,是茶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对茶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指出,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地乡亲们叮嘱道,“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离不开文化的茶

通常而言,能被称之为文化,首先要有深厚且悠久的积淀,这种积淀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人文中,茶文化便是如此。

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人们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国作为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一幅承载了千年岁月的“中国茶画”也由此展开。

历经千年沧桑变化,如今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引以为豪的世界级饮品。而其间沉淀升华的过程,离不开爱茶之人的传承、发扬和创新。茶与文化的碰撞交融,主要体现在茶诗、茶作之中,因为,历朝历代的爱茶之人对于茶的喜爱和追捧是那般相似。

唐代崇尚饮茶,并种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主茶事活动。据了解,当时的茶道分为宫廷茶道和文人茶道等。在士大夫和文人雅士饮茶过程中,很多茶诗随之创作,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创作的四百余首佳作。

另据相关资料记载,陆羽和皎然等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哲学思想交融。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是唐代及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涵盖了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以及煮、饮茶的器皿和技艺。陆羽之前,茶寫作荼,有药之属性,而陆羽在《茶经》开篇就将茶作为主体,其对茶叶发展做出的贡献难以估量。

宋代崇文,茶业得到较大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的繁荣。当时,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等。宋太祖赵匡胤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当时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茶逐渐成为宋代社会的“刚需”,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明代和茶有关的传世之作颇多,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当时茶的品类日益增多,泡茶的技艺也逐渐丰富。

时至今日,茶叶融合了几千年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新的内涵和活力加持下,其表现、传播形式不断丰富,影响力、覆盖面不断扩大。如今,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结合世界各国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人文历史,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如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等。通过梳理茶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茶文化的发展核心并不局限于传承,更重要的是传播和创新。

产业图强正当时

伴随我国茶产业稳健发展,中国茶在世界饮品之林的地位愈发稳固。如今,茶产业已经成为关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民生产业,对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有数据显示,2020年,毛茶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50%;全国茶叶消费总量超过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40%;茶叶出口量居世界第二,出口额居世界第一。另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茶园面积约为4800多万亩,茶叶产量306.32万吨,出口总量36.94万吨。目前,我国茶叶种植面积、生产总量、消费总量、出口额均位居世界第一。

茶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日渐凸显,需要引起业内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指出,2021年国内直接茶叶饮用年消费量约为230万吨,出口量目前最高年份约为36万吨。茶叶深加工消费量约为20万吨,总计消费量约为286万吨。由此可见,我国茶叶消费需求增速慢于产能增速,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另有调研显示,现有茶园除被动弃采外,部分地区也存在受市场效益影响而主动弃采的现象。2019-2020年,61%的产区存在采工短缺问题,55%的产区采工短缺比例在10%以上。这说明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持续上涨。

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行之有效的措施精准狙击。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发布,既对我国茶产业现存的典型问题制定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也为我国茶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从源头提高茶叶质量

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都是产品质量,茶叶质量直接关系到产业根基。不同茶叶适宜不同的地理、气候、土壤环境,茶叶在适宜的条件下种植才能确保产品质量。72F67A59-73D8-4305-9349-CA36023DC7D4

《指导意见》指出,在长江流域优势区,特别是南岭以北、长江以南,重点发展绿茶,兼顾发展黑茶;在浙南、闽南、闽北及粤东等优势区,重点发展乌龙茶、白茶;在滇西滇南、黔中黔東南及桂西南等优势区,重点发展红茶、特种茶和绿茶。

此外,要推广优良无性系良种和加工专用品种,提高茶园良种率和专用化水平。

多角度优化加工过程

茶叶精深加工是拓宽销售面、扩大市场规模的有效途径,品种多样的深加工产品为茶产业带来了更多可能和活力。但是,我国茶叶精深加工领域却面临着市场热度低、产品创新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茶叶在精深加工领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阻滞。

《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加工企业新建或改造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提高加工品质和生产效率。引导加工企业开发抹茶、茶菜肴、新式茶饮、含茶食品、调味茶、保健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研发推广夏秋茶高效加工技术,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功能成分,推进茶产品深度开发,拓展茶产品功能用途。推进茶枝、茶花、茶籽、茶渣等副产物回收利用,利用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生物发酵等技术,开发茶花粉、茶籽油等食品(含保健食品),以及基料、肥料、新型材料、清洁燃料等新产品,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指导意见》从加工水平、生产效率、研发技术、回收利用等方面为茶叶精深加工领域指明了多条通路。

建标准 引人才 强融合

没有标准,茶产业的发展难免磕磕绊绊;缺少人才,茶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当下,健全茶产业标准体系是重中之重。需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完善产地环境、品种种苗、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分等分级、储运保鲜、包装标识、物流运输等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加强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建设,推进建设布局合理、指标科学、协调配套的全产业链茶产业标准体系。

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对于各行各业来讲都是核心要素,人才缺失或将导致产业止步不前。《指导意见》指出,指导各茶区成立专家顾问团,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茶企,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加强茶产业推广技术人才培养,举办茶加工职业技能大赛,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引导各类主体在茶产业全链条创业创新,引入现代管理、经营理念和业态模式,培育一批茶产业领军人才、技术团队和企业家。

当下,产业融合已经成为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途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茶企同业整合、兼并重组,推动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上市融资,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茶产业领军企业。鼓励发展大型茶企牵头,合作社、家庭农场跟进,茶农积极参与的茶产业化联合体,加强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茶旅精品线路、精品园区和特色小镇。

重视品牌建设

茶产业的发展除了取决于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水平外,还与品牌建设息息相关。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姜爱芹表示,品牌规划是品牌建设的首要任务,品牌传播是品牌力塑造的主要途径,品牌管理则是品牌建设的成败关键。日常品牌管理要坚守品牌定位,做好全面的品牌运营,注意品牌保护,如商标、专利、版权等,要做有意义的品牌建设,并注意建立声望。

“品牌是进入市场的硬通货,也是茶叶企业、茶叶产区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品牌建设也是当代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区域品牌管理是关系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是否齐心协力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试金石。”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员罗列万表示。

科技助力  如虎添翼

加强科技赋能对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既迫切又关键,品种优化、机械化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灾害防控等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科技赋能效果已然显现。2020年茶叶生产科技贡献率和重点产茶县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均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茶树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国无性系良种面积占比达62%,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大宗茶和名优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

对于茶产业科技化发展路径,《指导意见》也指出了明确方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建设一批区域性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促进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和龙头企业合作,集中攻关高效栽培、品质识别、绿色防治、灾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广茶园整理、茶树修剪、高效植保、机械采摘、精深加工等先进装备,集成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模式。

在我国茶产业早期发展阶段,采茶效率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今,随着科技赋能的深入以及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这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据浙江理工大学农业机械团队专家陈建能教授介绍,以前的采茶机器一般都用“剃头”式的连叶带梗一起割下。因此,昂贵的名优茶尤其是明前茶,一直以来都是依赖有经验的采茶工用手采摘。第三代采茶机器人运用了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人员向系统输入大量的茶树照片,经过处理和分析,机器人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深度学习,具有茶树嫩芽自动识别的功能。同时,研究人员还给这款机器人安装了厉害的“眼睛”,扫描茶叶使用3D相机实现三维定位,使得采摘机械手能精确对准嫩芽,平均2.5秒就能摘下一颗芽叶。

陈建能表示,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茶产业的用工矛盾较为突出。因此,应用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研发出替代采摘劳动用工机器人,对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此外,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推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科技特派员不仅在助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村培养出了一批懂技能、留得住的农民和技术人员。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日趋完善,茶产业将得到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在茶叶质量方面,科技特派员对茶叶进行质量评审,对茶叶所含的农药残留、污染物、微生物等进行检测,为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在包装设计方面,科技特派员以其紧跟市场需求的设计理念,提高产品市场认可度,打开市场销路。此外,科技特派员可以为产品建立二维码防伪追溯体系,既能确保产品源头追溯,也能保障消费者权益。在产品深加工方面,科技特派员可以挖掘当地特色产品与茶叶之间的融合加工可行性,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助农增收。

河南信阳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谈到茶产业科技创新时表示,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茶产业因科技生机无限。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提升茶科技,才能让茶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可以派驻科技特派员,开展品种换代,建设生态茶园,推进绿色防控,实行“一品一码”全程溯源。完善“三茶”融合发展规划,加快传统茶企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围绕“产业+科研”“产业+文化”“产业+旅游”等多业态布局,致力提升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生产力。同时,要注重数字赋能,实施智慧茶园工程,建立茶园物联网应用基地,推广5G、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茶叶交易、茶叶大数据、茶产业服务和茶文化推广功能,整合优质资源,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现代茶产业核心竞争力。72F67A59-73D8-4305-9349-CA36023DC7D4

猜你喜欢
茶文化茶叶科技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2022年2期)2022-11-15 08:53:56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8:26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2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科技助我来看云
香喷喷的茶叶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6:02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